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會議通過落實1號文件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意見
農業部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實施意見
2012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幹意見》(中發[2012]1號),提出要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緊緊抓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重大機遇。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科技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同時要清醒地看到,農業科技麵臨的要求更高、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我國已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的曆史新階段。2012年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出台了一係列覆蓋麵廣、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決策,為農業科技事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各級農業部門必須深入領會中央1號文件精神,切實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牢牢把握重大機遇,乘勢而為,加快落實,紮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取得重大突破。
二、進一步明確新時期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思路目標。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1號文件的部署,堅持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定位,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科技發展道路,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主要目標,以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體製機製,強化聯合協作,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係,提升農業科技對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對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能力、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到“十二五”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
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堅持按產業需求部署農業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推進農業科技與農業農村經濟更加緊密結合。依托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等各類農業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機械化、動植物疫病防控與農業防災減災、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節本增效、農產品加工與流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等6個方麵的農業科研工作。根據不同地方的生態條件、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科學確定本地本區域創新方向和重點。強化農業科技頂層設計,優化創新力量布局,中央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高校著重加強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地方農業科研院校更加注重解決本地農業產業技術需求。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強化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建設,強化其技術研發以及引進遴選、集成配套、示範推廣適用技術的功能,充分發揮其鏈接科研與推廣的關鍵作用。加強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與地市級農技推廣機構的有機銜接和密切協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地市級涉農科研機構納入省級科研機構直接管理。鼓勵社會力量開展農業科技研究,鼓勵農業企業開展應用科研,促進其盡快成為農業商業化育種、農藥、獸藥、化肥、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主體。
四、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建設。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的科技資源組合模式,大力推進科技力量整合和資源共享,鞏固強化中央與地方上下貫通、不同區域和不同專家聯合攻關的新格局。堅持首席科學家負總責,明確目標任務和工作分工,全麵實施454項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十二五”重點創新任務,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堅持以綜合試驗站為主體,鼓勵崗位科學家積極參與,每年培訓10萬名以上基層骨幹農技人員和種養大戶。研究探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與地方創新團隊的對接機製,形成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密切協作、協同攻關的發展局麵。努力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各省份普遍設立產業技術體係地方創新團隊,有條件的地方要盡早啟動省級農業行業科研專項。建立民主開放、團結協作、務實高效、誠信奉獻的體係文化,加強體係信用評價,營造體係持續健康發展的氛圍。
五、提升農業科研設施條件水平。積極爭取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擴大資金投入,強化儀器設備、野外設施、化學試劑、實驗動物、圖書文獻等科研條件建設,大幅度提高農業科研設施條件水平。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平台、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應用研究示範基地建設為重點,啟動實施《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3-2017)》,力爭盡快取得突破。加強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建設。大力推進以學科群為主線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完成30個“學科群”布局工作,形成以33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為龍頭、195個專業性和區域性重點實驗室為骨幹、269個科學觀測實驗站為延伸的農業部重點實驗室體係。創新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建立績效評價和動態調整機製,不斷提高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的運轉效率和創新效率。
六、突出抓好種業創新。全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加快《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與實施。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支持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重點開展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製改良育種材料。支持重點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引導商業化育種資源和人才向企業流動。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農業行業科研專項、種子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中,加大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投入力度,支持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係。加快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等具有重大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重點在適應機械化生產、設施化栽培以及加工的品種上有新突破。堅持品種權保護與品種審定相銜接,調整品種審定指標體係,建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堅持品種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和示範展示相配套,三年內在糧棉油生產大縣(農場)完成新品種引進示範場建設。做好地方特色畜禽水產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加快推進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畜禽水產育種體係,通過引進、雜交和改良等方式,培育優良畜禽水產新品種。優化調整種子企業布局,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推動種子企業兼並重組,鼓勵大型企業通過並購、參股等方式進入種業。從國家層麵建設好海南南繁基地、西北和西南優勢種子生產基地,鼓勵種子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建立相對集中穩定的種子生產基地。通過新增一千億斤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種子工程項目,加大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投入,提高種子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加大種子儲備財政補助力度,啟動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保險試點。加強基層種子管理隊伍建設。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工作,強化種子生產經營行政許可管理,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營造種業發展良好環境。
