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竹篇
花韻
修竹淩雲
自古以來,國人把竹和梅、蘭、菊並稱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鬆、梅同列為“歲寒三友”,可見竹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想想並不奇怪,修竹千竿,亭亭搖曳的雅與秀;溫不增華,寒不改色,四季常青的穩與健;“不孤根以挺聳,必相依以擢秀”的情和義;高風亮節,外柔內剛,虛心向上,壯誌淩雲的神與韻;這一切的一切,給予我們心靈間的,曾是何樣的感召和震撼。
熱愛詩歌的唐人,對竹的眷戀,比起其它朝代,怕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那個寫詩一向推崇漢魏風骨,擅長托物言誌的陳子昂,就曾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來謳歌竹的精神和品格,字裏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骨氣端翔、光英朗煉”的詩風。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
陳子昂
……
歲寒霜雪苦,含彩獨青青。
豈不厭凝冽,羞比春木榮。
春木有榮歇,此節無凋零。
始願與金石,終古保堅貞。
……
天寒地凍,霜飛雪舞的日子,竹卻依然鬱鬱蔥蔥,繁榮更勝春木。春回大地之時,百花齊放,萬木競秀,可是,當林花匆匆謝了春紅,竹卻還始終抱定金石般堅貞的氣節,永不凋零。
相比之下,劉禹錫的這首《庭竹》則清新、簡約、琅琅上口,恰如一莖挺拔的翠竹那樣幹淨利落:
庭 竹
劉禹錫
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依。
而在韓愈的筆下,竹卻一改慣常給人的謙謙君子印象。山野間新生的竹筍,好似一群活潑頑皮的小精靈,爭先恐後地冒出地麵,熱熱鬧鬧地嬉戲於林間。別致的意趣,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新 竹
韓愈
筍添南階竹,日日成清閟。縹節已儲霜,黃苞猶掩翠。
出欄抽五七,當戶羅三四。高標陵秋嚴,貞色奪春媚。
稀生巧補林,並出疑爭地。縱橫乍依行,爛熳忽無次。
風枝未飄吹,露粉先涵淚。何人可攜玩,清景空瞪視。
當然了,隔絕了凡塵俗世的一切喧囂和嘈雜的竹林佳境,帶給文人們的多半還是身心的徹底放鬆和思想的絕對自由,於是乎,他們個個悠哉遊哉,樂不思蜀。王維的《竹裏館》就是這樣的一首代表作:
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心靈澄靜的詩人與清雅絕俗的竹林明月幽然相會,琴聲細幽,歌吟舒暢,他盡情享受著獨處的自由,細細品味藝術人生的高雅情趣。詩人晚年渴望隱逸山林的出世思想由此可見一斑。
再看下麵這首:
池上竹
楊巨源
一叢嬋娟色,四麵清冷波。氣潤晚煙重,光閑秋露多。
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圓荷。歲晏琅玕實,心期有鳳過。
詩人麵對清池、翠竹、疏柳、圓荷的美景,思緒縹緲,浮想聯翩,恍惚間竟盼望能見到傳說中的神鳥鳳凰飛來覓食竹實。
最最瀟灑的要數白居易,住所外有萬竿修竹環繞,揮汗如雨的三伏天氣,隻要“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連床席都映襯著竹葉的瑩碧而涼意頓生,他酣然入夢,醒來後又可欹枕賞竹,如此逍遙自在的生活,真可謂——臥擁竹樓不羨仙。
東樓竹
白居易
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白粉封青玉。
卷簾睡初覺,欹枕看未足。影轉色入樓,床席生浮綠。
空城絕賓客,向夕彌幽獨。樓上夜不歸,此君留我宿。
竹 窗
白居易
常愛輞川寺,竹窗東北廊。一別十餘載,見竹未曾忘。
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廄庫,且先營一堂。
開窗不糊紙,種竹不依行。意取北簷下,窗與竹相當。
繞屋聲淅淅,逼人色蒼蒼。煙通杳靄氣,月透玲瓏光。
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
乃知前古人,言事頗諳詳。清風北窗臥,可以傲羲皇。
湘妃淚
晉張曄《博物誌》記載:“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後有《述異記》雲:“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久悉為之斑,亦名湘妃竹”。堯帝的女兒娥皇與女英,雙雙嫁於舜帝,助舜治國開拓疆域。舜帝南巡,傳說二妃千裏尋夫至君山,聞舜逝於蒼梧,二人悲痛欲絕,南望九疑,攀竹慟哭,淚染青竹,最後相繼投水殉情。發生在上古時代的這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為產於湖南君山的斑竹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美麗麵紗,讓它們在竹的大家園中一支獨秀,古往今來,成為多少詩人雅士競相歌詠的對象。
