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魚專家”“田教授”湧動紅土地
雷州打造高層次人才“強磁場”,海洋產業引來院士工作站
“快快快,梁教授他們又來了。”在雷州楊家鎮的甘薯田間裏,農戶把梁教授團團圍住。農戶嘴裏的梁教授是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柔性引進的一支以梁華芳教授為首的華南農業大學高水平對甘薯產業種苗繁育及技術推廣團隊,對楊家鎮的甘薯產業種苗繁育及技術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驅動力。
近年來,雷州通過在人才環境、人才政策、平台建設等多方麵持續綜合施策,讓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視、社會上受尊重、經濟上有待遇、事業上有舞台,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業熱情,實現人才隊伍量質、人才平台能級、人才發展效能、人才生態係統躍升,為推動雷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人才奔赴一線
聚力“百千萬工程”
雷州覃鬥鎮流沙港海域遼闊、漁船如梭。來自廣東海洋大學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的10多名研究生在流沙珍珠養殖基地,和漁民一起開展馬氏珠母貝清理、切片、插核等工作。
據了解,科技小院是一種新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生培養單位通過建立科技小院,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著力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一群來自廣東海洋大學的研究生駐紮農村一線,與村民同吃同住,共同勞動和研習。
與在校園課堂的學習相比,科技小院培養的研究生側重應用研究,解決海水珍珠和鮑魚產業的痛點,比如良種選育、種苗的高效繁育培育技術等,並將良種良法依托企業進行推廣,提高產業技術水平;而在學校實驗室學習期間側重理論研究,為生產技術的改良奠定理論基礎。
“海區的環境和學校實驗室的養殖環境差異非常大,實驗室的環境很穩定,可以定量進行實驗分析,而海區突發情況較多,不深入一線,光紙上談兵是不夠的,實踐才能出真知。”廣東海洋大學學生王成說道。
對於流沙珍珠的發展,雷州早在2012年就成功申報“雷州市南珠產業人才發展項目”。通過3年的努力,雷州著力打造一支規模大、質量高、結構優的南珠人才隊伍,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引進鄧嶽文教授等高層次人才22名,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231名,為雷州南珠重放異彩提供人才支撐。
為打破鄉村振興人才要素製約、激活人才引擎,雷州積極探索“專家下鄉、技術下村、科研進站”模式,以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為紐帶,通過定期聯絡、送技下鄉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人才幫助和農技支持。
鬆竹鎮擁有4.2萬畝連片的東西洋田素有“雷州糧倉”之稱,但隨著水稻種業的不斷發展,急需改變水稻產業低效、不夠優良現狀。
鬆竹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發揮紐帶功能,為水稻產業裝上“助推器”,有效地促進八龍(湛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優質水稻項目的落成,引進了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優質種植技術團隊。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科技特派員6名。
劉冠明副教授根據《水稻專業種植技術方案》對農戶進行春耕作業全程技術指導,全力打造水稻種植示範基地,切實改善鬆竹農戶經濟收入現狀,力圖在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方麵大做文章,2022年早造引進10個優質高產品種,試種300畝,采用水稻“三控”栽培技術,篩選出南晶香占、青香優19香、19香和勝優19香等優質高產品種,產出的優質稻米較普通稻米平均增加產值600元每畝;晚造推廣種植1000畝。
除此之外,該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促進了北邊(湛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雷州熱帶果蔬保鮮技術研究院項目的簽約。成功製定了《雷州熱帶果蔬保鮮技術研究院建設方案》。引進工學博士宋壵臻教授及其團隊的技術員6名。該研究院針對大樹菠蘿、香蕉、荔枝、龍眼、沙葛和芋頭等熱帶果蔬等農產品儲存和加工困難及保鮮存在的技術難題,探究其中腐敗病菌組成以及黴變機理,開發適宜加工技術,通過製備改性肉桂醛和製備衍生物,用於農作物采後和加工過程防腐保鮮,以期延長產品的貯藏和加工期,擴寬其應用範圍,項目落成將有效地提高熱帶水果的保鮮技術。
產業聚集人才
深耕“藍色糧倉”
產業強則人才強,人才興則產業興。人才作為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如何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成為了目前重大考題之一。
而雷州給出的答案是:用產業留人,用服務留人。
近年來,雷州深耕“藍色糧倉”,積極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先行示範區,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融合發展,全力構建水產大產業、大平台發展新格局,建設全球水產產業高地。
