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稻研究所> 行業動態

科技與經濟發展:“兩張皮”如何貼得緊

時間:2012-10-09 00:00 來源: 【字體:

農業科研院所負責人、農業企業家熱議——

科技與經濟發展:兩張皮如何貼得緊

《 農民日報 》(2012100901版)

本報記者曹茸

從年初發布的中央1號文件,到年中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有一個詞被圈內圈外各界人士頻頻提及——“科技與經濟脫節。在日前農業部科教 司召開的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農業科技體製改革座談會貫徹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促進農業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座談會上,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是農業科研院所負責人和農業企業家們議論最多的話題。與會者一致認為,徹底解決科技與經濟發展兩張皮問題,一定要提高科研院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

如何認識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明確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到底意味著什麼?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主要表現在哪些 方麵?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和科研單位作為創新主體有什麼不同?企業對促進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有什麼幫助?帶著這些問題,科研院所負責人和企業家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為,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方向的定位已經明確,促進企業創新的思路已經明確,關鍵是企業在哪些方麵發揮主體作用,企業與科 研院所以及大專院校怎麼合作,企業在科技創新活動中處於什麼地位。

“‘技術創新一詞出自經濟學家而非科學家,是指生產要素的組合,創新的最終目標不是創造新的東西,而是讓新的要素組合創造更大的商業 價值,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企業是技術創新投資和收益的主體,科研是技術創造的主力,是接受投資進行研發的主體。福建省農科院院長劉波解釋道。

大北農科技集團副總裁宋維平博士認為:在西方經濟學的概念中,技術創新是商業行為而非科學行為,是指產品的創新。技術創新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轉換器,沒有企業的參與,技術創新無從談起。

技術創新要以市場需求和產業需求為出發點。企業的平台正是以產業和應用為目標,技術資源在企業平台上有效整合,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產品,因此能有效解決兩張皮問題。奧瑞金種業公司事業部總經理劉素霞說道。

可以說,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在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中處於關鍵環節和核心地位。隻有以企業為主體,才能敏銳把握市場需求,有效整合產學研力量,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

為此,新希望集團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科管部部長劉輝芬建議,要重視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在國家製定科技發展計劃,特別是在製定重大科技項目指南時,一定要吸納民營企業代表參與,否則,科技研發與生產實際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現狀仍然不能解決。

關於企業與科研院所的關係及各自地位,劉波提出了技術創新的580%”,即:80%科研單位必須與企業結合,以提高科研效率;80%研 究項目必須來源於生產實踐,以利於成果轉化;80%技術成果必須產生經濟效益,以減少無效研發;80%科研經費必須投向研發機構,包括企業的研發機構;80%生產企業必須與科研院所建立聯合技術中心。

徹底改變評價體係唯論文積弊

唯論文還是為產業?改革科研評價體係才是徹底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的核心所在。

目前的科研評價體係論文導向嚴重,導致科研人員一味追求論文、成果,而不考慮其成果是否實用。而衡量一個科技人員有沒有價值,關鍵要看他對推動本地區經濟發展有沒有作用。

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何鐵林告訴記者:我們經過調研發現,現有的科研成果隻能解決20%左右的實際問題,科研已經滯後或偏離經濟發展需要。

為此,何鐵林提出科研要產品化,產品要產業化,這與企業家的想法不謀而合。

天津夢得集團董事長於靜直言不諱地說:企業需要的是實用科技,而很多專家提出的技術在企業並不實用。比如,針對奶牛乳房炎這個病,至今還沒有一項技術能根治這個病,為此,不少進口奶牛都淘汰了,一頭就損失2.8萬元。

在科研評價體係中,論文、成果是硬件指標,那麼服務三農的硬件指標是什麼?廣東省農科院院長蔣宗勇說:“1號文件下發後,省內21個地市都找到我們要簽betway亞洲官方 協議,這證明地方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隻有同時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才能實現雙贏,如何讓服務三農的科技人員有實惠?如何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考核?

我們評價一篇論文的優劣有影響因子,那麼科技服務可否也設立一個影響因子,由他的服務對象,比如基層幹部和農民來打分。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鄭建初建議。

吉林省農科院已經不把SCI作為科研人員考核的硬指標,副院長趙玉民認為:實用技術論文沒必要攀SCI,很多在實驗室裏作出來的SCI都脫離實際。

不難看出,科研院所的論文導向和企業的效益導向,常常發生分歧。

為此,新希望集團科技管理部部長劉輝芬提出:建立科技成果的評估機製,消除成果轉化中企業與科研院校之間的鴻溝。她認為,雖然很多企業與科研院所建立了各類產學研合作關係,但在麵對科研院所的成果時,企業卻不敢很快實施和轉化,導致很多有技術含量的成果流失。究其原因,是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可以對成果轉化後的長期效果予以測評。

培育人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技術易得,人才難求,這是許多企業家的呼聲。

現在農業企業非常欠缺管理人才,五六十萬元的年薪未必能聘到一個滿意的好廠長。引進奶牛容易,如何管理好,發揮出效益很難。於靜感慨道。

於靜說,作為奶牛產業技術體係的綜合試驗站,夢得集團並不在乎每年獲得的幾十萬元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得以與李寧院士等許多高層次的專家建立了聯係,並且在多所農業大學設立了獎學金,以增強社會影響力,吸引人才。

陝西楊淩本香農業產業集團董事長燕君芳對此深有感觸。她從大學畢業後開始創業至今,企業實現了向全球發展、向產業鏈、向高標準、高端產品發展,完全得益於人才。借助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這個平台,本香集團實現了與國內外權威專家、優勢科技資源的無縫對接,每年派出本集團公司兩批人去國外企業或科研院所學習培訓,每年為本企業或社會培訓兩撥產業工人。她認為,目前的人才培養都靠企業來做,政府其實還有更大的作用可以發揮。

宋維平說:優秀的農業科學家可以通過千人計劃等各種方式引進,但是農業企業家是較難通過引進方式解決的,需要國內自己培育。

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學麗認為:目前的科企合作大多還是項目合作,吸引科研單位人才向企業流動還存在許多問題,建議出台具體的政策辦法,引導科研單位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盡快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

據統計,2011年,全國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萬多家,擁有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人員67.4萬人,在這些龍頭企業中,僅有1.36萬家龍頭企業建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其中科技研發投入占企業年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的龍頭企業僅占總數的8.3%。新希望集團每年按銷售總收入的3%投入研發並列入年初預算,自主研發項目占全部科研項目的比例達到41%,自主研發專有技術成果占到全部專有技術成果的近50%。劉輝芬指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研發投入仍然不足,迫切需要政府在項目資金、知識產權保護、平台建設等引導政策方麵給予大力扶持。

為此,宋維平呼籲: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商業化開發有悖公平原則,重點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同時對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給予更大優惠比例,這也是激勵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有效手段。

地址:廣州市金穎東一街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