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時期 |
成 果 名 稱 |
獎 勵 等 級 |
“十五”期間 |
2001年(共6項) 主要成果: |
水稻兩用核不育係“培矮64S”選育及其應用研究(參加)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高收獲指數型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粵香占的選育應用及特性研究 |
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八六三計劃兩係法雜交稻溫敏不育係繁種基地的建立(參加) |
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水稻增產綜合技術推廣 |
廣東省農業推廣一等獎 |
2002年(共8項)主要成果: |
優質、豐產、抗病兩係雜交稻培雜雙七的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
水稻對白葉枯病強毒菌係Ⅴ型菌的抗性研究和優質新種質的創建(參加) |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
水稻拋秧及其配套技術推廣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三等獎 |
2003年(共8項) 主要成果: |
培雜雙七、綠黃占優質水稻生產技術體係推廣與應用 |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
優質稻新品種繁育示範推廣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
“早長、根深”水稻新類型勝泰1號的選育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
高產優質遲熟雜交稻II優128和優優128的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
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綠黃占的選育與產業化示範 |
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
2004年(共7項)主要成果: |
稻瘟病不同類型抗性群體的構建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粵豐占的選育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優質高產雜交稻新品種紅蓮優6號選育、研究和利用(第二完成單位) |
湖北省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
水稻抗性及優質育種材料體係創新(第二完成單位) |
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128係列高產中質雜交稻新組合示範推廣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 |
2005年(共9項)主要成果: |
水稻稻瘟病持久抗性分子遺傳機製研究及多基因抗病種質構建(第二完成單位)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高產優質抗病特種稻南豐糯的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高產優質軟性水稻新品種中二軟占的示範推廣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 |
華南早晚兼用秈稻珍桂矮1號應用推廣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 |
水稻塑料軟盤育苗拋秧規範化高產栽培技術推廣應用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
紅蓮型優質高產抗病雜交秈稻“粵優938”的選育及為業化開發 |
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
現代農業優良品種示範工程研究 (第二完成單位) |
廣州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
“十一五”期間 |
2006年(共6項)主要成果: |
優質抗病耐儲藏恢複係廣恢122及其高產雜交稻的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利用國際名稻茉莉香105選育係列優質稻的研究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水稻品質檢測和優質育種中的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抗稻癭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標記抗性育種中的應用(第二完成單位)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2007年(共8項)主要成果: |
優質稻豐八占衍生係列品種的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優質軟性高效水稻新品種齊粒絲苗的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南方優質秈稻豐華占的選育與產業化示範 |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 |
抗稻癭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標記抗性育種中的應用(第2完成單位) |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 |
優質稻茉莉新占的應用推廣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 |
2008年(共6項)主要成果: |
紅蓮型優質秈稻不育係粵泰A選育與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國標優質稻豐美占和銀晶軟占的推廣應用 |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
轉基因水稻南繁的環境與安全性評估 |
海南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
2009年(共3項)主要成果: |
華南光溫敏核不育水稻GD-1S的選育技術及其應用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