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韓長賦: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深入學習習近平同誌在吉林調研時的重要講話
2015年08月13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習近平同誌在吉林調研時特別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必須始終堅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減弱、推進農村全麵小康不鬆勁,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三個不能”蘊含著習近平同誌一貫重視“三農”問題的深遠謀略和深厚情懷,也為正確認識和做好新形勢下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刻理解“三個不能”的科學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誌多次就“三農”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反複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決不能動搖,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決不能含糊。這次提出“三個不能”的重要論斷,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三農”問題的戰略定位,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的“三農”理論。
“三個不能”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的科學論斷。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紮實推進,用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十幾億中國人解決溫飽步入小康,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人多地少水缺,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不高、農村發展滯後的問題仍很突出。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盡管農業占GDP的比重持續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盡管農民大量轉移就業,但農民是社會結構的基礎沒有變;盡管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農村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沒有變。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貫穿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始終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裕,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麵、不穩固的。
“三個不能”是貫徹黨的根本宗旨的科學論斷。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為建立國家工業體係、促進城市較快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基本不存在了,但城鄉要素交換“剪刀差”仍然存在,農村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大量流向城市。我國城鎮化正在快速推進,但仍有6.4億農村常住人口和2.7億農民工,農民還是最大的社會群體。即使今後城鎮化率達到70%,也還有4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落實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不能忘記農民,而必須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計讓廣大農民過上富裕幸福的日子。我們現在也已基本具備這個能力和條件。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農民更好地參與現代化進程、更多地分享現代化成果,像城裏人一樣體麵地生活。
“三個不能”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論斷。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目前已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實現全麵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重點難點在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全國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還有大量徘徊在貧困線邊緣的低收入人口。這是“十三五”時期最難啃的硬骨頭,直接關係我們的小康是全麵的小康還是片麵的小康,是高質量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小康還是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的小康。“十三五”時期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把扶貧開發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大力推動政策、項目、資金、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引導全社會重視農業、關心農民、支持農村,確保廣大農民與全國人民同步實現全麵小康。
“三個不能”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科學論斷。我國農業人口多,農民曆來都是重要的社會階層。我們黨成立90多年來,正是由於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都正確處理了農民問題,使廣大農民擁護黨、跟黨走,才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這是一條根本經驗。新世紀新階段,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仍然要把農民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新世紀以來,中央出台了取消農業稅、建立農業補貼製度和價格支持政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等一係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農業形勢好,農民日子好,現在農民對黨的政策是滿意的,這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可靠基礎。習近平同誌強調,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這進一步明確了完善農村政策的依據和遵循。
準確把握“三個不能”的重點任務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麵臨轉變發展方式緊迫課題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同誌提出“三個不能”,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長遠的指導意義。“任何時候”,既包括農業歉收、形勢不好的時候,也包括連年豐收、形勢較好的時候。在農業“十一連增”之後提出“三個不能”,並強調“在認識的高度、重視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勢頭”,就是要求我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努力鞏固和發展農業穩定、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的好形勢。
不能忽視農業,就要堅持把現代農業建設作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迫切需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同時,要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此,要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上來,由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綠色、可持續發展上來。繼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係,這是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競爭力不強,更需要加大政策支持保護力度,決不能糧食多了減投入、形勢好了改政策。
不能忘記農民,就要堅持把農民就業增收和脫貧致富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當前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習近平同誌指出,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我國農民收入增長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和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城鄉居民收入比逐步縮小,但農民收入水平總體不高,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然很大。受生產成本“地板”抬升和農產品價格“天花板”限製的雙重擠壓,農民家庭經營收入難以大幅增長,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和工資水平增幅也出現“雙下降”,農民增收麵臨很多新挑戰。要深化農村改革,創新體製機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農業人口轉移和市民化,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解決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統籌考慮,製定政策多從農民的角度著想,不能為了解決農業問題而忽視甚至惡化農民問題。特別是在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工商資本下鄉等問題上,必須堅持兩點論,既考慮農業規模效益,又兼顧農民就業增收,防止因規模經營而導致農民失地失業,更不能搞強迫命令、包辦代替,進而影響農村幹群關係和社會穩定。
不能淡漠農村,就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任務。農村是農民生活的幸福家園,是傳承鄉村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國人口多,主要是農民多;農民要進城,不可能都進城。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不能隻顧城市發展,而要以城鎮化帶動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雙輪驅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清理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把農村建設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和城裏人休閑度假、旅遊觀光的生態樂園。推進新農村建設,不能簡單套用城鎮化的做法,盲目撤村並居、大拆大建、“趕農民上樓”,不能丟了鄉村風貌、田園風光。新農村應是升級版的農村,而不應是縮小版的城市。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律化,更不是“去農村化”。同時,應加強鄉村組織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製,提高農村社會治理水平。
習近平同誌指出,農業向好,全局主動。當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麵臨許多新情況,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大、農業轉方式調結構難度大、農產品進口衝擊國內產業、農民就業增收形勢嚴峻等問題相互交織,容不得絲毫鬆懈和半點大意。各級農業部門必須按照“三個不能”的要求,緊緊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工作主線,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創新農業經營體製機製,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全麵完成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各項目標任務,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農業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