七、積極培育現代生物農業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麵向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政策支持和項目帶動等措施,積極推動骨幹企業與優勢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實質性聯合體,探索建立科企合作新機製。把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作為推動現代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強化生物安全評價,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根據轉基因產品的研發進程、技術成熟度和社會接受程度,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加快解決轉基因生物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大對綠色高效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土壤修複劑等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產品創製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強基因工程疫苗、生物飼料和獸藥產業,加強動物疫病診斷試劑、農獸藥殘留快速診斷檢測以及新型疫苗等研製、審定及產業化,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大力強化農業信息化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積極開展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與示範。
八、創新農業科技體製機製。深化農業科研院所體製改革,進一步明確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院所的公益性定位。推進落實好中央1號文件關於“提高公益性科研機構運行經費保障水平”的要求,努力爭取大幅度增加基本支出、基本科研業務費、修繕購置專項費、設施設備運行費等穩定性經費投入。建立完善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機製,立項環節充分聽取農業一線生產者和管理者的意見建議,確保課題來源於生產實踐。繼續探索完善擇優定向委托、連續滾動支持的立項方式,加大對科研人員穩定支持力度,促進科研人員安心工作、潛心研究。立足本地區本單位工作實際,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適合不同機構、不同人員的分類評價機製,切實解決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的問題。鞏固聯合協作機製,進一步推進科研機構、推廣機構、教學機構、企業等協同創新,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提升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合力。完善科技項目管理和科技經費管理製度,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加強農業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與保護。加強農業科研誠信建設,營造科學民主、寬鬆包容的學術氛圍。
九、建立現代農業科研院所製度。按照現代科研院所建設的要求,加快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農業科研院所製度。完善院所長負責製,加強院所領導班子建設,進一步強化黨委、職工代表大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不斷推進科學民主決策。明確農業科研院所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凝練優化學科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創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務於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強人才隊伍與薪酬體係建設,依據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組建創新團隊,按需設崗,按崗聘用,明確崗位用人標準,探索建立與科技評價相配套的薪酬體係。嚴格農業科研院所財務規範管理,統籌使用農業科研院所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加強對農業科研院所的綜合與分類考核評價,提高科學性、公正性和權威性。
十、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係改革建設。建立按服務規模和服務績效落實農技(包括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農機)推廣工作經費的長效機製,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不足的實際問題。推進落實績效工資政策、鄉鎮農技人員浮動及固定工資政策等,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待遇水平,確保基層農技人員工資收入與基層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落實資金,明確任務,確保2012年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係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市、區、場)、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覆蓋全部鄉鎮。紮實實施好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為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新建或改擴建業務用房,配備檢驗檢測、推廣服務等儀器設備。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係改革與建設項目工作納入績效考評,對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工作經費、條件建設、製度建設、人員待遇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認真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試點,統籌規劃部署、規範選拔程序、確保人員素質,落實工資待遇、社會保障、學費補償、事業單位優先錄用等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工作。因地製宜、分類指導,采取多種模式加快健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國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站的組建任務。明確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的公益性定位,細化公益性職能,科學設置公共服務崗位,全麵實行人員聘用製度。盡快把縣級主管部門、鄉鎮政府、農民三方考評製度落實到每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因地製宜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製,提倡服務在鄉、管理在縣,實現管人與管事的有機統一。
十一、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充分發揮不同主體在農技推廣服務中的作用,加快建設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推廣體係。采取支持農業院校承擔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建立農業科技園和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多種措施,充分發揮其在農業技術推廣和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高等農業院校應進一步強化主動服務“三農”的意識,完善職稱評聘、工作考核等激勵機製,積極建立推廣型教授、推廣型研究員製度,探索完善專家大院、院縣共建、科技特派員等多種多樣的服務模式。采取多種方式和措施,支持和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服務。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力度,加強輔導服務,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鼓勵龍頭企業為農戶開展種苗、防疫、產地保鮮與初加工等科技服務。加強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大力推進統一育秧插秧、動植物疫病統防統治、農機化作業等關鍵生產環節的統一技術服務。
十二、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本著讓農民沒有風險地使用技術的理念和要求,每年遴選發布一批適於各地的主導品種和輕簡化、標準化實用技術,采取多種形式普及與傳播。推進種子管理部門看禾推介品種、農民看禾選用品種、企業看禾營銷品種。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動,引導農民施用配方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種等關鍵季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製定分品種、分區域、分災種的技術方案,因時、因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落實實用適用的技術措施,鼓勵院士專家到基層到農村給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農機大戶、專業合作社領班人等進行麵對麵授課。采取部省聯動的方式,深入實施全國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行動。利用12316三農熱線、農業信息網站、廣播電視節目、手機短彩信服務平台等方式,在全國開展“12316信息進農家”活動。積極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提高農產品市場流通效率,依靠科技保障農產品穩定均衡供給。大力示範推廣防災增產、節本增效、生態環保、安全優質等關鍵技術,推動大幅度增加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良法補助。推進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扶持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建設產地初加工設施。普遍推行“專家定點聯係到縣”、“農技人員包村包社聯戶”等製度,實現對農業大縣、重點鄉村全覆蓋。在水稻主產省(區、市)繼續實施好超級稻雙增一百行動,以推廣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以及開展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全年推廣超級稻1億畝以上,力爭實現畝增產100斤、節本增效100元的目標。全力抓好東北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穩定麵積,主攻單產,力爭到2015年在示範區實現玉米畝增產200斤、節本增效200元的目標。實施《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有計劃地控製、淨化和消滅重點動物疫病。
