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所在化學殺蟲劑脅迫下荔枝蒂蛀蟲毒理響應機製研究方麵取得新進展
近日,植保所果樹害蟲防控團隊在農林科學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CR一區,IF=5.279)發表了題為“Evidence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Chemosensory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Insecticide Challenge inConopomorpha sinensis”的研究論文。植保所姚瓊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陳炳旭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荔枝蒂蛀蟲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屬鱗翅目細蛾科害蟲,以幼蟲鑽蛀為害荔枝、龍眼的果實、花穗、嫩梢和嫩葉,是荔枝龍眼產業首要害蟲。近年來,該蟲對菊酯類殺蟲劑抗性風險問題日益突出。植保所果樹害蟲防控團隊開展化學殺蟲劑脅迫下荔枝蒂蛀蟲毒理響應機製研究,並取得新進展。
本研究旨在探明化學感受蛋白基因(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在荔枝蒂蛀蟲對高效氯氟氰菊酯脅迫響應中作用。研究發現,經高效氯氟氰菊酯處理後,荔枝蒂蛀蟲雌雄成蟲存活率下降,且二者生存曲線存在顯著差異。通過酶活檢測發現,蒂蛀蟲雌性成蟲的解毒酶活性較雄蟲響應速度更快,推測是造成兩性蟲體存活率差異的主要原因。通過對荔枝蒂蛀蟲CsCSP1-12的時空分布模式分析及藥劑處理後基因表達變化檢測,初步找到CSP參與蟲體對殺蟲劑脅迫響應的分子證據。借助三維結構預測及分子虛擬對接技術,進一步明確CsCSPs作為運載蛋白分子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識別結合能力。本研究為荔枝蒂蛀蟲對化學殺蟲劑適應機製及其抗性預防策略製定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2c0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