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是水稻近緣野生植物,具有栽培稻所沒有的優異性、病蟲抗性、抗逆性、豐富胞質不育性,是水稻育種有待開拓利用的基因源。在全國氣候惡化、生態環境劇變、種質備受遺傳侵蝕而不斷瀕危死滅的新趨勢下,野生稻資源多樣性搜集和異地妥善保存,是保護、保存最可靠的措施,是國內外尚未解決而有待研究的一個問題。水稻研究所根據野生稻的異質性、不育率高、無性繁殖效率高、有性繁殖效率低、種子發芽成活率低等實況,提出了野生稻多樣性異地建圃保存技術研究,設計建成一個科學、合理、實用、大方的國家種質野生稻圃即田間基因庫,使野生稻多樣性得到長期妥善保存和持續利用。一、該成果革新了舊的保存方法,使21個稻屬野生種,4383份種質得到了妥善保存。1、在保存方法上,用人工模擬的各種生態環境條件對不同野生稻種進行異地保存,減少了異地建圃環境的選擇壓力,提高了種質的存活性。針對不同野生稻種生態需光的差異,圃內建有兩個直射光充足的保存區和兩個漫射光為主的保存區,可按需配光。針對不同野生稻種生理需水的差異,圃內建有規格不同的電動噴灌係統和引灌係統,可按需供水。針對不同野生稻種生長空間、生長量的差異,圃內設有規格不同的陶盆和小水泥池,可供其定位保存。針對不同野生稻種對土肥要求的差異,圃內設有堆曬製的設施,製備不同肥土,以供舊土更新。針對野生稻喜高溫多濕環境的特性,圃內盡量綠化,既美化圃容又調節小氣候。2、利用野生稻的多年生性和匍匐莖、地下莖莖節再生分蘖的持續性,入圃種質實行無性係種莖盆栽更新技術措施,避免了因遺傳異質性在有性過程屢代出現性狀分離,保持了種
質的延續性和遺傳完整性。3、采用與國內外不同的種莖盆栽保存為主,繁種入庫保存為輔的雙軌製保存法,調高了種質的安全性。4、對有性、無性繁殖效率低、具類頑拗型種子、處於瀕危的疣粒野生稻,通過幼胚組織培育技術,使僅存9份的瀕危種質得以搶救生還。二、建成了擁有17萬個數據項的野生稻種質資源電腦數據庫係統,該係統具有計算、查新、刪除、修改、擴充等功能。數據庫現已錄入2232份紀錄,每一紀錄包含77項性狀,構成了本係統的信息源。該係統的建立,初步實現了野生稻種質保存信息管理電腦化,發展了野生稻種質保存管理體係,提高了種質管理科學性和提高了應用種質的效率。三、將野生稻資源直接利用或提供種質供有關單位間接利用,育成了一批高產、優質、抗性好的新品種、品係、,其中參加省區試的品種有3個,正參加品比的品係有2個,開始試驗的新組合2個,新質源不育係有3個,雄性高不育係統有73個。桂野占、野澳絲苗兩個品種在南方8個省推廣,累計麵積37.2萬公頃,梅優係列新組合累計麵積2.67萬公頃,創社會經濟效益3.26億元。此外,向國內20多個專業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提供種質資源作高新技術研究,均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四、該研究建成的科學、合理、實用、美觀、大方,仿園林式的野生稻圃,啟用7年,種質的代表性、典型性均得到保證,無出現“錯、失、雜、亂”等現象。工效高,21個種4383份種質的保存管理,隻需2.5個輔助人員,便可正常運轉,查考一些種質有關的信息隻需10~20分鍾。承擔保存瓊、粵、湘、贛、閩和滇、桂、台等8個省、的全部或部分野生稻種質資源以及中國水稻所中國品資所等單位從國外引進的野生稻種質資源成為全國野生稻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保存和供種基地。建圃以來,前來參觀、實習、引種的有40多個單位,1000多人次,引種1200份次,為全國參觀、實習、引種、供種的主要場次。該野生稻圃和種質保存管理工作體係日漸完善,為國內、國際協作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該成果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