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稻研究所> 行業動態

農業部 科技部關於開展向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學習活動決定

時間:2014-07-24 00:00 來源: 【字體:

農科教發〔20143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科技(廳、局、委、辦):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19578月在北京成立,19583整建製遷到河南省安陽市白璧鎮大寒村57年來,中棉所始終麵向國家戰略需求,服務農業農村一線,艱苦創業、勇克難關,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建所以來,中棉所累計培育棉花新品種88個,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66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2項;1990-2010年間,培育棉花品種累計推廣3.57億畝,占同期全國棉花種植總麵積的26%,最高年份達50%。為學習中棉所的先進事跡,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部、科技部決定在全國農業和科技係統開展向中棉所學習活動。

一是學習中棉所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建所初期,來自五湖四海的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科研深入生產、深入群眾”的號召,毅然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物質生活,舉家遷往棉花主產區、窮鄉僻壤的安陽縣白璧鎮大寒村,潛心研究棉花生長特性,精心培育棉花新品種,熱心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為我國棉花產業發展奉獻了青春和熱血。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一代代薪火相傳,支撐中棉所持續攻克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題,取得一項又一項令人矚目的重大成果。要認真學習並大力發揚中棉所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敢於擔當、敢於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二是學習中棉所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優良作風。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優良作風始終貫穿於中棉所的成長和發展曆程。中棉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進行科技創新,建國初期為解決棉花產量偏低難題,協作推廣藥劑拌種,實現了棉花畝產曆史性翻番;糧棉爭地矛盾日益突出時,及時培育出中棉所10號和中棉所16,創立了長江、黃河流域麥棉兩熟耕作模式,緩解了糧棉爭地矛盾;棉花大麵積流行黃、枯萎病時,及時選育出既抗黃萎病又抗枯萎病的新品種中棉所12,攻克了枯黃萎病難題,促進了棉花生產發展;棉鈴蟲災害使我國棉花產業瀕臨絕境時,大力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協同攻克轉基因抗蟲雜交棉育種,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抗蟲棉的國家。要認真學習並大力發揚中棉所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優良作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科技創新的重大曆史機遇,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持續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三是學習中棉所紮根基層、服務“三農”的優良品質。自1958年落戶安陽縣白璧鎮大寒村以來,中棉所人始終奮鬥在棉花生產一線。到上世紀70年代,中棉所育成棉種在各項性能上已經超出進口棉種,以中棉所12為代表的國產棉幾乎覆蓋了中國大地。“要想富,種棉花”,成了當時很多農民的致富口號。新世紀以來,針對我國棉花產業向濱海灘塗、西北內陸鹽堿旱地轉移的演變趨勢,中棉所主動調整科研力量與研究方向,提前布局試驗基地,開展抗旱耐鹽堿新品種培育與鹽堿旱地植棉新技術研究,以優異種質材料驅動品種遺傳改良,以基因組計劃規劃分子育種藍圖,以高效理論技術支撐生產可持續發展,為我國棉花種植區的調整提供了技術和品種儲備,有力支撐了我國棉花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村改革發展麵臨的環境更複雜、挑戰更嚴峻。要深入學習中棉所紮根基層、服務“三農”的優良品質,放下身段,俯下身姿,全身心投入到服務基層、服務“三農”的偉大事業中,傾力支撐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全力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全國農業、科技係統要充分認識開展向中棉所學習的重要意義,把學習活動作為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武器,緊密聯係本地區、本單位實際,認真組織、精心安排,務求實效。要抓緊研究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掀起學習高潮,及時總結進展成效,廣泛進行宣傳。要通過學習活動,使農業、科技係統的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勇於開拓新的方向,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為我國農業和科技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地址:廣州市金穎東一街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