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日報】周年生產技術破局 創造中國小漿果產業新動能
作為全球小漿果產業強勁的競爭者,我國以143.82萬畝的栽培總麵積和78萬噸的年產量(2024年數據),持續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與此同時,藍靛果、桑葚、樹莓、黑莓等新興小漿果的崛起,更展現了中國農業在多元化賽道上的無限潛力。從基質設施栽培的革新到常綠品種的周年供應,從育種技術的突破到全產業鏈的價值重構,中國小漿果產業正以創新驅動實現傳統農業的華麗轉身。
3月29日,“2025年第五屆中國國際小漿果產業科技大會暨全國小漿果產業鏈技術成果展”在四川省攀枝花市隆重開幕。為期兩天的盛會聚焦中國小漿果產業發展,發布多項突破性成果與趨勢研判,不僅是行業智慧的碰撞,更是中國小漿果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的裏程碑。
記者從本屆科技大會獲悉,目前,我國藍莓生產麵積和產量持續穩居全球第一,栽培總麵積143.82萬畝,比2020年增加44.38%;2024年全國藍莓總產量78萬噸,比2020年增加197%。
科技大會主席、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園藝學會小漿果分會理事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藍莓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副理事長李亞東作主旨報告。該報告全麵深入分析了我國藍莓生產的種植麵積、產量、進出口和國內鮮果市場發展的變化,總結概括了我國藍莓產業發展的新時代特征,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提出建議,為中國藍莓產業科學發展與高質量發展點亮了一盞耀眼的明燈。
尤其是李亞東提出的“優勢產區”與“非優勢產區”劃分的理論,對藍莓及小漿果產業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它確立了中國藍莓產業重點發展區域與區域投資價值。李亞東經過對各省藍莓種植區實地調研與大量統計資料分析認為,近幾年來“優勢產區”與“非優勢產區”栽培麵積形成鮮明對比。隨著消費市場對藍莓鮮果品質要求的提高,“優勢品種,優勢產區,優勢品質,優勢價格”四優理念下的藍莓區域化種植得到充分實踐。雲南2024年栽培麵積比2020年增加186%,總產量增加510%;遼寧設施生產栽培麵積2024年比2020年增加了75%,總產量增加了214%;長江流域由於高溫,高濕,影響果實品質,春季倒春寒頻發,影響坐果和產量,冬季低溫不能滿足常綠品種對溫度的要求等不利因素,近5年來栽培麵積增加緩慢、停滯或急劇下降。
李亞東認為,“基質設施栽培”是推動中國藍莓產業高速發展的主要新時代特征。隨著技術的推廣與普及,藍莓基質栽培以其生長速度快、早期豐產(種植第二年豐產)、水肥管理標準化、省力化等巨大優勢,成為我國近5年和未來藍莓種植的主要方式。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藍莓設施生產中,基質栽培麵積占設施生產總麵積的79.36%。其中,設施生產栽培總麵積第一的雲南,基質設施栽培占比100%;北方傳統日光溫室設施生產的遼寧、山東及江蘇,新增設施生產多數為基質栽培,2024年基質栽培占設施生產總麵積的比例分別為52.9%,6.98%和55.56%。長江流域各省市和陝西、廣東等省的新增藍莓設施生產基質栽培為100%。近3年,北方產區的長白山、山東地區露地藍莓生產也開始采用基質栽培。
李亞東認為,“常綠品種和促早熟技術”應用是新時代特征的重要支撐,它推動了我國藍莓產業穩步發展,實現了全年的鮮果供應。
常綠品種由於需冷量低或無需冷量,在雲南等地區具有夏季低溫的地區,可以滿足花芽分化對低溫的要求,實現8-9月開花,11月果實成熟的目標。結合促早熟技術,即短日照、修剪和水肥控製,可以提早到8-9月果實成熟。與沒有常綠品種種植的2020年以前相比,果實成熟期從每年4月提早到前一年的8月。常綠品種、南高叢品種和北高叢品種結合我國從南到北不同區域氣候條件和種植方式,完善了全年藍莓鮮果的供應期。
