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在世界上亦占重要位置。我國種稻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稻種資源。早年丁穎教授從野生稻的分布、品種考察和從形態學、考古學、生態學、語言學等方麵論斷稻起源於我國並分為秈、粳兩個亞種。粳型稻種的起源及其耐旱性與耐冷性研究有俞履圻研究員主持,組織多次考察和一係列試驗研究,確認粳型稻種起源於陸稻,證明雲南南部邊境古老的陸稻地帶是粳型稻種的起源地。其論據如下:1、在收集的751分旱稻品種中,粳稻693份,占92.3%,也就是說旱稻品種中絕大部分是粳稻,大多分布於普通野生稻自生地的西雙版納州景洪縣和緬甸邊境。2、用氯酸鉀測定秈、粳稻品種的耐旱性,結果是粳型稻種具有較強的耐旱性。由於遠古世代缺乏水利條件,在漫長曆史時期的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下,形成了雲南南部邊境的陸稻地帶這種特殊耐旱的粳型稻種。粳型稻種雖然出身於旱稻,但其抗旱性並不很強,隻是比較耐旱而已。3、雲南南部邊境地帶冬半年晝夜溫差大,下半年濕度大,水氣足,並不太熱。對種植旱稻是最理想的,形成粳型旱稻品種比較能耐陰冷。從我國秈、粳品種的地理分布來看,一般秈稻品種適合於熱帶、亞熱帶或溫帶的高溫季節種植,適溫較高。而粳稻品種適合於氣候溫和的地帶或南方低緯度高海拔的山區種植,適溫較低。雲南南部地帶不少是秈、粳交叉分布的。農民的經驗是:山間引出的全水口,溫度偏低;灌溉水較冷的地方;山間陰冷地;二山夾一穀或風口的地方,往往風多而溫度偏低;地勢較高的,宜種粳稻品種。也就說明粳稻能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生長良好,不實率低,可獲穩產高產。4、毀林開荒種植陸稻的原始方法培育出適應土壤肥力較高的粳型稻種。
5、雲南南部邊境陸稻地帶的粳型旱稻地方品種的另一特點是多半為光殼品種,光殼光葉。光殼光葉是過多的雨水不致長時間積聚在植物上,有利於二氧化碳向內擴散,提高光能利用。6、應用酯酶同功酶研究稻種的親緣關係認為秈稻、粳稻各具特有的酶帶;光稃稻品種均屬粳稻類型酶譜;秈稻以晚季品種較多具華南野生稻特有的酶帶,粳稻以雲南、海南、台灣、粵北、新疆粳稻出現的譜帶與印尼粳稻譜帶較相似,明顯地與東北粳稻、日本粳稻不同;栽培稻與普通野生稻均有三條基本酶帶,共出現24種酶譜類型;普通野生稻除具有野生稻特有的酶帶外,還存在秈稻、粳稻帶或二種酶帶兼有的類型。7、從光合生態特性研究表明,雲南陸稻大多數為不典型陸稻或偏水型陸稻。雲南水稻品種為“嗜中強光、溫暖、偏濕生”,而江蘇太湖地區水稻品種為“嗜強光、高溫、偏水生”。也就說明他們對光溫的分化是同各自生境相對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