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拋秧是我國稻作技術上的一項重大改革。然而,在人多田少,糧食不足的廣東,拋秧稻能否高產的問題一直困擾技術推廣部門和影響農戶應用的決心。因此,突破拋秧稻高產與超高產的配套栽培技術難關,對拋秧稻作的推廣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與廣東省農業廳糧油生產處共同進行水稻拋秧及其配套技術研究,取得顯著的增產增收效果。1、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研究所於1985年引進日本水稻紙筒育苗拋秧技術,結合我省水稻生理及土壤特點,進行水稻紙筒育苗拋秧技術及育苗紙筒國產化的研究。采用水稻紙筒育苗、拋秧與撥秧人插方法對比測試,進行了水稻紙筒拋秧的生育和生理特征的研究。① 經10℃低溫的處理,紙筒秧拋秧移栽後抗寒性較強,但到適齡期要及時拋植,否則容易死苗;② 本田前期株高增長快,出葉和分蘖速度快,分蘖數多。中期最高莖數多,葉麵積指數較高,但株型較矮,莖態散生,田間透光良好。後期青葉枯死速度慢;③ 前、中期根幹重較小,齊穗以後至完熟期根幹重比撥秧人插大。由於根層淺,根數多,表根比重多,各生育期測定根活力均較強;④ 分蘖盛期氮素水平較高,幼穗分化後下降幅度較大,齊穗後降幅較小。14C的同化力中後期較強。14C同化物在穗部的分配率高;⑤ 產量構成特點是每1/15公頃穗數較多,每穗粒數較少。生育、生理特點是前期快發,中期散生,後期慢衰。製定出一套水稻紙筒育苗拋秧配套栽培技術。① 育苗。選擇地勢較高、不積水、近水源、運秧方便的空地、旱地作秧地、播種前在畦麵展鋪寬0.9m,長5.3m的止根紙,將2冊紙筒拉開並排在止根紙上,常規稻品種每2冊紙筒用種量2.0~2.5公斤,雜交稻則為1.5公斤。種子浸種催芽後與肥料、泥粉充分拌勻後裝入紙筒,慢慢淋水,早稻播種後覆蓋尼龍薄膜,一般7天揭膜煉苗,拋秧前6~7天完全揭膜。② 拋秧。早稻秧齡15~20天,晚稻7~10天秧齡則可拋秧。拋秧時,抓秧用力向空中拋出3~4m使紙筒秧分散,均勻落到田內,第一次全麵拋下秧苗70~80%,餘下部分逐筒擲到稀疏的田內。平躺泥麵的紙筒秧早稻7~10天,晚稻4~5天後,秧苗自然直立生長。成功地完成了育苗紙筒及其加工設備國產化研究和生產應用,填補了國內空白。① 研製出育苗紙,紙筒早造30天,晚稻15天不腐爛;② 篩選出國產使用的止根劑,比日本寒冷沙吸藥墊底,用藥減少80%,采用止根紙墊底方法,藥量少,成本低,秧苗不串根,使用方便;③ 1987年設計、裝配成第一台水稻育苗紙筒作樣機。1988年設計、加工出第二台紙筒製作機,日產育苗紙筒1440冊可供48公頃稻田使用。年生產能力可達1.33萬公頃。④ 用蜂巢狀排列粘合成的紙筒冊裝載營養土育苗,冊底墊止根紙,根係不會深紮纏繞,淋水後紙筒間輕易分離,取秧不費力,拋秧比人插工效提高8~10倍。1986年開始全省設15個點試驗測定高產潛力,連續幾年各地相繼出現高產紀錄,1989年恩平縣牛江鎮創1/15公頃產513公斤,1990年早稻東莞東坑鎮創1/15公頃產505公斤,東莞望牛墩鎮創1/15公頃產674公斤等高產紀錄,證明紙筒育苗拋秧栽培具有傳統種植方式同等的高產潛力。全省的佛山、東莞、江門、新會、花縣、恩平、四會、中山、三水、番禺、順德、陸豐、寶安、英德、惠陽等共43個縣市及各類農場進行了應用及推廣,累計紙筒育苗拋秧應用麵積1.33萬公頃以上。2、從1991年開始引進成本較低的水稻塑料軟盤育苗拋秧技術,在引進國內水稻塑盤育苗拋秧技術的基礎上,吸引和總結我省水稻紙筒育苗拋秧栽培經驗,總結出一套水稻軟盆拋秧稻規範化高產栽培技術規程。進行了塑盤拋秧的生育特性及根與分蘖生長的前期優勢和群體生長量優勢的研究。提出塑盤拋秧各生育期根量大、活力強、分布表層較多,前期優勢更明顯;分蘖早,苗數增長快,有效分蘖節位低,成穗蘖多,葉麵積發展快,封行期和苗峰期提早,秧苗期地上部個體生長慢,但本田期生長加快,彌補其生長不足,群體生長量具有優勢,中期植株全氮含量下降明顯。研究了拋秧稻群體生物量增長動態與增產潛力關係。提出了塑盤拋秧栽培群體幹物日增量以中期最高,根、葉、莖、穗同時增加,增多部分分配給葉高於莖,但葉片變薄、比葉重下降等生物量增長規律。研究了拋秧稻的增產機理。指出拋秧增產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第二次分蘖穗和齊穗後莖葉累積的同化物向穀粒運轉較多,拋秧增產潛力源於有效分蘖幹物庫容量、葉片總光合同化產物運轉流量等的增加以及栽培技術效應等。改進了拋秧栽培肥水控製策略,提出提高秧苗素質除以培養土或薄施秧苗肥外,播種時可用育秧調施劑或一葉一針期配施多效唑,前期施肥應以滿足地位蘖生長需要並使夠苗後能控苗穩長的原則,適當減少前期施肥比例與苗數控製措施配合,中期壯莖與增穗增粒的調控策略是增長粗肥和分化肥,後期壯尾肥、壯尾水是增強光合產物生產與運轉能力的養根保葉的有效措施。 拋秧比人工插秧提高功效8~10倍,免除撥秧、插秧兩彎腰之苦,大大減輕勞動強度,具有省工、省秧地、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及增產顯著等特點,深受廣大農村接受。應用本項綜合配套技術在我國首次突破拋秧高產技術難關,實現拋秧稻單季1/15公頃769.6公斤,創我省拋秧高產紀錄及我國雙季晚稻拋秧高產紀錄,解決了“拋秧難高產、是粗放栽培”的認識。這一高產技術的突破,迅速帶動了全省拋秧技術的推廣和各市縣湧現出一批拋秧高產田,一般1/5公頃產450公斤左右,比大田人插栽培1/15公頃增產稻穀20~30公斤,增加經濟效益120~140元。我省水稻塑盤拋秧麵積迅速擴展,應用麵積從1992年的2266公頃發展到1996年的52.4萬公頃,占全國水稻拋秧麵積的39%,1997年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麵積達到95萬公頃,占全省水稻種植麵積的36%,占全國拋秧麵積的31%,成為我國拋秧發張最快、應用麵積最大的省份。累計應用麵積達167萬公頃,創社會經濟效益28億元。該成果整體研究達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水稻育苗紙筒國產化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