十三、著力打造一批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加快推進農業產學研結合,深入組織實施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與農業科研院校科技結對活動,支持現代農業示範區與農業科研院校共建試驗示範基地和博士後流動工作站。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綜合試驗站,在全國2132個縣(市)、6000個村建設1000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示範基地,集成示範150項輕簡化技術,促進農業科研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加大對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的支持力度,積極擴大創建規模,提升創建層次,示範帶動大麵積均衡增產。在鞏固50個縣市和500個鄉(鎮)開展整建製推進的基礎上,選擇基礎好、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科技水平高的5個市(地)率先開展整市(地)高產創建試點,建設一批“噸半糧鄉”、“噸糧縣”和“噸糧市(地)”,推進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向縱深發展。在園藝作物優勢產區選擇600個園開展標準園創建,並選擇若幹產業基礎好、種植規模大、品牌影響大、區域優勢突出的蔬菜、水果、茶葉、熱帶作物產業帶建立一批標準化示範區(縣),實現標準化生產技術全覆蓋。深入開展畜禽水產養殖標準化示範創建活動,推廣一批適度規模養殖模式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帶動產業化模式。提高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和管理水平,建設一批生物安全企業。進一步抓好100個農機綜合示範區和100個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示範單位建設,大力開展農機農藝融合示範基地建設。以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工程化集成中試線、初加工設施研發基地、產業化示範站和信息共享網絡為重點,建設全國農產品加工研發技術體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研究與示範,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建設。
十四、振興發展農業教育。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不斷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全麵提升農業教育質量。通過實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農業大學,加大對高等農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把優勢農業學科發展好、急需農業學科建設好、新興農業學科培育好,提高農業學科建設的科學化水平。積極爭取優惠政策,吸引優秀高中生報考農科院校和涉農專業。加大高等農業院校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鼓勵有條件的省(市、區)農業科學院積極與高等院校合作,聯合招收研究生。創新農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優秀實用人才。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參與興辦農業職業教育,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業職業院校等共建農業生產實訓基地。
十五、加快建設農業科技隊伍。全麵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和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著力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大力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合力打造農業人才精品工程。充分發揮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大科研基地凝聚人才、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科研人才的創新能力。創新體製機製,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科技創新平台,著力促進青年農業科研人才脫穎而出、在實踐中茁壯成長,建設好農業科研學術梯隊。廣泛開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分層分類定期培訓,實施好萬名農技推廣骨幹培養工程,分行業分領域加快培養農業技術推廣骨幹人才。以實際貢獻為重要指標,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機製。完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職稱評定標準,評聘職數向鄉鎮和生產一線傾斜。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高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到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工作。
十六、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實施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補助標準。大力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努力培養一批能夠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帶頭人。進一步辦好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明確公益性定位,改善設施條件。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在農民培訓中的積極作用。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加快培養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生產經營型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切實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一項重大基礎工程大力推進,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政策引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培養模式,探索建立農民參訓獲證與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掛鉤的銜接機製,形成產業發展依靠技術培訓、技術培訓服務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今年起在有條件的省、市、縣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重點培養和扶持種養大戶、農機作業能手、科技示範戶、立誌務農的初高中畢業生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
十七、促進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以互利共贏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豐富的國際農業科技資源,實現在更高起點上的自主創新和跨越發展。鞏固多雙邊和區域農業betway亞洲官方 機製,加強與發達國家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中美、中巴聯合實驗室、中德沼氣合作中心、中新科技示範園等建設,加快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建設進程。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力度,積極利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各種支持渠道,凝聚和吸引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勵海外專家和優秀團隊以合作研究、學術交流、工作任職等多種形式回國服務。鼓勵國內農業科技人員參與國際betway亞洲官方 研究,支持更多的農業科技人員到國際知名研究機構任職、進修、培訓。加大國外重要種質資源、重大前沿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力度,引進和推廣一批農業科技新理念新方法。通過技術輸出、人才培訓、智力交流等方式,加大實施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為欠發達國家培養農業人才,提供技術援助。
十八、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工作氛圍。切實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人員配備,加大經費投入,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加強各方協作配合,建立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學科之間的聯合與協作機製,努力在思想上形成共識,在協同中凝聚力量,在行動中相互支持。大力推動《農業技術推廣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為農業科技教育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法製保障。調動好、發揮好、保護好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建立健全有利於中青年人才成長的使用、評價、激勵機製。全麵開展創新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倡導爭鳴,積極弘揚熱愛農業、服務農業、獻身農業和甘於寂寞、開拓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切實防範學術不端行為。加大宣傳力度,宣傳農業科技工作新成效,宣傳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宣傳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先進典型,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科技事業的嶄新局麵。
【來源】科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