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稻研究所> 科學研究> 科技成果> 獲獎成果

南方水稻旱育秧技術體係及其機理研究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 【字體:
成果名稱 南方水稻旱育秧技術體係及其機理研究
登記年份 1999
級別 部級
獎項 科二等
證書號 1999-014-03
獲獎單位及排名
本單位獲獎人員及排名 張旭(3) 孔清霓(9) 林道宣 劉彥卓 黃農榮(二級證書)
授獎部門
獲獎時間(證書日期)
備注
詳細介紹


一、從外部形態和內部組織解剖結構對旱育秧苗進行了係統的研究,結果表明旱育秧具有苗體矮、葉片短、出葉慢、分蘖多等外部形態;葉鞘基部機械組織比水秧發達、莖節橫切麵維管束比水秧多、葉片細胞體積排列緊、氣腔小、原生質濃度高、染色深等內部結構特點。另外,對從苗體養分測定中還發現,旱育秧體內全氮、澱粉、可溶性糖的相對含量顯著高於水育秧、在氮素營養中非蛋白質氮高於蛋白質氮,硝態氮的比例高於胺態氮等特征。明確了旱育秧具有抗旱和耐低溫特性的機理。



二、從水分生理角度,研究了不同葉齡期秧苗對土壤水分虧缺的反應,並通過大田和人工氣候室模擬試驗,對旱育秧苗進行了抗寒性鑒定。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旱育秧播種出苗的土壤水分臨界指標、秧苗形態指標及播種、移栽的溫度臨界指標,為旱育秧適期播栽和苗床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通過組織解剖、根箱觀察、盆栽試驗、同位素示蹤、根係傷流量和萘胺酸氧化力測定等方法,對旱育秧根係的組織結構、形態特征、數量增生、功能變化等問題,從苗期到本田期都作了係統深入的研究,闡明了苗期深層根、淺層根及潛伏根形成的條件和作用,分析了本田期新根“爆發力”的作用及其形成機製,探索了旱育秧根係優勢在全生育期的延續效應與產量形成的關係。



四、我國北方稻區和日本國水稻旱育秧皆以旱育小苗為主,本項研究了旱育大、中、小苗與晚、中、早茬係列育秧配套技術,製定了南方稻區雙季早稻、麥茬中稻——再生稻、麥茬稻、雙季晚稻及旱育拋栽技術的規程,是旱育秧技術不再受地域、品種及茬口的製約,為南方稻區大範圍、大麵積推廣旱育秧技術提供了技術理論。



1992~1997年,該項目在全國7省累計推廣應用麵積21562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135億元。

地址:廣州市金穎東一街3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