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必威betway安卓app

【央視新聞】每畝增產10% 我國早稻主產區密植技術讓水稻“縮距增糧”

時間:2025-03-20 12:0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體:

  眼下,我國春耕春播由南向北全麵開展,水稻是今年大麵積提單產的重點作物。廣東是我國早稻的主要產區之一。去年,廣東糧食麵積、單產和總產量均實現增長,總產量達1313.4萬噸,達到曆史高位水平。那麼,今年廣東水稻增產還有哪些潛力環節,來看記者的春耕一線觀察。

  廣東台山是今年全國水稻單產提升整建製推進縣之一。一大早,記者跟隨廣東省農科院的專家趕到台山。

  總台央視記者 李嘯虎:這裏是廣東台山海宴鎮的水田,現在農戶正駕駛著農機進行插秧,每株水稻的間距在16厘米,而以往每株水稻的間距在20厘米到22厘米左右。通過合理密植技術,水稻的間距縮短了,每畝水稻的產量預計將提升10%左右。

  合理密植技術是水稻提單產的重要舉措之一。去年,廣東省農科院在惠州、中山等地開展合理密植實驗,單產增幅最高達到28%。今年,省裏決定將試驗田裏的技術大麵積推廣到大田,但卻並不順利。

  廣東省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 傅榮富:丘陵地區的很多小的地塊沒辦法實現機械化,原來我們最薄弱的就是機插秧環節,現在機插秧環節比例已經到了80%左右。我們要努力把機插秧比例實現到90%以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試驗田增產效果明顯,但不少大田在質量、管理能力、耕種水平等方麵存在差距。大麵積推廣水稻密植後遇上夏季台風、降雨等天氣的影響,會不會“水土不服”,大家心裏都沒有底。除此以外,農戶們最關心的還是“經濟賬”。

  廣東省台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陳榮俊:合理密植之後,農民的種子和秧盤的農資需求增加,所以增加了他們的成本。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合理密植之後,因為我們這裏是高溫高濕的地區,病蟲害風險也會增加。

  為了打消農戶的後顧之憂,當地以每畝150元的價格對開展合理密植的農戶進行補貼,並組織專家積極開展幫扶指導。 截至目前,台山在十個鎮1萬畝水田上推廣水稻合理密植技術,並通過試點推廣的方式,逐步擴大合理密植麵積,讓更多農戶接受這項技術。

  

  推廣合理密植 要求優選優育水稻秧苗

  推廣水稻合理密植技術,需要大量抗倒伏、抗病能力強的優質秧苗,因此也對水稻選種育秧等環節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台山都斛鎮,記者注意到不少運輸秧苗的貨車在田間行駛。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鎮裏今年新成立一個智能化育秧工廠,讓周邊地區的農戶有了更高效的育秧選擇。

  負責人告訴記者,工廠能夠精準控製育秧的溫度和濕度,秧苗不僅長得更強壯,生長周期也能形成統一。隨著水稻合理密植技術逐步推廣,為了搶抓農時,工廠從2月份試運營以來收到大量訂單。由於生產線還需要完善,他隻能克服困難先接一部分訂單,並盡快提升工廠的育秧能力。

  廣東供銷天合台山育秧中心負責人楊俊傑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接到的訂單有3000多畝,還有一些周邊的農戶陸陸續續有意向找他育苗,如果按照產能峰值來算,一年就有1萬畝的秧苗可以供給周邊的大田用。

  為了選育更優質的水稻品種,專家告訴記者,每年他們都會在已有水稻基礎上進行改良,讓農戶種上更加優質的品種。

  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研究員 柳武革:今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一個就是高產,同時我們在高產的基礎上,要保持稻米的優良品質,把抗病性、抗倒性結合在一塊,為單產提升作出更大的貢獻。

  

  春耕“一張圖” 掌握單產提升落實情況

  今年,廣東提前下達資金,支持全省32個縣開展水稻合理密植提單產項目。這些項目如何落實到位?

  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忙著收集彙總各個市、縣春耕情況,並將合理密植任務目標和技術措施繪製成“一張圖”,全麵掌握糧食單產提升落實情況。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 溫錦君:單產提升選的田塊以及選育什麼水稻品種,田間管理用什麼方式方法,以及到後麵稻穀的收割和測產,全環節一張圖。

  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戶需求,廣東在1100多個農業鄉鎮分別派駐兩到三名農技特派員,並通過財政補貼帶動規模種植主體運用合理密植技術和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溫錦君介紹,在項目設置上也會考慮小農戶的需求,項目補貼要規模經營主體把帶動小農戶作為他的必要條件,讓種植大戶、規模主體帶著小農戶一起去幹,真正地把高產高效的單產提升措施落實到千家萬戶。

  截至目前,廣東糧食作物播種移栽到田達160萬畝,早稻育秧進度超過八成,進度快於去年。為了保障春耕順利進行,廣東將冬閑期種植的45萬畝綠肥作物全部壓青還田,提升耕地地力。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溫錦君介紹,廣東在產糧大縣,新設了一批農作物病蟲疫情田間監測站,通過精準的監測預警,指導農民做好病蟲害的科學防控。要做好防災、減災、救災的物資儲備,最大限度地減少“龍舟水”對糧食生產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總台央視記者 梁麗娟 李嘯虎 張琦 陳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