蒼梧千載後,斑竹對湘沅。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斑竹》劉長卿)讀來教人動容;
血染斑斑成錦紋,昔年遺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將身臥淚痕。(《斑竹筒簟》杜牧)令人扼腕嗟歎;湘水終日流,湘妃昔時哭。美色已成塵,淚痕猶在竹。(《湘川懷古》施肩吾)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隻是淚痕多。(《湘竹詞》施肩吾)寫得何等沉重而哀婉;一枝斑竹渡湘沅,萬裏行人感別魂。知是娥皇廟前物,遠隨風雨送啼痕。(《斑竹(得之湘流)》元稹)更是如泣如訴,令人肝腸寸斷……
光陰荏苒,鬥轉星移,娥皇、女英的芳魂早已化作君山的一抔黃土,為她們慷慨悲歌的大唐詩人們也已作古千年,唯有君山的斑竹卻依然青青如故,歲歲年年紫斑不消。每有一襲清風搖曳竹梢,竹影瀟瀟,葉聲淅淅,是否翠竹也沾染了靈氣,仍在喃喃地輕喚二妃的名字,亦或在為她們的悲情故事低聲嗚咽呢?
花事(略)
竹類為禾本科竹亞科,全世界約有120屬1000餘種,我國有30多個屬400多種。其枝葉清雅秀麗,深為文人墨客所鍾愛,我國栽培曆史悠久。
竹為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杆)和地下莖(竹鞭)、枝、葉、根。地上莖由稈柄、稈基、稈莖三部分組成,地下莖依形態和生長方式分為合軸型、單軸形、複軸形三個類型,竹杆及竹枝常中空。葉分為兩種,一為莖生葉,生於節部籜環上。一為營養葉,生於小枝各節,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少數為堅果、囊果或梨果。竹類一旦開花結實,營養生長結束,株叢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竹類大多喜光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分布在年平均溫度為12—22℃,降水量1000—2000毫米的地區。竹子喜水,但忌積水。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宜。
竹子繁殖因種類不同,繁殖方法也有差異。但一般均采用營養繁殖,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杆上的芽,均具有繁殖能力,可采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杆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隻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采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竹子對水分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缺水季節要適當灌溉,但要注意在保持土壤濕潤的同時,也要注意土壤的通透性,既保證竹子生長所需的水分,又要滿足根部生長所需要的空氣。竹子生長量大,對肥料要求較高,一般冬季宜施人糞尿、廄肥等,生長季節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內雜草,使其腐爛成肥料,同時疏鬆林地表層,改善物理性能,促進竹子生長,老竹園每隔數年要進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園工作,尤其是叢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對竹林養護也很重要,采伐年齡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采伐季節以冬季最好。
竹類的病蟲害主要有筍腐病、枯梢病、叢枝病、鏽病、煤汙病及夜蛾類、蝗蟲、毒娥類、介殼蟲、天牛等,要栽培中,要加強管理,注意防治。
在園林中,多進行片植以形成竹徑、竹溪及竹嶺等,也可叢植配以山石、其它植物組成園林小品。彎垂的品種可植於湖畔、池溏、河邊,獨成一景。另外可植於庭院一隅、窗前及亭、台、樓、榭之旁做為點景,矮小品種也可製作盆景欣賞。
花趣
絲竹悅耳,餘音繞梁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開展,中國的許多民族樂器也和中國的民族音樂作品一道被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和海外華人華僑認識和喜愛,這其中有不少用竹子做成的樂器,以其與眾不同的造型、優美獨特的音色和非凡的表現力,征服了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人們,給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憑添了無窮的魅力。
