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廣東如何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專家圓桌”建言
日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麵振興的意見》。圍繞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深化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統籌鄉村全麵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等話題,南方日報結合當前廣東正大力實施的“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邀請國內多位專家學者,共話廣東將如何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陳薇 曾良科 統籌:彭琳
圓桌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 李郇
暨南大學僑鄉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 劉義強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羅明忠
必威betways 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研究員 李偉鋒
話題一
首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著力壯大富民產業
南方日報: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您如何看待這一提法?這對廣東農業發展而言意味著什麼?
羅明忠:新質生產力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就是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重要部署。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根本是要有顛覆性的技術、強大的人才支撐,在這些方麵,廣東都有著先天的優勢,如率先突破黃唇魚、巴浪魚、章紅魚等多個品種人工繁育技術;抗風浪網箱、風漁融合、漁旅融合等技術取得全國首創成果;在全國首創“廣東農業智慧大腦”等。
當前,廣東正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為廣東加快建設農業強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兩方麵的機遇:一是讓科技創新不斷賦能全省農業全鏈升級,從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助力提升廣東的農業農村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縮小“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差距。
如何發展好農業新質生產力?對於廣東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和“粵強農裝備”工程,使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不斷深化改革,營造出有利於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環境,實現高素質的勞動者與現代化的生產資料有機結合,提高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您認為,廣東該如何壯大相關產業?
李郇:“富民產業”是指縣域產業體係發展帶來的財富能夠讓農民受惠,讓農民享受產業現代化的發展成果。如何發展好富民產業?一要完善組織體係。要把分散的農業生產轉化成現代化農業生產體係、組織體係。二要以縣域為單元統籌組成合作社,形成以縣域為主體的特色產業平台,讓以農業合作社為主體的生產小組能夠加入平台。三要以縣域為單元,把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做起來,發展以農業為主體的加工業,增加農業附加值、第一產業附加值。四要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價值,對農民開展以縣域為單元的勞動力培訓十分重要,有利於發揮縣城這一主體的核心作用、平台作用和輻射作用,提高農民的社會資本。
南方日報:文件提出要深化縣域商業體係建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對此該如何做?
李郇:縣城是傳統商業中心,是文化教育中心,也是城鄉連接的核心,這幾年通過“百千萬工程”,廣東縣城的集聚能力得到加強,一方麵帶來了傳統商業消費,另一方麵促進了現代消費理念的消費產品在縣城的集中。
如何深化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縣域商業體係建設?首先,這些地區有大量的特色農產品,通過現代物流、交通體係和商貿體係建設,讓更多產品運出去,同時又能夠吸引城市的工業產品、消費產品下沉到縣城裏來。其次,要完善縣城的服務設施,包括教育設施、養老設施,帶來人口集中,進一步促進縣城商業的生活消費、新型消費,比如技能培訓、現代農業服務,提升當地服務水平,這是深化建設縣域商業體係最重要的部分。
話題二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南方日報:文件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李國祥:之所以要持續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主要是政府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首先,一旦出現“糧食生產滑坡”,要恢複是很不容易的,本世紀以來,我國花了10年時間才把“糧食生產滑坡”補了回來。其次,近年來,受俄烏衝突等地緣政治衝突影響,疊加極端自然災害等,國際糧價尤其是小麥價格不斷增長,這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幫助我國在極端不利條件下穩住大局,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李偉鋒:文件開篇用較大篇幅強調糧食安全,體現了其在國家安全中的戰略定位再強化。尤其是文件強調糧食安全從麵積擴張到單產提升的轉變,這標誌著未來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提升和綜合生產能力貢獻會越來越重要。多元化食物供給體係的構建,表明我國糧食安全的內涵正在從傳統的糧食作物安全向多元化食物安全轉變,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食物需求更加重視。
南方日報:文件從多個方麵明確要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關鍵在哪?
