輝煌曆史
時間:2023-08-29 18:05
來源:本網
【字體:大中小】
開創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遠緣雜交育種的先河
我所的奠基人丁穎教授利用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自然雜交後代,於1933年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野生稻血緣的新品種中山1號,由此衍生出中山占、中山紅、中山白、包選2號、包胎矮等華南地區的當家品種,種植時間超過60年,累計推廣麵積達1.24億畝。他還用印度野生稻與栽培稻品種雜交育成了銀印20、東印1號、暹黑7號等品種。丁穎院士是我國第一個用栽培稻與野生稻雜交開展水稻新品種選育的稻作學家,開創了野栽雜水稻育種的新途徑。
開創了被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水稻矮化育種
1959年,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耀祥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第一個半矮稈水稻良種廣場矮, 隨之又育成了珍珠矮、廣陸矮4號、廣解9號、窄葉青8號、雙桂1號、桂朝2號和特青2號等一大批早、中、遲熟配套齊全的矮稈新品種。水稻矮化育種成功,使水稻的耐肥抗倒性大為加強,水稻產量由上世紀50年代的150-250公斤/畝迅速提高到350-450公斤/畝,大批矮稈良種在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為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水稻矮化育種是水稻育種史上的重大突破,這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被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
率先開啟常規優質稻育種研究
繼矮化育種成功後,水稻所率先開啟常規優質稻育種研究並取得突破,1966年育成了雙竹占(又稱為江西絲苗)、塘竹7號,隨後又育成了七山占、美香占2號等一大批綜合性狀好的絲苗型優質稻品種,並在生產上迅速大麵積推廣應用,水稻優質化走在全國前列。為廣東優質絲苗米大量銷往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外和歐美等地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