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作物生產技術
甜、糯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選擇適宜廣東種植的優質、高產甜、糯玉米新品種,根據不同的種植區域和播種季節,采用合適的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采取隔離種植、適時播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時防治病蟲害、加強田間管理等綜合栽培技術措施,使廣東鮮食甜、糯玉米有較大幅度的增產增收效果。目前已在廣東全省大麵積示範推廣。2013年被列為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劉建華
聯係電話:020-85514234
E-mail:Liu_jhxs@163.com
基於“薯-稻-稻”三熟種植模式的土壤培肥技術
針對化肥大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地力下降嚴重等現象,重點開展以酸性土壤調理劑及增施有機肥(含生物碳)為主的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技術研究與應用,在生產中取得顯著效果。技術關鍵點是雙季水稻稻草全量還田,冬種馬鈴薯增施有機肥(每畝500-600公斤)以及增施酸性土壤改良劑(每畝50-100公斤)。應用該技術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結構,提高肥料利用率,與傳統栽培模式相比,該技術可以使馬鈴薯至少增產14%以上,糧食畝增產75公斤以上。該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李小波
聯係電話:020-87511285
E-mai:lixiaobo1981@163.com
冬種馬鈴薯“121”節本、增效配套栽培關鍵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代表“一個中心”:即以合格健康的脫毒種薯為中心。重點研究種薯級別、種薯消毒包衣、播種時間、密度、深度等對產量的影響。選擇級別高的種薯,最好為原種(由微型薯繁育的種薯)或者為微型薯,及時剔除腐爛或帶病薯塊。種薯切塊前先進行消毒,微型薯不用切塊,整薯在72%農用鏈黴素(2000萬單位)1500倍+50%烯酰嗎啉1500倍液中浸泡10分鍾。切種時注意切刀消毒,切塊用2公斤雙飛粉(或石膏粉)+10克甲基托布津+10克甲霜靈錳鋅混勻後進行拌種。冬種最適宜播種期為11月初至中下旬,播種密度為4500~5000株/畝,深度為8~10厘米。
“2”代表“兩個策略”:即製定合理的肥水管理策略和病蟲害防治策略。重點開展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追肥本著“多次少量”的原則,分6~8次進行:第一次追肥時間為出苗期(即出苗70%時),以後每次追肥時間間隔約7天。整個生育期的肥料施用量為每畝N:P2O5:K2O=20:15:30;開展以晚疫病、黑脛病、小地老虎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及生物防治技術應用。
“1”代表“一個重點”:即以推行全程機械化為重點,全麵實現農機和農藝融合。尤其是針對廣東土地麵積小的情況,開展小型農機的推廣應用。
該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冬種馬鈴薯生產成本300~500元/畝,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種植效益。目前,該技術已經在粵東、粵西馬鈴薯主產區進行大麵積推廣應用,並已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李小波
聯係電話:020-87511820
E-mail:lixiaobo1981@163.com
螟黃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技術
赤眼蜂是甘蔗螟蟲卵期自然天敵。赤眼蜂將卵產在甘蔗螟蟲的卵內,孵化幼蟲後吸食螟蟲卵液,消滅螟蟲於卵期,發育完成後羽化成赤眼蜂又可寄生更多的螟蟲卵。為害甘蔗的螟蟲有黃螟、條螟、二點螟等幾種,各種螟蟲的卵期不一致,廣東通常二月下旬放一批蜂,三月上、中旬放一批,三月下旬至四月初旬放一批,四月下旬放一批,五月中、下旬放一批,苗期四批,中後期二批,全年共放蜂五至六批次。每畝放蜂6000至1萬頭,可有效提高螟蟲卵寄生率,減少螟蟲危害。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係人:李敦鬆
聯係電話:020-87597447
E-mail:dsli@gdppri.cn
玉米鼠害綠色防控技術
在玉米生長中後期,黃毛鼠群聚玉米地周邊棲息並長期危害,作物損失嚴重。本技術的要點包括:(1)利用鼠類智能監測係統自動監測黃毛鼠群集趨勢並進行風險預警;(2)通過及時清理玉米地周邊的雜草和雜物等生態治理措施,惡化黃毛鼠棲息環境條件;(3)在鼠類主要棲息地采用自動捕鼠係統進行滅鼠;(4)采用抗藥性治理技術、增效劑技術、毒餌量化技術和新型毒餌投放技術等進行精準防治。應用後可減少殺鼠劑用量60%,防控效果達85%。該關鍵技術簡單實用,被列為2019年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適用於廣東及華南農區應用。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 青島雲智環境數據管理有限公司
聯係人:馮誌勇
聯係電話:020-87597585
E-mail:13318854585@163.com
農區鼠害可持續治理技術
利用農業生態控製措施,保護貓頭鷹、黃鼬、蛇、豹貓等天敵、放養家貓,使用高效、低毒的抗凝血滅鼠劑,應用棲息地滅鼠技術和增效劑配套使用技術等綜合技術,有效地控製農田鼠害發生。棲息地滅鼠技術和增效劑配套使用技術等關鍵技術和農業生態控製措施可有效解決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和鼠類產生抗性後難於持續控製鼠害的重大問題。本技術最適合於華南地區應用,也適合在全國農區推廣應用。2009年被列為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2011年、2014年被列為廣州市農業主推技術。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係人:馮誌勇
