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稻研究所> 行業動態

專家詳解轉基因水稻玉米安全性及應用前景

時間:2010-06-26 00:00 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 2010-01-11 11:57:55 發布人: 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
發布類型: 新聞文章來源: 三農在線-農民日報

就轉基因抗蟲水稻及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的安全性及應用前景等問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部分委員、專家及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進行了詳細解答。

轉基因技術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不同:第一,傳統技術一般隻能在生物種內個體上實現基因轉移,而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係的限製;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一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大量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後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後代表現可準確預期。因此,將轉基因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品種改良效率。
  轉基因技術被稱為“人類曆史上應用最為迅速的重大技術之一”,已成為世界各國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焦點。轉基因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核心,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麵已顯現出巨大潛力。一是減輕病蟲害危害,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全球轉基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表明,抗蟲和抗除草劑等轉基因作物的種植不僅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方麵成效顯著,而且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方麵也顯示出巨大的優勢。1996~2006年,轉基因作物的應用累計減少農藥使用量(有效成分)28.9萬噸,相當於將農藥對作物與環境的影響降低了15.5%。培育抗病蟲、抗除草劑、抗旱、耐鹽堿、養分高效利用等的轉基因新品種,將顯著減少農藥、化肥和水的使用,緩解養殖汙染,改善生態環境。二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由於轉基因新品種在增產、優質優價、低耗等方麵的優勢,已使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農戶累計獲得純經濟效益340億美元,農民增收25%左右。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的應用,實現了密植和免耕,有利於水土保持。我國棉農也因種植轉基因棉花,每畝減支增收130元,累計實現農民增收200多億元。三是拓展產業形態,提高產品附加值。目前,功能性和治療性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生物能源和環保產品相繼研製成功,部分轉基因藥物上市銷售,使轉基因品種正在由簡單性狀改良向複雜性狀改良、由農業領域向醫藥、加工、能源、環保領域拓展等方向發展。

  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科學規範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所長吳孔明:為了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體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農業部和國家質檢總局相繼發布了有關配套規章,管理範圍涵蓋了轉基因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各個環節。
  根據《條例》及配套規章規定,國家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製度,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和管理。國家設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按照《條例》、配套規章、評價指南的要求,遵循科學、個案、熟悉、逐步的原則,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組織等製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開展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工作。
  根據《條例》規定,安全評價分為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領取安全證書五個階段。經安委會安全評價和農業部批準,申請單位就轉基因水稻分別於1999~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3~2004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2004年申請轉基因水稻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除申請單位提供的技術資料外,根據安委會的評價意見,2004~2008年,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對轉基因水稻的分子特征、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複核檢測。經安委會綜合評價,並履行完所有相關法律規定程序後,農業部於2009年8月發放了“華恢1號”和“Bt汕優63”在湖北省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據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該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獲得安全證書後,還要通過品種審定,獲得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種子經營許可證後,方可進入商業化生產。
  我國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包括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等各個環節,實行全程管理。農業部一向高度重視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將其與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同等重視、同步發展,本著“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範管理、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嚴之又嚴、慎之又慎地全麵加強這項工作,確保安全監管法製化,產品生產可控製,市場產品有標識,產業應用能溯源,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規章,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加強對品種審定、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的監管,以及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應用後生態環境監測,保障轉基因生物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轉基因抗蟲水稻可有效防治水稻鱗翅目蟲害


  吳孔明:目前,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是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是導致水稻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學殺蟲劑,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加大人體中毒幾率。大規模的水稻種質資源篩選尚未發現有效的抗水稻鱗翅目害蟲的基因資源。轉基因抗蟲水稻可高效專一控製水稻鱗翅目害蟲,是防治水稻鱗翅目蟲害的新途徑。
  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 “Bt汕優63”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係。“華恢1號”的受體品種是水稻三係恢複係“明恢63”,外源基因是由我國科學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蘇雲金芽胞杆菌(簡稱Bt)殺蟲蛋白融合基因,其表達產物可以專一、高效地控製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水稻鱗翅目害蟲。通過基因槍介導共轉化法導入外源抗蟲基因,經多代選擇獲得抗蟲基因可以穩定遺傳表達的“華恢1號”。“華恢1號”與“珍汕97A”所配製的雜交水稻組合被命名為 “Bt汕優63”。

