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五一節後急召專家座談轉基因主糧商業化
經濟觀察網記者 降蘊彰本網獨家獲悉,五一節後第一天(5月3日),國務院相關部門就邀請國內多位知名人士參加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問題座談會。
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座談會由國務院負責食品安全方麵的官員主持,參加座談會的代表有曾擔任過中紀委第三紀檢監察室主任的任遠征、中國農科院種業專家佟屏亞等人,國務院方麵舉辦本次會議的目的是,廣泛聽取、征詢來自不同行業的權威人士對國內轉基因主糧推進的看法和意見。
作為受邀參會的農業專家代表,佟屏亞告訴本網記者,他在本次座談會上發言時表示,我國部分“轉基因專家過分地‘神話’了轉基因技術”,政府方麵應該對轉基因主糧產業化持審慎態度,進一步加強轉基因作物管理,提高相關轉基因重大決策的透明度。
佟屏亞表示, 2009年獲得農業部頒發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種——“Bt汕優63”,實際上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研究團隊把已經“退役”的水稻品種——“汕優63”轉入了抗蟲基因。
而據本網記者了解,“汕優63”水稻品種原本是福建省農科院謝華安帶領科研團隊於1981年育成的,之後在國內最大推廣種植麵積達到9000多萬畝,在198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佟屏亞直言,轉入了抗蟲基因的“汕優63”,重新被命名為“Bt汕優63”,充其量隻能說是借雞下蛋,算不得優良水稻品種。
他認為,正是由於部分“轉基因專家過分地神話了轉基因技術”,促使2008年中央決定對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投入高達200億元,而這樣的國家一次性投入轉基因研究經費比常規育種研究經費要“多出幾十倍乃至上百倍”。
在他看來,常規育種方法和技術是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育種的主體,分子技術、轉基因技術雖然有其先進性,但也應該僅僅是常規育種方法中的一個補充手段。
“嚴格意義上說,現在還沒有發現一種能使水稻增產的增產基因。”佟屏亞表示,原因是農作物增產涉及的基因很複雜,即使培育出新的品種,依然還要通過常規育種技術一係列操作過程,還要有人研究水、肥、密等栽培技術,才能持續提高水稻產量。
盡管國內對轉基因商業化持非議的人很多,但讓人不解的是,在農業科研領域,幾乎沒有專家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公開表示異議。佟屏亞稱,農業科研人員這樣做將導致自己無法從轉基因“重大專項”巨額研究經費中分得一杯羹,在利益驅使下,某些官員、學者和企業老板“結成了一條穩固的保護鏈和利益鏈”,導致轉基因監管出現了諸多問題。
佟屏亞呼籲,政府應該嚴格轉基因作物管理,大力推進在全社會公眾參與下的廣泛傳播,尤其是需要提高重大決策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