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廣東省農科院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強化農業科技創新
機械臂伸出摘頭輕輕搖擺,鮮紅的荔枝穩穩落下,一會兒就裝滿一筐……日前,在廣州增城舉行的荔枝高效采摘技術裝備展示與交流觀摩會上,必威betways (下稱“省農科院”)等多個機構展示新型農機裝備,吸引來自廣州從化、白雲、花都等地的荔枝經營者“圍觀”。
省農科院科研團隊瞄準荔枝采收“無機可用”和“無好機用”的產業卡點問題,自主研發出荔枝高效采摘的農機裝備,既能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又能提升生產效率,將為荔枝產業注入強勁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在農業科技領域,一個個案例不斷湧現。近年來,在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等行業主管部門大力支持下,省農科院投身鄉村全麵振興主陣地,努力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的高水平農科院,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省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16年以來,該院“農業科學”和“植物學與動物學”ESI全球前1%排名持續提升,獲得科技成果獎勵619項,育成通過審定品種1472個,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省農科院果樹專家開展荔枝果園標準化管理技術培訓。省農科院供圖
持續擦亮種子“芯片”
科技支撐種業振興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係國家糧食安全,關乎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關涉農產品全球競爭力,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省農科院深入貫徹落實種業振興戰略部署,以種源保護、鑒評、品種培育為重點,不斷完善種業科技創新鏈條,助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貢獻力量。
近兩年,該院共有20個(項)品種和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選數量持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選育的農業主導品種連續9年占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總數的60%左右,研製的農業主推技術連續8年占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總數的70%左右。
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資源保存的多樣性,為我省育種創新提供了源頭活水。省農科院長期堅持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有國家種質資源圃(分圃)6個,主要包括野生稻、甘薯、荔枝、香蕉、茶樹、桑樹等。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實施“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建設與資源收集保存、鑒評”項目,建成“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累計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6.7萬餘份,涵蓋190多種農作物,占全省的70%以上,荔枝、黃皮、熱帶亞熱帶桑保存數量居世界首位。
省農科院堅持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問題,開展種業科技創新,培育出係列新品種,在多個育種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全國推廣麵積最大的10個常規稻品種中,有4個秈稻品種由省農科院育成,2個秈稻品種含有育成品種血緣。“黃華占”在南方稻區大麵積推廣種植,2018—2023年連續成為我國年種植麵積最大的秈稻品種;“南晶香占”“19香”初步解決高端絲苗米品種“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優質不抗病”問題;“象竹香絲苗”解決了絲苗米品種“早造無好米”上市的被動局麵,造就了“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粵稻現象”。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
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農業現代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改革是根本動力,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打好鄉村全麵振興漂亮仗,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省農科院著眼於發展需求,麵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點領域,依靠深厚的科研累積,集中力量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已取得了係列進展。比如,構建國際首張花生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解析了花生遺傳改良分子機製,首次闡明中國花生的引進傳播“路線圖”;國際上首次建立香蕉高效無轉基因殘留編輯體係,並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將香蕉的貨架期延長4倍。繪製冬瓜和絲瓜第一張全基因組圖譜和變異組圖譜,建立冬瓜分子輔助育種技術體係,將冬瓜育種時間由5—8年縮短為3—4年。
科技創新既要“頂天”,又要“立地”。省農科院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加強共性關鍵技術集成示範,為助力我省農業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科技動能。為破解荔枝保鮮難題,省農科院聯合中集冷鏈、小蜂嗡嗡等企業,針對不同的市場應用場景,研發集成推廣荔枝保鮮實用成套技術,從田頭到餐桌全鏈條提供保鮮技術與裝備,在茂名高州主產區鎮和村實現了全覆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荔枝保鮮模式,並輻射推廣到粵東、粵西、珠三角等荔枝主產區,以科技賦能產業興、農民富。針對肉雞產業常見且危害嚴重的雞球蟲病,研發出新型高效、綠色安全的雞球蟲病四價活疫苗及其防控技術,減少肉雞抗生素使用量20%—50%,推廣應用的各大養殖場雞球蟲病發生率控製在僅1%以下,節省用藥成本30%,為廣東肉雞產業發展築牢安全屏障。
打造“院地企”推廣體係
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突出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板。廣東吹響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衝鋒號”——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並將其作為頭號工程全麵推進。
全省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省農科院建立了“一所牽頭、多所參與”工作機製,按照全產業鏈的科技支撐思維,組建專家團隊開展精準對接服務,實施“一縣一清單”的目標任務,加力提速,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9個縣(市)與省農科院簽約了“百千萬工程”科技支撐框架協議,開展480人次的科技人員調研、農業科技服務,由省農科院科技支撐的翁源、高州、鶴山、博羅、三水、南雄、梅縣、清新、東源等15個縣(市)在2023年度廣東省實施的“百千萬工程”考核中獲評優秀。
“目前,我們蘭花種植麵積3.5萬畝,品種達1000餘種,年產值超30億元,國蘭供應量超全國供應量60%,是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蘭花類現代農業產業園。”粵台農業合作試驗區翁源核心區管委會負責人說。省農科院蘭花團隊堅守20餘年,與翁源縣政府共建省農科院專家翁源工作站和廣東(翁源)蘭花研究院,開展全產業鏈精準技術服務,科技支撐翁源蘭花產業實現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推進“院地企”合作,省農科院已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個地方分院(現代農業促進中心),組建269個全產業鏈專家服務團隊,服務全省九成以上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賦能產業科技互促雙強。
農業大縣汕尾海豐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海豐油占米、蓮花山茶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離不開省農科院的科技支撐。近年來,省農科院與海豐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重點支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種子“芯片”工程等工作,已建成油占米、蔬菜、茶葉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個絲苗米跨縣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擁有1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2個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18個“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培育形成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全麵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推進創新要素集聚
夯實高水平科技基礎
2024年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抓實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體製機製創新,切實打通製約產業科技創新的卡點堵點。在農業科技領域,省農科院加速集聚創新要素,發展動能持續釋放。
著力推進創新平台建設。省農科院牽頭並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溫氏食品集團、德康農牧集團重組建設豬禽種業全國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是我國農業畜禽育種領域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之一,重點開展基因資源挖掘與品種鑒定、育種新技術創建、種質創新與新品種培育、畜禽良種產業化技術研發等工作,聚力提升畜禽種業原始科技創新水平,為我國畜牧業提供育種技術支撐和種源保障。
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2016年以來,省農科院與3342家企業開展betway亞洲官方 ,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合同2047項,合同金額達7.53億元。2023年,通過水稻品種使用權轉讓的方式與多家企業簽訂成果轉讓協議,轉讓“金香”“象竹香絲苗”“粵芽絲苗”等水稻品種使用權15項,轉讓金額超1500萬元。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形成良性循環。由省農科院全資組建的廣東金穎農業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探索創新了一係列科技金融服務舉措,先後推出了“A穀五策十條”“中銀農科貸‘華南A穀’孵化場景服務方案”等金融服務方案,化解農業企業貸款難題,累計引進培育300多家農業科技企業入駐,現已成為大灣區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
擁抱新的“科學的春天”時不我待。省農科院負責人表示,該院將繼續秉承科技創新、服務“三農”宗旨,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構建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品種/產品創製到推廣應用、轉化落地、服務企業的全產業鏈科技創新生態體係,鞏固院地企合作模式,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農業“科技之花”結出更多產業“好果”,科技支撐“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