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植物保護研究所> 科研成果> 獲獎成果

2011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水稻白葉枯病菌遺傳多樣性、致病性分化和品種抗性的研究與應用

時間:2023-07-06 11:05 來源:本網 【字體:

本項目屬於農業科技應用研究。植物病理學結合遺傳育種學,借助分子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以綠色植物保護策略,研究植物抗性防控水稻重大病害白葉枯病,原創性取得如下重要理論與應用技術成果:

1、應用DNA指紋技術,探明了水稻白葉枯病菌群體遺傳結構,結合致病性研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病菌遺傳多樣性與毒性呈正相關,為南方稻區該病害的流行預測提供了科學依據。

2、率先創建了以近等基因係為主體的遺傳背景清晰、鑒別力強,適合我國水稻白葉枯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的鑒別寄主新體係,並在全國應用推廣。

3、首次發現了對我國現有鑒別寄主和主栽品種都表現強致病性的白葉枯新菌係Ⅸ型菌,對當前和未來水稻育種和生產提出了預警。

4、發現了1個水稻白葉枯病廣譜抗病隱性基因xa-34(t),並將該基因定位於水稻第1染色體上。其代表一類新型的抗病基因,具有重要利用價值。

5、在國際上首次對廣譜、高抗、持久抗病基因 Xa7 精細定位,為該基因的克隆、功能研究和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上的應用打下重要基礎。

6、育成我國首個攜帶xa5基因、抗白葉枯病強毒菌係Ⅴ型菌兼抗稻瘟病的優質秈稻品種白香占,通過品種審定並在生產上推廣。該品種的育成對提升我國抗病育種水平以及解決病區生產之需有深遠影響。

7、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獲得一批攜帶Xa4、xa5、xa13、Xa21 四個抗病基因的聚合係,為華南稻區抗白葉枯病育種提供了優良的新抗源。

8、探明我省白葉枯病菌致病類型、分布及品種抗性,利用本項目研製的技術和抗源育成抗白葉枯病兼抗稻瘟病優質品種15個,推廣131.135萬公頃(1967.025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24.5878億元。同時免除了3934噸農藥的田間釋放,減少環境汙染,生態效益顯著。

9、本研究發表了23篇論文,論文被SCI、CAB、《中國科技論文庫》等收錄。

本研究成果經國家級科技查新為國內外尚未報道,省科技成果鑒定為總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國際先進。本成果已廣泛應用推廣,顯著地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取得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7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