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級稻的光榮與夢想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王玉琪 曹茸 | 【發布日期】 2011-11-24 11:00 |
2011年9月19日,一個喜訊從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雷峰村傳來,袁隆平院士率領的團隊育成的雜交水稻品種“Y兩優2號”百畝方測產驗收畝產達到926.6公斤,這標誌著原計劃2015年實現的超級稻第三期攻關目標取得了重大突破。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指出:“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這需要我們加強糧食生產。農業生產,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技。科技第一位的是種子,要通過種子的選育、擴繁、推廣,真正實現糧食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 中國超級稻,肩負穩糧增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曆史重任,向世人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單產從突破700公斤、800公斤到900公斤,科技大聯合大協作,超級稻高產攻關15年實現完美“三級跳” 超級稻,一個超級吸引人的名稱,承載著全世界水稻育種專家的光榮與夢想。 在超級稻誕生前,我國水稻發展史上,單產曾經出現過兩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始於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種,主要通過降低株高,使品種的耐肥抗倒性和收獲指數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是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雜種優勢利用,使我國水稻平均畝產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產地區突破500公斤以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水稻單產的這兩次重大突破,均給我國水稻生產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深刻改變了我國水稻生產的育種方式、種植結構、栽培技術以及管理模式。 1981年,日本最早提出水稻超高產育種。繼日本之後,中國、韓國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先後開展超高產育種研究。國際水稻研究所確定的目標是比現有高產品種增產20%,或絕對生產潛力達到13~15噸/公頃。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水稻所提出了新株型育種理論,並利用包括我國沈農366在內的粳稻種質資源作為骨幹親本,選育出新品係。1994年,通過小麵積試種,該品種獲得了超高產。這一消息,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媒體稱“可以解決國際糧食安全”,並將這一神奇的品種稱為“超級稻”。 1996年,農業部正式啟動了“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拉開了中國超級稻研究的序幕,確立了理想株型塑造與強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中國超級稻育種技術路線,並提出在2000年單季實現畝產700公斤,2005年實現800公斤和2015年實現900公斤的三期目標。 回首超級稻15年科研曆程,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大聯合大協作”。在農業部的積極推動下,“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由袁隆平、謝華安、陳溫福、程式華等眾多知名專家領銜,聯合了國內數十家優勢科研力量,建立了遺傳育種、栽培植保、技術推廣和生產管理等跨多學科領域的協作組,彙聚了一支創新能力較強的超級稻研究與示範推廣隊伍。 1998年,在總理基金的支持下,袁隆平成立了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農業大學、江蘇農科院、遼寧農科院和廣東農科院組成的攻關協作組。他曾這樣來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雖然我這個人對自己認準的研究方向堅信不疑,但數以千萬計的真金白銀仍讓我夜不能寐。為了增加保險係數,我開始走技術協作的路線,在全國設立5個點,東方不亮西方亮。” 袁隆平看到了協作的力量,更多的科研團隊也看到了協作的力量。 1999年,江蘇農科院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培育成功超級雜交稻先鋒組合兩優培九,至今累計推廣麵積已經突破1億畝;“十五”以來,雲南楚雄州農科所水稻品種選育創新團隊通過協作攻關,品種選育成果達到省內領先、國內高原粳稻先進水平,選育品種應用麵積達4257.91萬畝,為農民增收67.28億元。可以說,中國的超級稻研究已經演變為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技術協作。 