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全國專家齊聚廣州,共促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
央廣網廣州5月9日消息(記者 官文清 見習記者 林海生 實習生 楊芳)野生稻是水稻育種和遺傳改良的重要戰略資源,種質資源是農業的“芯片”,是種業創新的源頭。5月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必威betways 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
本次大會彙集了全國的水稻種質資源專家,共同交流野生稻的最新研究進展,共同研討野生稻資源的創新利用方向,將極大地促進行業的交流合作,係統深入推進我國野生稻研究進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萬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劉耀光,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農科院相關領導參加開幕式。
第五屆全國野生稻大會在廣州開幕(央廣網見習記者 林海生攝)
多位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開幕式上,廣東省農科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亞玲簡要介紹了該院種質資源保存利用、種業科技創新等方麵的工作成效。萬建民、謝華安和劉耀光3位院士分別就水稻雜種不育、種業創新與糧食安全、野敗型恢複基因等作了主題報告。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希望野生稻科技工作者繼續秉承前輩的科研精神,踔厲奮發,力求在安全保護我國珍貴野生稻資源的同時,充分發揮野生稻的基因優勢,使野生稻在水稻產業、水稻育種等發展中再創輝煌。
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年輕科學家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大數據信息技術等深入研究野生稻工作,進一步拓展野生稻的研究領域、廣度與深度,為水稻的遺傳育種作出更大貢獻。
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安建光表示,種質資源不僅要存好,更要用好,希望探索農作物種質資源信息公開和共享交流機製,實現種質資源的數字化統一管理和基於數據的高效挖掘和精準利用,為推動種業強芯、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保障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何國威表示,野生稻科技工作者要以本次大會為契機,持續做好野生稻的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為種業振興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黃宏坤處長建議,應全麵提升科研人員的保護意識,依法依規保護野生稻資源,加強對野生稻種質資源對外交流交換的管理,防止野生稻種質資源流失。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曹永生就下一步野生稻種質資源工作提出建議:要開展高數量收集、高質量保護、高精準鑒定、高水平研究、高效率創新和利用。
大會還邀請了多位水稻種質資源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學術報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並圍繞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護、水稻馴化、多組學研究和野生稻種質資源的育種利用等方向,全麵深入地探討野生稻的最新研究進展。
廣東創造出“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粵稻現象”
本次大會旨在通過彙集全國的專家力量,共同研討和探索野生稻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策略,為我國的野生稻資源的更好保存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促進我國在全球農業遺傳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本次大會的成功舉辦,將對我國水稻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產生積極影響,對推動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是國內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與創新利用最早的省份之一,廣東省委、省政府曆來高度重視種業發展,堅定不移支持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創新利用研究。“近年來廣東省在絲苗米等優質品種育種上取得了不少的進步,也取得了不少比較優秀的成績。”劉耀光告訴央廣網記者。
央廣網記者了解到,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一直致力於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鑒評和創新利用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已收集保存國內外栽培稻資源19738份、野生稻資源5210份;研究建立了水稻種質中期庫和國家野生稻資源圃,確保稻種資源長久安全保存和利用;係統開展了稻種資源性狀的鑒定評價,以及資源遺傳多樣性、分類、核心種質構建、基因挖掘等基礎研究。同時,水稻科技工作者在水稻矮化育種,優質常規稻、雜交稻、超級稻育種和稻作新技術等方麵不斷創新突破,育成在生產上累計種植超1000萬畝的品種40餘個,創造出“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粵稻現象”;研發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拋秧栽培技術和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有力支撐了我國南方稻區水稻產業發展,為推動糧食作物穩麵積、促單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水稻育種科學家正在利用廣東省豐富的水稻種質資源開展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及智能化管理、野生稻原異位保存、優異基因資源發掘、優異種質創製及育種應用等研究工作,以期為我國水稻育種事業發展提供新的重要的基因資源。
本次大會將持續至11日,期待野生稻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種業振興及水稻產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