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稻研究所> 科學研究> 科技成果> 獲獎成果

野生稻對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三化螟、白背飛虱的抗性評價和利用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 【字體:
成果名稱 野生稻對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三化螟、白背飛虱的抗性評價和利用
登記年份 1998
級別 省級
獎項 科三等
證書號 農-3-001-01
獲獎單位及排名
本單位獲獎人員及排名 劉雪貞 曾列先 吳惟瑞 張揚 宋東海 林壁潤 潘大建 譚玉娟 黃巧雲 徐羨明 梁能 潘英 陳金德 楊祁雲
授獎部門
獲獎時間(證書日期)
備注 成果獲獎2次
詳細介紹


紋枯病和三化螟是我省稻區的主要病蟲害之一,每年發生防治麵積分別達167萬公頃和134萬公頃,細菌性條斑病和白背飛虱的為害也日趨嚴重,至使我省水稻生產受到嚴重威脅。要解決這一難題看,選育抗病品種是防止病蟲害最理想的途徑,但這四種病蟲抗源在栽培稻品種中極為缺乏,據查閱有關資料,仍未找到理想的抗源。因此,本研究采用與栽培稻血緣較近的普通野生稻、為材料進行抗性鑒定評價,並利用這些抗性材料培育“抗、優”新品種、,適應生產的發展需要。1、通過抗性鑒定獲得抗性種質899份、,其中抗紋枯病的23份、抗細菌性條斑病的30份、抗三化螟的501份、抗白背飛虱的477份。雙抗材料中按不同抗性組合分為:抗紋枯病兼抗細菌性條斑病的2份、抗紋枯病兼抗三化螟的4份、抗紋枯病兼抗白背飛虱的117份、抗細菌性條斑病兼抗白背飛虱的1份等6個抗性類型。2、結合稻米品質分析,綜合評價篩選出稻米一級及兼具蛋白質含量高的抗性材料42份,供育種、科研、教學等部門作生產育種、遺傳資源、生物技術等利用研究,取得較大成效。利用具有上述的野生稻“抗、優”種質導入栽培稻,培育出抗病蟲、兼質優的桂野占2號、桂野占3號、野清占1號、粵野占2號、粵野占3號等水稻新品種、累計示範推廣麵積達20萬公頃以上,創社會經濟效益1.376億元。該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

地址:廣州市金穎東一街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