15年過去了,在中國水稻專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分別於2000年前和2005年前在多個生態區連續2年實現了百畝連片單產700公斤的一期目標和800公斤的二期目標,2011年在水稻主產區又達到畝產900公斤的紀錄,超級稻發展實現了完美“三級跳”,形成了雜交稻和常規稻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 目前,我國在超級稻育種方麵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居國際領先水平。一批產量高、品質優、抗逆性強的超級稻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的集成應用,已成為引領我國水稻育種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不僅推動了我國水稻單產的第三次飛躍,也孕育著一場新的水稻革命。 “1996年農業部啟動的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持續時間長、資助力度大的農業科技項目之一。在那時製定的超級稻育種一、二、三期產量目標,是非常科學和有遠見的。”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全國超級稻研究與示範專家組組長程式華認為:“我國相繼在2000年和2005年前實現了多品種、多點、多季的超級稻產量目標,主要得益於因地製宜的品種與技術集成,並進行了以點帶麵的示範推廣,從而推動超級稻的大麵積推廣和帶動全國水稻單產的穩步提高。”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表示:“要把組織聯合攻關作為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的重要途徑,隻有更加注重聯合協作,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才能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率,取得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間,超級稻科研推廣要繼續加強大聯合大協作,保持技術上的創新優勢。” 從示範種植到推廣麵積過億,超級稻在水稻生產中挑大梁,“雙增一百”支撐糧食八連增 在我國,沒有哪一種農作物像水稻這樣舉足輕重。作為第一大糧食作物,麵積約占糧食麵積的27%,而總產約占糧食總產的37%;作為第一大口糧作物,全國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產量和價格的任何波動,都會牽動上上下下的神經。 更沒有哪一種大宗作物像水稻這樣成就卓著。自上世紀50年代起,依靠矮化技術、雜交稻技術、超級稻技術,我國水稻單產實現3次重大飛躍,不僅堅定地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也使我國水稻育種技術始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從1996年第一個超級稻品種誕生到現在,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已達到83個,而我國的超級稻種植麵積,也由科學家的示範種植轉為在全國的大麵積推廣,目前已過億畝,覆蓋80%以上的水稻高產創建示範片,占全國水稻種植總麵積的近1/4。僅“十一五”期間,經農業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累計推廣4.14億畝,占同期水稻種植麵積的20.2%,平均畝產達到575.2公斤,畝增產67.9公斤,累計增產稻穀561.9萬噸,成為促進我國水稻連續增產的重要支撐。 在超級稻屢破高產紀錄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超級稻是大水大肥堆出來的,投入高,農民種起來不劃算。”為此,2009年以來,農業部啟動實施了超級稻“雙增一百”科技行動,提出畝增產一百斤、節本增效一百元,力爭實現超級稻增產、增效、增收的協調統一。 農業部科教司司長白金明告訴記者:“增產有潛力,節本就增收。通過科技人員與農民聯動,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超級稻生產今年再創佳績。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超級稻推廣麵積繼續超過1億畝,普遍實現‘雙增一百’的目標,不僅有力支撐了我國糧食的八連增,也為農民增收作出了大貢獻。” 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蔣家嘴鎮袁家灣村科技示範戶袁全球,從2003年開始包地種植水稻,到今天已發展到430多畝,他說:“種植超級稻比種植一般水稻要合算,產量比一般常規稻要高100公斤左右,收入高100多元。”今年,袁全球種植了300畝超級稻豐源優299,畝產達到了近700公斤,僅種植該品種就可增加收入3萬多元。 湖北省超級稻專家張似鬆這樣算了一筆賬,今年全省推廣超級稻麵積1000多萬畝,各地測產驗收顯示,畝均比非超級稻品種增產62公斤,畝淨增收益131元,累計為全省多生產糧食1.44億公斤。以湖北省襄州區超級稻示範推廣百畝方為例,今年畝平均產量為754.2公斤,畝增產104.2公斤,畝增加收入270.9元,投入產出比達到1∶2.8。 而在秋收季節的江蘇,記者隨處可見大片稻田長勢均勻,來自東北、湖北、湖南等地的專家紛紛讚歎:“江蘇水稻產量均衡,700公斤以上高產很輕鬆。”據江蘇省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鄧建平介紹:“‘十一五’期間,江蘇累計推廣超級稻7311.5萬畝,增產稻穀312.8萬噸,增加經濟效益86.7億元,超級稻示範區農戶畝增稻穀超過100斤,畝均增效超過150元,連續多年實現超級稻‘雙增一百’目標。超級稻的大麵積示範推廣成為促進江蘇糧食連續八年增產和‘十二五’末全省水稻單產突破600公斤的重要支撐。” 東三省是我國超級稻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今年超級稻占水稻種植麵積的60%以上。