笙:也叫蘆笙,在中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十多個少數民族也擁有這件樂器,不同民族的笙發聲原理相近,在外形上也是大同小異。
篪:這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樂器,大約有七千多年的曆史,篪看起來很像笛子,但是演奏和製作完全不同,采用雙手心朝內的演奏方法。
口笛:古代稱之為"骨哨",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和黃河上遊"卡窯"文化遺址都有發現,大約有七千多年曆史。口笛能吹奏非常歡快的旋律,特別是能夠模仿各種鳥叫的聲音。
龍頭弓笛:這個樂器龍頭龍尾,是彎弓形的,怡似咱們中國古老的一張弓,弓笛起初流傳在四川,在唐代大足石雕的圖像啟示下研製而成的,弓笛的音色渾厚柔美,古香古色,特別適合演奏古老的樂曲。
梆笛:起先是用於為河北梆子作戲曲伴奏,後來發展成為一件獨奏樂器,梆笛的發音明亮高亢,適合演奏非常歡快的旋律。
曲笛:曲笛起初為昆曲伴奏,後來也發展成獨奏的樂器,音色渾厚柔美。
蕭:簫也稱作洞簫,它古色古香的音色,令人過耳難忘。
排簫:傳說為堯、舜所造,唐代以後經絲綢之路流傳到了中亞和歐洲。
巴烏:是傣族和苗族的代表樂器,音色渾厚柔美。
葫蘆絲:是傣族特有的獨具傣家風情的樂器,葫蘆絲是多管、雙管的樂器,能同時發出兩個聲音,音色非常美麗,聽到葫蘆絲的聲音就仿佛置身在西雙版納。
筍竹山珍第一鮮
中國人食竹筍的曆史久遠,早在周朝竹筍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食品。晉朝戴凱所著《竹譜》一書中,曾介紹過70多個竹子品種及不同竹筍的風味。宋代僧人讚寧在所著的《筍譜》中,記有80多種竹筍品種。
在中國有名的竹鄉浙江安吉,當地人能用竹鄉的特產春筍做出上百樣美味佳肴,這便是聞名於世的安吉“百筍宴”。“百筍宴”之所以能成為獨立的品牌菜肴,除了竹筍鮮嫩爽口,香美清脆外,其營養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素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竹筍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B、B2以及磷、鎂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成份,對人體非常有益;而且性味甘寒,具有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等功能;竹筍生長在深山竹林,遠離城市汙染,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綠色食品;另外,“百筍宴”菜肴也符合現代人對飲食“三低一高”(低糖、鹽、脂肪,高蛋白)和“一粗一綠”(粗纖維、綠色食品)的要求。近幾年來,隨著烹調水平的不斷發展,安吉“百筍宴”的筍菜品種越來越豐富多彩,色、香、味、形、滋、感俱佳,幾百種筍菜筍宴可分別組配上席,滿足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品嚐安吉“百筍宴”的夙願。
除了花樣繁多的筍菜以外,獨具原始風味和天然情趣的竹筒飯和竹筒菜同樣讓都市人情有獨衷。竹筒是個天然而理想的保健鍋,用它燒出的飯菜,不僅能吸收竹的香味,還能吸收竹子中有保健功能的營養成分。典型的竹筒菜有竹筒烤茄子、明烤竹杠、竹筒排骨、竹筒魚腩、竹筒焗雞、竹筒粒粒香、竹筒瓜香、竹筒雞雜等。這些菜肴雖然用料各異,卻各具特色。比如竹筒焗雞,肉滑味鮮,細嚼之下,有一般濃濃的菌菇香在口中溢漫開來,其實這是新鮮竹子的清香味與雞肉的鮮味巧妙結合在一塊所產生出的特殊香氣,十分可口。明烤竹杠是以竹筍、腐竹、五花肉等材料配置的,筷子般粗細的竹筍經過在鮮竹筒內的清香味及竹子汁的桑拿後,竹香味更為突出也更有爽脆感。竹筒粒粒香是用鮮玉米、胡蘿卜、鮮肉粒、西芹、荷蘭豆等材料搭配的,這些材料原本就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融入鮮竹的香味後,其清香味更為突出、持久,讓人覺得既質樸又清雅,有一種脫俗之感。
竹的意趣,於唐人所鍾愛的文字遊戲裏被精雕細琢,隨竹管上靈動飛揚的串串音符自在地流淌,在“民以食為天”的美食文化中任人細細地咀嚼。然而,這諸多人為的修飾,或許仍遠遠不及曾有一日,你獨自款步綠野山間,不經意竟誤入一片竹林淨地,沉到心底的幽涼中,翡翠般的綠意漲滿你的眼簾,輕撫修竹那一如大理石般光滑的肌理,抬眼望天,幾縷陽光穿透了密葉的罅隙,聚焦成五色光環活潑地跳動,那一時刻,須臾凝作永恒,思緒張開了翅膀,飛翔於竹海之間,與風兒追逐、嬉戲……
本文摘自《唐詩花園——跟著唐詩去賞花》,陳菲、徐曄春、徐方圓、徐方芳編著,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