  消費者可放心食用轉基因水稻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研究員楊曉光: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在營養學評價方麵,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在主要成分、微量營養成分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方麵,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在毒理學評價方麵,轉基因水稻的大鼠90天喂養試驗、短期喂養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試驗動物未見不良影響。
  在致敏性評價方麵,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無序列相似性。cry1Ab/cry1Ac蛋白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試驗結果表明,該蛋白易被分解,不具消化穩定性。人類發現Bt蛋白的來源生物蘇雲金芽胞杆菌已有百年,Bt製劑作為生物殺蟲劑的安全使用記錄已有70多年,大規模種植和應用Bt玉米、棉花等轉基因作物已超過10年。其間沒有蘇雲金芽胞杆菌及其蛋白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告,也沒有與生產含有蘇雲金芽胞杆菌的產品有關的職業性過敏反應的記錄。
  轉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可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麻痹,造成害蟲死亡。隻有鱗翅目害蟲的腸道上含有這種蛋白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轉基因水稻在國內生產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


  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研究員彭於發:試驗分析表明,轉基因水稻在國內生產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
  室內外多點、多代遺傳分析結果顯示,轉基因水稻植株中的Bt蛋白基因可以穩定遺傳和表達,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鱗翅目主要害蟲的抗蟲效果穩定在80%以上,對稻苞蟲等鱗翅目次要害蟲也有明顯的抗蟲效果。
  在生存競爭能力方麵,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傳播方式和傳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種類和異交結實率、花粉離體生存與傳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態適應性和生物量等性狀和評價指標上,均未發現明顯的差異,在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麵也未發現變化。
  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麵,根據國內外文獻和對轉基因水稻的試驗觀察,轉基因水稻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及其基本規律與非轉基因水稻常規品種是一致的,沒有發現Bt蛋白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安全有不良影響。
  在對非靶標生物和生物多樣性影響方麵,根據室內和田間試驗分析結果,沒有發現轉基因水稻對非靶標害蟲、稻田天敵、益蟲、經濟昆蟲有影響,也沒有發現對主要昆蟲種群結構和功能以及節肢動物的多樣性產生不良影響。


  轉基因水稻對野生稻資源的影響與常規品種一致


  彭於發: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農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野生稻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蘊藏豐富的優異基因,是提高水稻生產能力的戰略資源。
  水稻屬內種間以及種內亞種和品種間的基因漂流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現象。基因漂流是當前野生稻資源保護的主要問題之一,但這種現象不單來自於轉基因作物,普通栽培稻與野生稻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和較高的雜交親合力,同樣可能通過基因漂流影響野生稻資源。
  根據國內外文獻和對“華恢1號”轉基因水稻的試驗研究,該轉基因水稻的基因漂移基本規律與非轉基因對照“明恢63”等栽培稻常規品種一致,沒有發現Bt蛋白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安全有不良影響。
  此外,我國野生稻零星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南方數省。對野生資源的保護我國已於1996年發布實施了《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建立了專門的保護體係,通過原生境保護和異地保護等方式對包括野生稻在內的野生資源進行保護。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可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減少動物糞便造成的環境汙染


  吳孔明:外源基因表達產物植酸酶可以降解玉米、大豆等飼料加工原料中含有的植酸磷,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減少飼料中磷酸氫鈣的添加量,降低飼養成本。同時,可減少動物糞、尿中植酸磷的排泄,減輕環境汙染,有利於環境保護。利用農業種植方式替代原有工業發酵生產方式生產植酸酶,可減少廠房、設備、能源消耗等投入,具有節能、環保、低成本的優勢。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自交係BVLA430101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培育。該玉米以“Hi-Ⅱ”玉米自交係為受體,通過基因槍共轉化方法導入我國科學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並經多代篩選獲得植酸酶基因可以穩定遺傳表達的自交係。
  經安委會安全評價和農業部批準,申請單位就轉基因玉米分別於2004~2005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6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7~2008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2008年11月申請轉基因玉米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經安委會綜合評價,並履行完所有相關法律規定程序後,農業部於2009年8月發放了 BVLA430101在山東省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轉基因玉米主要用於動物飼料,但按照食用標準進行了安全評價