其中,吉林省2006~2011年推廣超級稻麵積達3250萬畝,平均畝產達到620公斤,畝增產70公斤,畝增收133元。 金秋季節,記者到著名的“盤錦大米”產地遼寧省盤錦市采訪,在大窪縣,縣農經局副局長、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有誌告訴記者,大窪縣全縣85萬畝水稻,超級稻就占80萬畝,幾乎實現了超級稻全覆蓋,效益十分可觀。 “東北超級稻已經實現從小麵積示範到大麵積推廣,從科學家產量到農民產量的曆史性轉變,由此拉動東北水稻平均畝產從‘九五’末期的424.6公斤,迅速提高到現在的488公斤,增幅高達14.9%,遠高於全國同期水稻平均增產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方粳稻區超級稻品種選育與示範協作組組長陳溫福驕傲地說。 “超級稻不僅僅是百畝、千畝、萬畝的示範,而是要通過品種選育與技術集成和推廣,推動全國水稻單產上台階,2007~2010年,全國水稻單產連續4年突破曆史最高點,超級稻將全國水稻單產從2004年的404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437公斤。”程式華告訴記者。 從科學家的產量到農民的大麵積豐產豐收,“兩個體係”帶動超級稻走進千家萬戶 當袁隆平院士雜交稻單產突破900公斤大關的消息傳來的時候,一個疑問也隨之產生,我國未來的水稻生產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 專家們表示,目前極少數地方水稻百畝方畝產突破900公斤,是水稻品種、栽培技術以及生態條件、氣候因素等多種有利因素有機結合的結果,也就是良種、良法、良田和氣候相結合的結果,這是科學家的產量,代表著我國水稻科研的實力,並不是說農民種上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品種“Y兩優2號”,也能獲得畝產900公斤的收成。要想讓超級稻發揮高產潛能,必須采用科學配套的栽培技術,必須有技術員給農民進行指導,才能獲得最終高產。而把科學家的產量變成農民的豐產豐收,實現大麵積均衡增產,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雙增一百’的實現離不開良種、良法和技術服務。”全國超級稻研究與示範專家組在製訂超級稻“十二五”發展規劃時認為,首先要大力培育和推廣高產、優質和多抗水稻品種,重點是強化早晚超級稻、廣適型超級稻品種的培育。同時,要以品種為核心大力集成配套栽培技術,重點是研發推廣適合我國不同稻區、不同栽培方式、不同耕作製度的水稻種植機械化技術,使輕簡型水稻生產技術操作簡單、易學易用。此外,還要加強稻農技術培訓,大麵積、大規模示範推廣高產優質水稻品種和適用技術,開展全生育期技術指導服務。 采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和基層農技推廣體係的建立和健全,高產創建機製的推動,為超級稻實現大麵積均衡豐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自2007年底開始啟動實施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旨在推動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促進農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作為50個產業技術體係中人數最多、覆蓋麵最廣的水稻產業技術體係,成立以來就把超級稻的研究示範作為重要工作之一。首席科學家程式華告訴記者:“無論是崗位專家還是綜合試驗站成員,都緊緊依靠技術依托單位和創新團隊,結合水稻高產創建,在水稻主產縣和示範縣大麵積開展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和現場展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由水稻體係和超級稻專家組織實施的新品種新技術示範點達到2000個以上,分區、分季提出田間指導意見、病蟲情報、防災減災技術措施等100餘次,協助當地農業部門培訓稻農10萬餘人次。” 與此同時,隨著基層農技推廣體係的逐步健全,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基層農技員也成為了超級稻推廣的主力軍。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泗汾鎮農技站站長餘喜華負責當地超級稻示範點的技術指導,人曬黑了,累瘦了,但與當地農民變熟了,關係變親了。村民劉春明笑著告訴記者:“餘站長不僅村裏的農民認識,狗都熟悉,見了他也不叫。在超級稻種植上,有問題找餘站長準沒錯。” 餘喜華說,農技站采取集中培訓、上門指導、免費發放信息資料等辦法讓農民了解超級稻。在農忙時節,將病蟲情報、肥料施用技術等通過手機短信平台及時發到當地超級稻種植戶手機上,讓他們迅速了解相關信息。同時,還建立示範點,讓農民親眼看到超級稻的優勢,加快超級稻推廣速度。 采訪中,記者走在鄉間的道路上,經常能看到稻田旁邊豎立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示範基地”和“高產創建萬畝方”的標誌牌,藍底白字寫明建立時間、示範麵積和內容、技術目標、負責單位和技術人員的名字。在遼寧省大窪縣王家鎮王家村的一片稻田旁,左邊立著產業技術體係的牌子,右邊立著全國農技推廣示範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場的牌子。兩個牌子的內容各有側重,水稻產業技術體係著重優良品種性能的研究,而農技推廣體係則著重新品種的對比試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在這裏,良種與良法相互配合,育種與栽培並駕齊驅。 “對水稻來說,品種過硬、栽培水平高是高產的兩大重要因素,栽培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品種潛力的發揮。