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種選育研究室
主任:王重榮 研究員
副主任:陳宜波 副研究員
研究與技術人員:李宏、黃道強、周德貴、趙雷、王誌東、龔蓉、潘陽陽
郵箱:Wangcr1980@163.com
電話:020—85275429
本團隊是由矮化育種(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主要完成人柯葦、繆若維、葉焯榮和徐炎康等老一輩育種家組建的水稻新品種選育隊伍。繼矮化育種之後,該團隊育成了雙竹占、二白矮1號(1979年推廣麵積達1021萬畝,1990年國家審定)、窄葉青8號(1977年推廣麵積1014萬畝)、青二矮(1979年推廣519萬畝,1990年國家審定,衍生了葉青倫、特青和雙穀矮)。抗白葉枯病品種華竹矮1號、青華矮6號和晚華矮1號(1991年國家審定)。
在優質特用稻育種中,江雁芳、柯葦、繆若維等育成珍桂矮1號(1995年國家審定,至2002年廣東省推廣麵積達1820.39萬畝)。1989年,繆若維、柯葦、周少川等育成我省第一個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的糯稻新品種三五糯1號。繆若維、柯葦、江雁芳和周少川等育成超高產適應性廣的水稻新品種特三矮2號(1996年國家審定,至2000年南方稻區推廣麵積超2000萬畝)。1995年,周少川、柯葦等育成優質高產抗病早中熟水稻新品種綠黃占,1999年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與培雜雙七一起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1990年,周少川、柯葦、繆若維等在對廣東省90年代以來優質稻育種係統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優質稻核心種質育種理論指導育種實踐,劃分了一級核心種質材料青六矮1號,二級核心種質材料豐青矮、綠珍占8號,三級核心種質材料豐矮占1號、綠源占1號,四級核心種質材料豐八占,五級核心種質材料豐華占、豐絲占,提出了青六矮1號-豐青矮-豐矮占1號-豐八占衍生係統的株型模式以及青六矮1號-綠珍占8號-綠源占1號衍生係統的株型模式,育成了綠黃占、豐華占、豐絲占、豐富占、茉莉油占、黃華占、茉莉絲苗、茉莉軟占、五山油占和五山絲苗等係列品種,利用核心種質融合了美國優良種質育成美香占係列品種。
1994年起周少川、繆若維等應用優質稻核心種質育種理論育成廣東優質稻育種史上首個碾米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優良、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品種。此後利用豐八占育成豐華占、豐絲占和五豐占2號三個係列22個蒸煮品質優良、抗病優質稻品種,使廣東優質稻育種躍上了新台階。1999年,周少川、繆若維、李宏等育成優質稻新品種豐華占,該種產量與對照種相若,11項米質指標中,有7項達部頒優質米一級標準,4項達部頒優質米二級標準。中抗稻瘟病,抗白葉枯病(IV群2級),且抗白背飛虱。2003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入選2003年度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2006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3年周少川、李宏、黃道強、繆若維等育成的黃華占先後通過廣東、湖南、湖北、廣西、海南、浙江、重慶、陝西等8省審定和江西七市的引種許可,成為我國審定次數最多、適種範圍最廣的常規稻品種;並成為重慶、湖北、陝西等省區試對照種。黃華占實現了優質、高產、抗逆與廣適性的高度統一,在多省區試中產量、品質穩定,比常規稻對照平均增產12.99%,比雜交稻對照平均增產5.41%,達國標優質稻一級和部頒優質稻1等。黃華占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廣東、江蘇),高抗條紋葉枯病(安徽),抗稻曲病(陝西),抗倒性好,耐熱性好,是我國首個大麵積具有耐熱性並較係統研究了耐熱機製的水稻品種。進入2008年度國家農業科技跨越計劃。2015年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和第九屆大北農科技獎成果獎一等獎,2016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08年後,本團隊周少川、周德貴、王重榮、李宏等以水稻第一個矮化品種矮仔占衍生到優質稻黃華占的育種體係為基礎,承前啟後,提出並構建了水稻核心種質全基因組育種理論和材料體係,開展廣適性優質超級稻育種應用與遺傳基礎研究。“十五”以來,本團隊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優質核心種質黃華占係譜的全基因組結構分析,從基因組學角度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育種體係的遺傳基礎,探索並發展了水稻全基因組設計育種的初步可行方案。
2003年起經過15年的努力本團隊周少川、黃道強等成功地完成了將常規優質稻培育成為優質高產綠色雜交稻恢複係的技術突破,大範圍大規模地實現了通過優質綠色恢複係主導雜交稻產業的戰略目標,開創引領了我國優質稻育種工程。迄今本團隊育成優質稻新品種91個,128次通過國家或省級品種審定(引種許可),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12項,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南方稻區累計推廣麵積已達3億畝以上。發表論文175篇。近五年承擔多項國家級課題:國家育種重大專項課題2項,863重大專項子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因聯合基金2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廣東省應用專項1項。
獲得成果:
1.1978年必威betways 重大成果獎:晚秈中遲熟品種“二白矮1號”
2.1978年廣東省科學大會獎:抗病品種“窄葉青”“桂陽早18”“新青矮”
3.1979年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三等獎:早秈中熟品種“青二矮”
4.1985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晚秈品種“青華矮6號”
5.198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早秈中早熟抗稻瘟病高產新品種“矮梅早3號”
6.1986年必威betways 科技改進獎二等獎:晚秈“晚華矮1號”
7.1988年廣東省農科院科技改進獎二等獎:水稻高產新品種雙穀矮1、2號及其推廣應用
8.1990年廣東省農科院科技進步獎:高產、質優、抗病良種—青六矮1號
9.199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早晚兼用中熟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珍桂矮1號
10.1992年廣東省農科院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早秈早熟抗稻瘟病新品種陸青早1號
11.1993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抗病質優早晚造兼用糯稻新品種三五糯1號
12.1994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超高產抗病適應性廣水稻新品種特三矮2號
13.1997年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Achievements in Scinence and Technology Invention&Inovation)(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係統中國國家分部National Bureau in China Technological Promotion System United Nation):超高產抗病適應性廣水稻新品種特三矮2號
14.2000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豐矮占1號、豐矮占5號
15.200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水稻對白葉枯病強毒菌株V型菌的抗性研究和優質抗病新種質的創建(第二完成單位)
16.2003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綠黃占的選育與產業化示範
17.2003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培雜雙七、綠黃占優質水稻生產技術體係推廣與應用
18.2005年廣東省農業推廣獎二等獎:華南早晚兼用型秈稻珍桂矮1號應用推廣
19.200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利用國際名稻茉莉香105選育係列優質稻的研究
20.200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抗稻癭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標記抗性育種的應(第二完成單位)
21.200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水稻品質檢測和優質育種中的應用
22.2007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優質稻豐八占衍生係列品種的選育與應用
23.2007年農業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南方優質秈稻豐華占的選育與產業化示範
24.2007年農業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抗稻癭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標記抗性育種的應用(第二完成單位)
25.2007年廣東省農業推廣獎二等獎:優質稻茉莉新占的推廣應用
26.201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水稻白葉枯病菌遺傳多樣性、致病性分化和品種抗性的研究與應用(第二完成單位)
27.2014-2015年度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早中晚兼用型廣適性優質稻新品種黃華占的選育及其應用研究
28.2015年第九屆大北農科技獎成果獎一等獎:早中晚兼用型廣適性優質稻新品種黃華占的選育及其應用研究
29.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早中晚兼用型廣適性優質稻新品種黃華占的選育及其應用
30.2016年廣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水稻稻瘟病廣譜抗病基因的挖掘、克隆及其應用(第二完成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