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位獲獎人員及排名 |
江奕君,林青山,高雲,劉誌霞,劉傳光,王韻,胡巍,張強,馮道基,周繼勇,陳凱,梁其登,塗從勇,江遠漢,劉軍 |
詳細介紹 |
針對超級稻品種高產不穩產、高產不優質的技術難題,該項目通過二十多年株型構建、種質創新利用、品種培育及高產機理等方麵係統研究,在廣適性優質常規超級稻新品種培育與應用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 。率先研究並構建了“早長、根深、葉片厚直、穗粒結構合理”的華南優質廣適性超級稻株型模式。創製了金桂占、豐美占、R615等一批具有叢生快長、高光效、耐蔭蔽、早長根深的超高產優異種質,培育出桂農占、玉香油占、合美占、金農絲苗4個被農業部確認的廣適性優質常規超級稻,占全國確認的秈型常規超級稻總數50%,攻克了超級稻品種高產不穩產、高產不優質的技術難題。克隆出控製超高產優異種質特青每穗粒數的關鍵基因GNP1,首次闡明了特青庫源性狀形成及相互調控的分子機製,為超級稻高效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桂農占等4個超級稻及其他超高產優異種質被多家育種單位作為骨幹親本,共育成審定了61個水稻新品種 。其中,利用自主培育的恢複係R615還育成了2個超級稻雜交稻五豐優615和吉優615通過了農業部的超級稻認定。迄今,6個超級稻全國累計種植3307萬畝,累計生產稻穀150.48億公斤,實現增產稻穀13.67億公斤,創社會總產值461.14億元,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05.03億元,6個品種抗性好,可減少農藥施用及降低環境汙染,可實現節本增效合計3.31億元,共計新增社會效益108.34億元,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為我國糧食十二年連增和華南水稻育種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貢獻。項目整體達同類研究國際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