聯係電話:020-87597585
E-mail:fengzhy@tom.com
坡耕地甘薯深鬆栽培技術
針對廣東坡耕地耕層淺薄,影響根係下紮和甘薯生長的問題,在甘薯種植前進行深鬆作業。先用深鬆機對土壤進行30厘米深鬆,形成虛實相間的深厚土壤耕層,再按照甘薯生產需要開溝起壟,進行甘薯生產,能大幅提高甘薯產量。2017年試驗測產,比對照增產230公斤/畝,增產10.44%。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李淑玲
聯係電話:020-87596595
E-mail:lishuling@vip.163.com
煙草種植沙泥田摻紫色土土壤改良技術
在偏酸性的沙泥田土壤摻入富含鉀、鈣等礦物質養分的堿性紫色土,矯正土壤酸性,平衡土壤礦物質養分,促進煙株健康生長,提高其對青枯病的抗性,並提高煙葉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
技術方案:挖取紫色砂頁岩紅砂嶺上經物理崩解的紅砂土,按照15方/畝的用量,在起壟前均勻平鋪在白沙泥田表層,用拖拉機犁翻2次,充分混勻。混勻後按照優質烤煙種植規範進行,起壟種煙。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李淑玲
聯係電話:020-87596595
E-mail:lishuling@vip.163.com
坡耕地施用有機肥耕層培育技術
針對廣東坡耕地土層淺,土壤瘠薄的現狀,按照每畝250公斤左右的用量,在秋季犁耕土地之前,將豬牛糞平鋪在地表,然後用拖拉機以20厘米的深度翻耕,使有機肥均勻翻入耕作層,培育肥沃耕層,提高坡耕地作物產量。2018年,施用有機肥坡耕地花生試驗產量達到560公斤/畝,增產16.83%。
注意事項:要選用腐熟的有機肥,整地前施用,與土壤混勻,防止燒苗。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李淑玲
聯係電話:020-87596595
E-mail:lishuling@vip.163.com
理化誘控鱗翅目害蟲
針對鱗翅目害蟲危害嚴重,易產生抗藥性問題,研發出高效性誘捕劑及帶病原物的性誘捕裝置,誘捕裝置具有防曬防水耐用,使用成本低等特點,結合合理使用技術,對大田農作物主要鱗翅目害蟲(斜紋夜蛾、草地貪夜蛾、甜菜夜蛾、煙青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具有較好防治效果和田間種群控製效果,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0%以上。
在廣東省花生產區掛置帶病毒性誘捕籠,誘殺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雄性成蟲,並使帶病毒雄蟲在種群間傳染,使害蟲田間種群數量大幅度降低,減少農藥使用次數2次以上。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係人:楊祁雲 蒲小明
聯係電話:020-85161048
E-mail:839034017@qq.com
螟黃赤眼蜂防治草地貪夜蛾技術
螟黃赤眼蜂是廣東省田間草地貪夜蛾的優勢寄生蜂,對草地貪夜蛾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螟黃赤眼蜂是我國應用麵積較大的商品化天敵產品,釋放螟黃赤眼蜂是草地貪夜蛾的重要防控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減少防控草地貪夜蛾農藥的使用量。螟黃赤眼蜂通過寄生草地貪夜蛾的卵來達到防治的目的,因此在田間監測出草地貪夜蛾成蟲盛期時,開始釋放螟黃赤眼蜂,每畝釋放數量根據草地貪夜蛾每畝成蟲數量來定,通常每畝每次釋放5000-10000頭,連續釋放2-3次,每次間隔7天左右,可有效減少草地貪夜蛾的幼蟲危害。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係人:袁曦 李敦鬆
聯係電話:020-87597447
電子郵箱:13427690102@163.com
煙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針對廣東省煙草“三蟲兩病”靶標,集成“一蜂一誘一紙一劑一藥”的綠色防控模式,即以苗期設施消毒,幼苗病毒檢測、移栽前噴施送嫁藥、性誘技術結合水旱輪作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已在全省煙區覆蓋應用,實現示範區單項靶標防治蚜蟲和病毒病的化學農藥用藥量為0;采用送嫁藥的減量精準施藥方法防治地老虎,防治效果達到95%以上;性誘技術和多角體病毒防治煙青蟲/斜紋夜蛾,減少農藥使用量70%以上,病蟲害損失率低於8%。該技術已被遴選為2019年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已在全省煙區推廣應用四年,累計應用麵積達150萬畝次。
該科技成果於2018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
持有單位: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
聯係人:林壁潤
聯係電話:020-85161048
E-mail:linbr@126.com
甘薯健康種苗應用技術
甘薯作為無性繁殖作物,主要通過秧蔓和薯塊進行繁殖,極易感染病毒病並代代相傳,常常造成甘薯新品種快速退化和產量損失。本技術在甘薯脫毒技術的基礎上,對莖尖脫毒、病毒檢測、脫毒試管苗組培繁育、脫毒種薯生產、種薯貯藏、健康種苗擴繁和病蟲害防治等7個環節經過細化研究,集成了健康種苗應用技術。采用本技術,與相同品種的甘薯常規苗相比,增產幅度可達20%以上,收獲的甘薯品質性狀優於普通甘薯,薯皮光滑,色澤鮮亮,薯塊整齊,提高了薯塊商品薯的比例。
持有單位:廣東省農業科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聯係人:黃立飛
電話:020-85514242
郵箱:huanglifei@gda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