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晚兼用型廣適性優質稻新品種黃華占的選育及其應用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
【字體:大 中 小】
成果名稱 | 早中晚兼用型廣適性優質稻新品種黃華占的選育及其應用 |
登記年份 | 2017 |
級別 | 省級 |
獎項 | 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證書號 | B011-1-01-D01粵府證:〔2016〕2891號 |
獲獎單位及排名 | 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1)、必威betways 植物保護研究所(2) |
本單位獲獎人員及排名 | 周少川(1)、李宏(2)、黃道強(3)、朱小源(4)、盧德城(5)、李康活(6)、周德貴(7)、司徒誌謀(8)、賴穗春(9)、王重榮(10)、陳深(11)、胡學應(12)、王誌東(13)、吳基黨(14)、裴樹珍(15)、 |
授獎部門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獲獎時間(證書日期) | 2017.2 |
備注 | 成功獲獎4次 |
詳細介紹 |
黃華占先後通過廣東、湖南、湖北、廣西、海南、浙江、重慶、陝西等8省審定和江西七市的引種許可,成為我國審定次數最多、適種範圍最廣的常規稻品種;並成為重慶、湖北、陝西的省區試對照種 。黃華占實現了優質、高產、抗逆與廣適性的高度統一,在多省區試中產量、品質穩定,比常規稻對照平均增產12.99%,比雜交稻對照平均增產5.41%,達國標優質稻一級和部頒優質稻1等。黃華占抗稻瘟病和白葉枯病(廣東、江蘇),高抗條紋葉枯病(安徽),抗稻曲病(陝西),抗倒性好,耐熱性好,是我國首個大麵積具有耐熱性並較係統研究了耐熱機製的水稻品種。通過合作研究,本項目對黃華占的產量、品質、抗逆性和廣適性等重要農藝性狀開展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對黃華占及其溯源和衍生係列品種進行了重測序和重要性狀的遺傳分析,闡明了水稻核心種質育種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實現了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育種可操作化。 以黃華占為新一輪核心種質及其集成創新的綜合育種方法,本項目培育了黃絲占、黃莉占、黃粵占、黃秈占、黃粳占、黃合占、黃廣占、黃秀占、黃軟占、新黃占、黃豐占等20個優質稻新品種,組配了玖兩優黃華占、桃優香占雜交稻組合。同行單位育成了粵農絲苗等9個國內審定品種、4個菲律賓審定品種、2個越南審定品種、兩係不育係滬旱3S和抗除草劑黃華占。項目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8篇。黃華占已成為國際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和高校水稻研究團隊開展遺傳育種研究的重要品種和舉世聞名的水稻品種,對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和提升我國水稻育種國際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基礎上,本項目創立了以品種權使用為紐帶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常規稻開發新模式,促進了黃華占的大麵積推廣,通過訂單農業形式創造了多個優質米品牌,有力推進了我國優質稻產業化進程,黃華占已成為我國稻米市場的價格晴雨表。除傳統耕作方式外,黃華占還是當前水稻產業方興未艾的機插秧、直播稻、再生稻和華南地區菜稻菜模式中的合適品種。黃華占分別於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列為廣東、湖北、湖南、江西省的農業主導品種。黃華占國內累計推廣麵積9148.82萬畝,創社會經濟效益159.24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