近幾年來“育種和新品種創新”也是我國藍莓產業新時代特征之一。據李亞東的統計顯示,我國藍莓育種和新品種的創製與培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截至2024年6月,我國共申請國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種保護475件,其中國內育種機構337件,國外育種機構148件,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認證158件,其中,國外育種機構56件,占比35.44%,國內育種機構102件,占比64.56%。
李亞東認為,麵對迅猛發展帶來的新問題,未來中國藍莓將在“周年生產技術”創新突破的基礎上,即將開啟“三個賽道”:一是品種創新賽道;二是品質與風味發展賽道;三是以全球銷售為目標的市場賽道。我國藍莓產業正是眾多傳統農業產業優化升級的樣本,從傳統低端產品向技術創新、智能栽培轉型,產業鏈升級也環環相扣。
近幾年來,我國藍莓產業飛速發展與產業技術持續創新、聯動向新與產業升級來自更先進的生產組織模式和產業供應鏈與價值鏈的重構,但也並不能化解為業界帶來的隱憂與核心挑戰。
科技大會副主席、大連大學教授、中國經濟林協會樹莓藍莓分會常務副會長、國家林草局小漿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林草局藍莓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副理事長王賀新認為,品種創新體係效能不足。我國藍莓產業雖已獲得152個植物新品種權,但實際產業化品種不足10%,存在“重申報輕轉化”的突出問題。種質鑒定評價體係缺失導致育種材料同質化嚴重,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現代技術應用率不足30%,育種周期長達15~20年,顯著落後於歐美產業強國。
王賀新指出,野生資源優良性狀的發掘是促進品種創新的重要途徑。我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越橘屬種質資源(已記載96種,約占全球總量25%),但資源評價研究不足,核心種質庫尚未建立。相較於美國通過野生資源開發培育出大量高叢藍莓品種群的實踐經驗,我國種質資源研究仍停留在表型觀察階段,基因編輯等現代生物技術應用幾乎空白。
王賀新強調,開發本土野生越橘屬資源對於藍莓品種創新非常重要。據他介紹,國外藍莓品種的主要基因來源於30多個野生越橘屬資源。我國越橘植物屬資源非常豐富,大約有一百多種資源可以在藍莓育種方麵應用。因此,發掘我國野生越橘屬植物資源的優良基因開展藍莓育種工作,方能使我國藍莓育種走向世界前沿,並不斷開發出具有適合我國南北區域氣候特色的藍莓優良品種。
丹東是我國北方藍莓產業化發展最早的優勢產區之一,整體栽培標準和管理水平是全國藍莓生產的標杆。
科技大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藍莓新品種育種與采後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園藝學會小漿果分會副理事長、遼東學院黃國輝教授說,他帶領的藍莓科研團隊從2016年開始,進行北方溫室條件下基質栽培配套技術研發,並逐漸進行小規模試驗示範和大麵積的試驗推廣,推動了北方藍莓產業技術升級與產業發展。
黃國輝指出,“一個突破”“四個首次”是遼寧藍莓產區成功轉型的秘訣之一。比如篩選出了適合遼寧產區溫室條件下的基質栽培品種,率先在北方溫室實現了12月份果實成熟的突破性進展;首次通過試驗驗證在北方溫室多數常綠品種不需要低溫處理的可行性;首次提出南高常綠品種的花芽分為兩種類型的理論;首次針對不同的南高常綠品種研發了不同的營養液配方;首次研發出北方溫室花期調控技術;首次提出了北方溫室基質栽培常綠品種的葉分析標準等。目前,這些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已在遼寧、山東、吉林等地的藍莓產區開花結果,累計推廣麵積高達5萬餘畝,產果4萬餘噸,生產苗木650萬株,總產值高達8.2億元。據黃國輝預測,未來三年,我國北方藍莓也會強勁發展,遼寧產區每年還會以30%~40%的速度繼續增長,每年預計會增加15000~20000畝。
近幾年來,伴隨著藍莓產業的高光時刻,也迎來了產業背後令人關注的問題的解決契機。
