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技術體係對糧食增產貢獻巨大
記者:水稻產業技術體係對我國糧食連續增產做了哪些貢獻?
程式華:一是體係專家及其所在團隊每年選育、審定的新品種達到100多個,特別是中嘉早17、內5優8015、淦鑫203等一批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表現非常突出,相繼通過國家級品種審定或被確認為超級稻品種。如高產專用型早稻中嘉早17獲得農業部超級稻認定,在湖南、江西等早稻主產省大麵積推廣,畝產比當地其它品種增產10%以上。這些新品種對糧食增產起到巨大的支撐作用。二是體係的栽培與土肥功能研究室聯合各個綜合試驗站開展並完成了水稻育秧、高產、優質及肥水試驗,集成提出了水稻肥水高效利用等管理技術20套,並在30個百畝方、15個千畝方、8個萬畝方上開展試驗示範,取得顯著的增產效果。2009年7月13日,湖南省農業廳組織專家,按照農業部高產創建驗收方法,對醴陵市泗汾鎮5600多畝超級雜交早稻“三定”栽培技術應用示範區進行了隨機抽樣實割測產驗收,平均畝產582.6公斤,比當地非示範區增加76.5公斤,增產15.0%。三是技術指導解農憂。水稻產業技術體係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積極貫徹落實農業部關於開展全國“百日科技服務行動”等一係列科技服務活動,麵對麵開展科技培訓、技術服務等係列活動,提高了稻農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為水稻連續增產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記者:近年來,麵對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重發現象,體係的專家是如何應對的?
程式華:麵對這種形勢,體係專家積極行動起來,組成專家組分兵行動,及時深入基層指導生產,主動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廣泛開展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在廣泛征詢專家意見基礎上,形成領導部門決策建議,為各級政府指導水稻生產建言獻策。2010年2月,西南發生旱情,體係專家在分析有關數據的基礎上,向有關部門提交“關於預防雲南旱情對水稻生產影響的建議”,引起農業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建議成為有關省開展抗旱的基礎材料,有的省份直接引用體係專家的研究數據。同年3月和4月份,為配合農業部抗旱科技服務活動,產業體係分別派出育種、栽培、植保、機械等崗位專家,以及綜合試驗站站長多次赴貴州、雲南、四川、廣西等地,深入幹旱嚴重的縣、鄉、村考察,開展現場指導,提出推廣稀播旱育秧、集中旱育秧、等雨插秧技術和加強政策扶持等20餘條技術建議,被各地農業部門作為政府水稻抗旱意見。除了應用現有技術消除或減輕自然災害外,體係專家近年來還開展了針對高溫、低溫等環境脅迫的稻種資源創新等前瞻性研究,期望從品種特性的角度應對今後的氣候變化。
記者:水稻產業技術體係自成立以來在體製方麵有哪些創新?
程式華:他們從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兩方麵入手。在管理體製上,1.建立了完整的水稻產業技術體係。產業體係設置6個功能研究室、35個科學家崗位,涵蓋育種與繁育、栽培與土肥、病蟲害防控、機械化、產後加工、產業經濟等學科領域;設置了50個綜合試驗站,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等20個水稻主產省。總體上看,水稻產業技術體係的建立,將管理體係各自為政、研究方向重疊、研究內容重複的科技創新力量,基本整合成一支分工明確、團結協作、相互支持的科技創新隊伍,從而構建形成了從源頭創新到試驗示範的較為完整的產業技術支撐係統。2.建立了體係內部的統籌協調製度。近年來,水稻產業技術體係按照農業部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育種材料交流、學術報告會、現場觀摩會、年終考評會等係列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水稻產業技術體係的健康、較快發展。3.實施重大事項民主決策製度。體係成立了執行專家組,由首席科學家、功能研究室主任、研究崗位和綜合試驗站代表共同組成,負責實施各產業技術體係發展規劃和分年度計劃中的相關任務;組織開展相關科研活動;指導、協調和監督各功能研究室和綜合試驗站的業務活動。
在運行機製上,實行育種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產業內部合作機製。針對育種材料交流難的問題,產業技術體係利用水稻產業體係網絡,收集了1000餘份香型水稻地方資源,集中開展現場觀摩、合作研究與利用,為我國香稻資源的開發性保護奠定基礎。在信息方麵水稻體係率先編發體係動態信息,為體係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專家了解各地水稻生產實際和技術發展趨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內部機製上,水稻科研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體係專家隻有更多地與技術推廣結合、與生產部門結合、與種業和加工企業合作,才能加快研發成果的推廣應用,促進自身價值實現。由崗位專家朱德峰研究員等首創的水稻缽型毯狀機插技術,正是由於與黑龍江農墾建三江分局的合作,才更快地促進了該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加快應用。2010年12月,體係邀請陳溫福院士等四位體係專家在第九屆稻博會高層論壇上作學術報告,與技術推廣部門加工企業等共同探討水稻產業發展,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水稻產業技術體係既重視理論水平的提高,又重視新品種、新技術的現場觀摩。特別是體係的很多重點任務和前瞻性研究在田間地頭顯現,既有育種研究室培育的新品種,又有栽培研究室的高產創建。為此,體係從2009年開始聯合超級稻協作組實施了學術報告和現場觀摩活動相結合的製度。
記者:體係內的成員在體係裏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體係在現代農業中充當怎樣的角色?
程式華:他們都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特別是在每一位崗位專家身後,都有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創新團隊。他們都是技術示範的先遣隊。在體係的統一安排下,體係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根據各生態區特點和水稻生產實際,並依托體係項目經費支持,通過參與和主持的超級稻研究與推廣、農業行業科技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各層次科技計劃和推廣項目,率先、直接將所在創新團隊研發的科技成果進行大規模示範展示,促進了先進、適用技術的大麵積推廣應用。向稻農開展技術培訓是體係專家的重要工作考核內容。據統計,3年來水稻產業技術體係崗位專家、綜合試驗站結合播種、育秧、田管、收獲等關鍵季節,共培訓稻農30餘萬人次,提升了一大批稻農的科技素質、生產技能和技術服務能力。特別是每到水稻生產的關鍵季節,或是遇到了異常的自然災變,體係專家紛紛帶領自己的創新團隊參加當地農業部門組織的科技服務團走村入戶,與稻農麵對麵進行交流,實地調查了解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田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了解病蟲害發生和危害情況,並根據所了解的情況,及時提出技術建議,科學指導田間管理,促進水稻增產豐收。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