雷州東瀕南海,西鄰北部灣,海岸線長達406公裏,位居湛江市(市、區)第一,氣候優越,海洋資源豐富,在覃鬥鎮流沙港有著水域寬廣,避風條件好,港池航道自然水深達七米以上,流沙灣海域水質優良,氣候溫和,浮遊生物豐富,具有發展深海養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
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湛江灣實驗室等單位,利用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智能養殖平台技術,在湛江市深海網箱養殖優勢產區產業園資金的支持下,建成並投產半潛桁架式漁業智能養殖平台“海威一號”“海威二號”。
“海威1號”平台長度46米、寬度23米、高度13.50米,分設2個深12米的網箱,每個網箱可養水體7500立方米,共1.5萬立方米。每立方米水體可養殖20公斤魚類,單個養殖周期可收獲超60萬斤優質深遠海養殖魚類。
繼“海威1號”下水投入使用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同為半潛桁架式漁業智能養殖平台的“海威2號”相繼下水投入使用,相比“海威1號”,“海威2號”平台體積大幅增加,平台長度增至86米、寬度32米、高度16.5米,分設3個網箱,養殖水體3萬立方米,單個周期可養魚百萬斤以上,並可實現無人值守和實時遠程監控。平台配置壓載係統,無論是“海威1號”還是“海威2號”,都是桁架形式的抗風浪綠色智能養殖裝備,采用半潛式結構設計,四角錨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風浪能力。
而種苗是海水養殖業的“芯片”,良種是海水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突破種業的技術關鍵,關鍵在於人才。
曆年來,雷州重視海洋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近年成立的“揚帆計劃”項目均以培養海洋產業人才為主。據統計,去年以來,雷州新增高層次人才60名,目前擁有進站入庫專家人才600多名。
為做好人才隊伍建設,日前,中共雷州市委組織部結合海洋經濟產業人才需求情況,提出精準引育人才、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健全人才激勵機製、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係等方麵的具體舉措。把“海洋牧場適養魚類種質資源庫及人才發展項目”作為2024年度湛江市“海洋產業人才振興計劃”競爭性扶持人才項目申報。
“人才發展項目主要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能力提升為重點、以激勵機製為動力、以平台集聚為基點、以政策支持為保障五大方麵為具體措施。”雷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林敬才說道。
慧眼識珠“引”人才,要創新“引”的模式,拓寬渠道把人才“引進來”。雷州通過高校引才育才,聚焦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範學院等高校資源,共建校企人才培訓基地,以實習、課題研究、簽約聘用等方式引進優秀高校畢業生。
同時結合雷州人才引進補助政策,重點從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以及湛江灣實驗室、林浩然院士工作站、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必威betways 動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靶向引進急需緊缺人才。
支持企業自主引才育才,企業可聯合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科研站、實驗室,對於引進創新創業團隊,政府給予資金補助。
以引進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名、魚類種業領域高層次人才20名,構建由院士、教授和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組成的深遠海養殖品種良種選育及苗種培育團隊1個為近期目標。
除海洋產業人才,在推動產業園區上實施“雙招雙引”行動,搭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平台,引導鄉賢帶項目、帶政策、帶資金積極參與雷州重大項目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通過緊扣“項目+人才”主線,進一步建立健全重點招商項目全鏈式人才引育和服務機製。
在經開區A區,一台台無人駕駛的挖掘機在工地上工作,其研發的公司是廣東錳瑪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以大工業裝卸無人化技術開發為主體的公司,研發人員及高管大多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等國內外一流學府,主創團隊由主產工程機械運營企業、北航國重實驗室,及商用自動駕駛頭部企業核心成員組成。
服務圍繞人才
打造人才支撐“強磁場”
人才不僅要引進來,還要留得住。留人才需要真心實意,人才圍著產業轉,服務圍著人才轉,為把人才留住,雷州推出一係列服務舉措。
林敬才向筆者介紹,結合《雷州市“五大會戰”人才工作若幹政策》補助標準,拿出真金白銀待遇留才,並給予安居、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麵優惠。
對引進博士每年每人補助16萬元,對碩士及“五大會戰”緊缺專業的“985工程”院校本科生每年每人補助6萬元;對具有全日製本科學曆學位的正高級職稱人才每年補助16萬元,副高職稱的每年每人補助6萬元。近兩年,雷州共發放人才專項補助100多萬元。