李國祥:耕地紅線涉及耕地數量、質量、結構等因素,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關鍵在於壓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同時,要發展集約式城鎮化,如果珠三角地區要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需要把傳統產業轉移出去,通過建設用地置換、產業轉移,提高建設用地使用結構與密度的合理性。因此,黨政領導的思路要轉變,優化配置建設用地,這樣既能扛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又能發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實現鄉村振興。
南方日報:此外,文件還明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係,支持建設海上牧場、豐富“森林糧庫”。這對廣東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國祥:廣東人天生就有多樣化的食物觀,而且廣東山地多,海岸線長,因此,廣東要做好山地和海洋的文章,把海洋資源、山地資源用好,通過“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的新思路大有可為、前景廣闊。要如何利用這兩大資源?我認為,一是立足資源稟賦,不斷發揮比較優勢,寫好“大食物觀”的這篇大文章;二是利用經濟大省、經濟強省、科技發達等優勢,特別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達的優勢,通過科技力量,不斷提高種養水平,增強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引導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鄉村產業不斷升級。
李偉鋒:廣東有潛力、有市場、有技術通過多元化食物供給降低對傳統主糧的依賴。建設海上牧場方麵,可依托湛江、陽江等深水港優勢,發展智能化深海網箱養殖,打造高附加值海產品產業鏈和海洋經濟新增長極。豐富“森林糧庫”方麵,粵北山區森林覆蓋率較高,發展林下經濟(如食用菌、中藥材)和“森林糧庫”(如油茶、堅果)具有絕佳的資源稟賦優勢,既能拓寬食物來源,又能促進山區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助力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全麵振興。
話題三
因地製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南方日報:近年來,廣東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多樣化實現途徑。如何落實文件提出的“因地製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劉義強:廣東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條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厘清“新型”與“傳統”的差異。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大致分為資源型和運營型,運營型集體經濟大多經營不佳,目前大量農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土地等資源收租。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整合存量資源與鄉村運營,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例如,一些地方通過成立強村公司等方式,以集體經濟為基礎平台,結合個體私營等經濟形態,構建多種經濟形態共同運營的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南方日報:文件強調“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係”。當前,在鄉村治理方麵存在哪些短板?應如何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劉義強:當前我國鄉村治理麵臨三大主要短板,一是應對鄉村新變化的靈活性不足,二是村組連接機製不暢,三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因此,在縣鄉村聯動的基本治理機製中,應依據常住人口變動等情況,靈活規劃體製設計與公共服務人員配置。在村組連接聯動方麵,各地可通過多種方式探索黨對農村基層的有效領導方式,如惠州惠陽在暢通村組運行機製方麵的探索值得參考借鑒。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麵,可結合縣鄉村治理機製改革,重新梳理公共服務職能,避免簡單下放權力導致鄉鎮承接能力不足,注重公共服務的專業化和群眾需求的結合。
話題四
統籌鄉村全麵振興與新型城鎮化
南方日報:如何實現文件提出的“推動鄉村全麵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
李郇:新型城鎮化是鄉村全麵振興的重要路徑,城鄉融合則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一要解決人的問題,二要解決產業的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要通過城鄉要素的融合,帶動鄉村發展,讓城市生產要素“沉”下去,讓農村生產要素“提”上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麵振興相輔相成,通過完善縣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把鄉村產業做好、人居環境建設好。農業、農村好了,就地城鎮化的基礎就有了,城鎮化水平提高了,就會帶來人口、消費集聚,在有效提高鄉村勞動生產率的同時,實現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能夠避免人口在超大城市的過度集中,又能夠促進中小城鎮的發展。
羅明忠:鄉村全麵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是互補共生的雙軌戰略,二者在功能性和戰略邏輯上高度協同。鄉村與城鎮是通過資源互通、功能互補構建韌性循環。這種雙向互動的關係,實則是推動形成“城鄉命運共同體”的底層邏輯。
實現二者深度融合,需在製度設計、資源配置和產業協同三方麵破題。首先,破除製度性梗阻是關鍵。深化土地製度和戶籍製度改革,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推動土地集約化利用,讓進城農民“留得下”、下鄉人才“引得進”。其次,優化配置“人、地、錢”核心要素。以縣域經濟為抓手,引導城市資本通過產業園區共建等模式向鄉村導流,培育農產品加工等融合型產業。再者,構建產業梯度分工體係。城鎮需立足高端製造、服務業打造增長極,鄉村圍繞綠色農業、新能源、生態康養深化特色優勢,通過訂單農業實現產銷精準對接,形成鏈式協同,並最終構建“以城興鄉、以鄉育城”的動態平衡。
原文鏈接:https://epaper.nfnews.com/nfdaily/html/202502/25/content_1012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