  楊曉光:植酸酶在玉米、小麥、水稻、大豆等許多植物中廣泛存在,人類或動物有長期安全食用或飼用的曆史。盡管轉基因玉米主要用於動物飼料,但安委會按照食用標準進行了安全評價。食用安全性分析表明,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同樣安全。
  在營養學評價方麵,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在主要成分、微量營養成分等方麵,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在毒理學評價方麵,轉基因玉米的大鼠90天喂養試驗以及植酸酶急性毒性試驗、遺傳毒性試驗和慢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試驗動物未見不良影響。
  在致敏性評價方麵,植酸酶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植酸酶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無序列相似性。與過敏人群血清無交叉反應。植酸酶基因的來源黑曲黴是重要的發酵工業菌種,在食品工業中廣泛應用。用微生物和轉基因微生物發酵生產的植酸酶作為飼料添加劑也已有多年安全應用的記錄。


  轉基因玉米在國內種植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


  彭於發:試驗分析表明,轉基因玉米在國內種植對生態環境是安全的。
  室內外多點、多代遺傳分析結果顯示,轉基因玉米籽粒中植酸酶基因能夠穩定遺傳表達,根、莖、葉中檢測不到植酸酶蛋白。
  在生存競爭能力方麵,該轉基因玉米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相比,在有性生殖特性和生殖率、花粉傳播方式和傳播能力、有性可交配種類和異交結實率、花粉離體生存與傳播能力、落粒性和落粒率、休眠性和越冬能力、生態適應性和生物量等評價指標上,均未發現明顯的差異,在雜草性和入侵性方麵也未發現變化。
  在基因漂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方麵,根據國內外文獻和對該轉基因玉米的試驗觀察,轉基因玉米能夠向其他栽培玉米發生基因漂移,其基因漂移的可能性和基本規律與非轉基因對照玉米是一致的,沒有發現植酸酶基因漂移對農田生態和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中國沒有玉米野生近緣種,因此不存在轉基因向野生種漂移的風險。
  在對植物病蟲害和生物多樣性影響方麵,根據室內和田間試驗分析結果,沒有發現該轉基因玉米對玉米田害蟲的生長發育以及玉米病害的發生有影響,也沒有發現對玉米田天敵、益蟲和節肢動物多樣性有不良影響。


【背景資料】


  轉基因技術: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從而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為轉基因技術。利用轉基因技術可實現跨物種間基因的定向改造和重組轉移,對品種的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等性狀協調改良,培育新品種。
  全球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應用情況:第一例轉基因玉米於1996年商業化種植,截止到2008年,全球有17個國家(地區)種植轉基因玉米,轉基因玉米種植麵積為3730萬公頃,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麵積的30%。23個國家(地區)批準進口轉基因玉米。已商業化應用的轉基因玉米轉化體有52個,涉及抗除草劑、抗蟲性狀、品質改良(增加賴氨酸含量)和用於生物燃料生產的轉a-澱粉酶等性狀。Bt基因:即編碼δ-內毒素或殺蟲晶體蛋白的基因。Bt基因普遍存在於Bt菌的質粒上。隨著人們對Bt基因及其所產生的殺蟲晶體蛋白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已從不同的Bt菌的亞種中分離出對不同昆蟲(如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等)和無脊椎動物(如寄生線蟲、原生動物等)有特異毒殺作用的殺蟲晶體蛋白的Bt基因。
  植酸酶:植酸酶是一種磷酸酯酶,可以作用於植酸,將其分解為肌醇和可以被動物利用的磷,並且打破其對鈣、鐵、鋅、鎂或與氨基酸的束縛,轉變為可被利用的狀態。也就是說植酸酶可以減輕植酸的抗營養作用,從而提高動物對磷和鈣、鎂、錳、鐵或與氨基酸等營養物質的利用效率,減少高磷糞便的排放,有利於環境保護。
  這種特異性分解植酸的植酸酶,廣泛存在於多種微生物和植物體內,如黑小麥、小麥、玉米、大麥、稻、菜豆、綠豆、豌豆、番茄、麩皮以及白芥菜、馬鈴薯、蘿卜、萵苣、菠菜、百合花粉等。

地址:廣州市金穎東一街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