就像生了個孩子,天資不錯,但培養得不夠就很難發揮其聰明潛力,因此後天培養十分重要。”陳溫福一語道破高產秘訣。 已在江蘇大麵積推廣的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就是成功例子。該技術在江蘇已帶動畝產達600公斤以上的縣由2007年的13個增至2011年的23個,同時還推廣到安徽、江西、貴州、四川等省。 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創始人、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張洪程告訴記者:“精確定量栽培就是根據水稻生長規律和高產群體規律把各生長指標精確定量化,從播栽期、培育壯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麵進行了水稻栽培技術的精確定量,增強了技術措施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可實現增產10%以上,增效15%以上,並屢屢創造超高產紀錄。” 除此之外,專業化技術服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省海安縣農委副主任李海進告訴記者:“以前的農技服務是‘隻開方不賣藥’,現在是既開方又賣藥又幫忙打藥。拿水稻來說,專業化服務組織負責育秧、機插秧,每畝需要140元,專業化統防統治8~10元一次,專業化技術服務不僅提高了技術到位率,也降低了農民勞作成本。” 在江蘇,2008年、2009年、2010年萬畝片中專業化服務組織數量分別為104個、923個、1242個,今年增加到1463個,2010年有24個水稻萬畝示範片單產達到700公斤以上。 成就固然可喜,挑戰愈加嚴峻,超級稻實現光榮與夢想期待技術創新再上層樓,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更踏實 對於走過15年曆程的中國超級稻來說,未來的挑戰更加嚴峻。 嚴峻的現實與挑戰首先來自水稻產業內部。從生產條件看,水稻持續增產的資源空間有限。陳溫福一針見血地指出:“水稻生產的最大隱患不在於技術,而在於資源條件。一個是耕地麵積不斷減少,再一個是地力水平不斷下降。”另外,水資源的製約將越來越嚴重。作為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農業用水約占總用水量的70%,而水稻用水約占農業用水的60%以上。幹旱缺水始終是我國農業生產麵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平均每年因旱損失糧食在800億斤以上。 從不同區域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我國水稻主要產區之一,受工業化、城鎮化進度加快和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等因素影響,這一地區水稻麵積急劇下降。同時,南方水稻“雙改單”現象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遏製;東北地區繼續擴大水稻麵積又受到水利工程、生態安全方麵的製約。 另一嚴峻挑戰則來自國內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和國際貿易形勢。從消費情況看,稻米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據預測,未來20年是我國人口快速增長期,到2030年將達到16億人,糧食消費量將以每年80~100億斤的速度剛性增長。稻穀是我國口糧消費的主體,86%的稻穀用於口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粳米的消費量逐年上升,已從20年前的年人均35斤上升到60斤,我國城市稻米消費量增長了近83%。此外,在釀酒、製藥、調味品等領域對稻穀的工業需求也在逐年增長。 針對需求的不斷增長,不少水稻專家表示,我國水稻生產必須走依靠科技、主攻單產的路子,這就對我國水稻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0年“兩會”期間,袁隆平曾表示:“分子育種是今後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要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就要借助於分子技術,而轉基因就是分子技術的一個方麵。”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稻區超級早(晚)稻品種選育與示範協作組組長謝華安認為:“現代水稻科學需要兼容並蓄。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常規技術與生物技術已越來越緊密地結合,水稻新品種的選育,需要聯合種質資源、遺傳育種、生物技術、生理生化、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等多學科、多領域技術專家的協同合作。” 謝華安還建議:“作為水稻大國,超級稻不光追求絕對高產,更多的應該為生產服務,提高大麵積單產水平。培育豐產性、抗性、優質性和適應性‘四性’較高的水稻良種。” 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工作會議上,農業部提出,要把追求小麵積的高產轉變到追求大麵積的均衡增產上來。我國常年水稻種植麵積4.4億畝左右,其中70%以上是中低產田。要逐步將超級稻推廣的重點轉移到中低產田上來,真正把科學家的產量變成農民的產量,試驗產量變成常年產量。 10年前,超級稻完成了單產第一期目標。再過10年,或許用不了10年,在袁隆平、陳溫福、謝華安、程式華等領軍人物的帶領下,我們的超級稻小麵積能突破1000公斤大關,帶動全國平均畝產突破更高水平。那時,中國人的飯碗將端得更牢更穩更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