在提高收益水平方麵,落實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鼓勵事業單位對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製、協議工資製、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目前,雷州市發展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市第一人民醫院等企事業單位對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製,博士人才50萬元起、碩士人才30萬元起,有效解決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
在安居方麵實行人才公寓製度,根據《雷州市人才公寓管理辦法》,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優先入住人才公寓。
目前,雷州已建成湛江市首個集精裝修、配齊家具家電一體化的縣級人才公寓26套,已有10名高層次專家人才直接拎包入住。此外,投資6億多元建設1800套人才租賃住房,統籌道路、供水、供電、供暖、供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商業、餐飲、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建設,著力打造多彩活力的人才公寓品牌項目,充分滿足各類人才的住房需求。
第一期約1000套人才租賃住房預計今年下半年完工,將極大緩解年輕人才“居住難”問題。
落實市領導聯係服務專家人才製度,市領導與深遠海養殖魚類種業專家人才實行“一對一”服務對接,並定期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協調解決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激勵方麵落實《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製機製改革激發人才活力的實施方案》,對各類人才競技獲獎、職稱評聘等發放獎勵。鼓勵企業采取年薪、股權、期權、技術入股、管理入股等多種分配方式讓人才參與要素分配,尤其是引進的高層次管理、科研、技術類人才,給予安居、辦公等支持。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路高賢大展其長。甄別好人才,引進好人才,培養基好人才,使用好人才,使人才召之即來、來之能用、用之能成,更好服務雷州高質量發展。
樣本
村裏建起院士工作站
種業強則農業強,種業興則農業興。近年來,雷州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托,充分挖掘水域灘塗承載力和水產種業潛能,大力發展水產種業。
雷州水域灘塗承載力強,地跨熱帶和亞熱帶,光照資源充沛,東西海岸線406公裏,淺海灘塗33萬畝,規劃的養殖區約2.8萬公頃,海水質量處於1—2類海水水質標準,海水潮差大、交換量大,自淨能力強。
在紀家鎮,占地麵積500畝的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紀家基地(下稱“紀家基地”)裏建成跑道式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建立了超濾循環水工廠化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讓出產的南美白對蝦達到刺身食用的安全級別。
除南美白對蝦外,針對海水養殖品種育種能力不足的問題,今年5月,雷州市首個在企院士工作站——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揭牌,直麵海水魚苗種培育、優良種質創製關鍵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助力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雷州海洋牧場的建設增加新動能。
林浩然院士是國內著名的魚類生理學家和魚類養殖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省農科院動科所水產研究室主任黃文博士是在企院士工作站的一員,其“一種利用返製細條飼料進行肉食性魚類幼苗工廠化轉料馴養和標粗的養殖方法”發明有效解決了肉食性魚類幼苗工廠化轉料馴養和標粗階段死亡率高的問題。
據黃文介紹,重點解決的是肉食性魚類幼苗轉料過程中,因餌料種類轉變導致幼苗腸炎及病害暴發的問題,通過製備細條的返製配合飼料,配合幼苗的生活習性及有利於幼苗消化吸收的操作方法,使得肉食性魚類幼苗轉料及標粗階段成活率高、生長快,解決了如鱸魚、石斑魚、鱖魚等肉食性魚類幼苗工廠化轉料馴養和標粗階段死亡率高的問題。
此外,紀家基地與國內多所科研院校(中山大學、廣東海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必威betways 動物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為技術支撐,開展海水魚育種攻關。目前已育有石斑魚、金鯧魚(卵形鯧鯵)、鰵魚、海馬等重要海水品種的多個選育基礎群體,突破了軍曹魚及金鯧魚全人工繁殖技術。
除魚蝦之外,去年8月,紀家基地從海南和福建引進2000條線紋海馬種馬進行試養,邀請劉宣歌博士進行技術指導,經過孵化繁殖,基地現有海馬約3萬條。
“目前,市場對海馬的需求以藥用和食用為主,然而,野生海馬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販賣野生海馬涉嫌犯罪,且由於海馬資源枯竭,因此海馬人工育苗及工廠化養殖是解決海馬資源缺乏的重要途徑。”紀家基地負責人吳祖學說道。
作為水產養殖新貴,養殖海馬售價不菲。吳祖學介紹,目前2兩重的一對海馬售價達600元,隨著養殖技術進一步成熟,海馬養殖產業有望擴大規模、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