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稻研究所> 科學研究> 科技成果> 獲獎成果

發揮高效光合功能的原理、途徑和技術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 【字體:
成果名稱 發揮高效光合功能的原理、途徑和技術
登記年份 1998
級別 部級
獎項 科三等
證書號 1998-00310
獲獎單位及排名
本單位獲獎人員及排名 屠曾平(4) 林秀珍(8) 蔡惟娟(12) 餘昭楹(15)
授獎部門
獲獎時間(證書日期)
備注
詳細介紹


以水稻、小麥為研究對象,從群體、個體、器官及分子等不同層次對光合功能、光合機構、碳代謝關鍵酶的調節及環境調教的影響等方麵進行了係統研究,取得較好的研究進展。



一、闡明了小麥葉源量、光合速率高值持續期、光合產物運輸分配的內在規律及有關參數,提出作物光合功能可逆衰退期與不可逆衰退期的觀點及其機理,提出了葉源量的估算方法、調控措施和篩選技術。



二、通過光抑製、光氧化的基礎研究,確認水稻雜種高光效表現與親本光保護係統的遺傳有關;不同鉀水平下存在各自的光抑製緩解機製以及胡蘿卜素-紫黃質在強光馴化過程中的轉化。



三、製定出耐光抑製和耐蔭特性的雙重篩選技術,對不同光強的種質進行鑒定與分離,初步實現了耐強光與耐蔭兩個矛盾性狀在同一品種上的結合,選育出光合速率、品質、產量等性狀均有較大的雜種優勢的“優雜1號”雜交稻,綜合效益增加30%;利用葉源理論篩選出小麥高光效株係P063P064等,為高光效生理育種開辟新的途徑。



四、提出光合產物運輸活體快速測定新方法,人工合成生長調節物質“益穗素”、“MY增產劑”及生化劑RuBP,施用後千粒重和結實率大幅度提高,平均增產7~18%,累計推廣20萬畝。該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

地址:廣州市金穎東一街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