根據近兩年對我國藍莓產業發展的調研情況,科技大會副主席、貴州科學院二級研究員、中國園藝學會小漿果分會副理事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藍莓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副理事長聶飛認為,潛在隱患已困擾我國藍莓產業發展。一是發展主體責任。如果主體是企業或大戶,主要考慮經濟利益最大化,其目標趨於短期;如果主體是地方政府,要考慮產業能否帶動群眾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其目標是長期效益,兩者的投入和發展模式不一樣,必須因地製宜,科學規劃,合理施行。二是我國新品種推廣應用的困惑。聶飛指出,藍莓是近30年發展起來的小宗果樹,國家層麵對其種質創新的關注滯後,科研單位或企業培育的新品種未有效開展區域試驗,優良特性未知,推廣應用極少,產業上仍然以應用國外品種為主,存在侵犯知識產權風險。三是栽培模式盲目跟風,潛在隱患大。
聶飛強調,近年來,設施基質容器栽培發展迅猛,投資大見效快,但市場需求變幻莫測也存在較大風險。另外,基質的pH值調節與水肥供給技術不到位,如果相關化學成分外溢也會導致土壤或環境汙染。
藍靛果是繼藍莓之後,國際上又一個新興的藍色小漿果樹種,因富含花青素、微量元素和18種人體所需氨基酸等。根據歐盟報道,藍靛果花色苷和抗氧化劑含量約是藍莓的13倍。
科技大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我國最大的藍靛果科研團隊領軍人物、東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寒地小漿果開發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係藍靛果哈爾濱綜合實驗站站長霍俊偉教授介紹,該樹種的主要特點是花色苷和抗氧化劑含量均高於藍莓,果實適合鮮食和加工,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價值和市場前景,且在我國分布著較為豐富的野生資源。
在談到全球藍靛果產業情況時,霍俊偉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0餘個國家開展了藍靛果種植及開發利用工作,國外種植總麵積約3500公頃,產量3000餘噸。我國藍靛果產業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目前總栽培麵積約6000公頃,居於世界第一位,產量約2000噸。國內已有十多家企業進行加工,產品主要有花青素凍幹粉、果酒、口服液等。
近幾年來,國內藍靛果種質資源也在蓬勃發展。霍俊偉強調,東北農業大學於1999年在我國率先開始做藍靛果育種工作,2011年選育出我國首個藍靛果品種,2020年選育出“藍精靈”和“烏藍”兩個新品種,並獲得國家新品種權。“藍精靈”已成為我國目前主栽的鮮食品種,還選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鮮食和加工專用品係。此外,東北農業大學圍繞藍靛果全產業鏈研究了育苗、栽培、采收機械、貯藏保鮮及產品加工技術,已成為我國藍靛果領域最重要的科研力量,有力推動了我國藍靛果產業的發展。未來我國藍靛果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鮮食市場將逐漸擴大,深加工也會快速發展。
具有豐富的花青素和白藜蘆醇等特殊營養物質的桑葚鮮果在轉型升級,跨種植領域中具有哪些科技創新?目前整個桑果產業“新”意又體現在哪些地方?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係桑果品質評價與加工崗位專家、廣東省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玉娟介紹,該所係統收集保存國內外桑果種質資源930餘份,建立了我國種質資源數量最多、類型最豐富的桑果種質資源庫。選育鮮食、加工、采摘等專用型桑果新品種12個,獲國家品種權的有11個,新品種推廣應用占全國桑果總麵積的80%以上,還創新開發出桑果新品種“配套優質豐產技術”“桑果周年掛果技術”等。
在桑果精深加工方麵的創新,徐玉娟認為,存在決定市場,價值引領消費。20餘年來,他們銳意攻關,率先解析了不同品種桑果特征品質的物質基礎,評價了桑果生物活性功能,研發了桑果生物及物理保鮮新技術,攻克了桑果汁、果酒和功能食品等係列產品加工技術,實現了桑果係列產品的產業化生產,創辦並培育了桑果產品第一品牌,引領了我國桑果產業規模化與高質量發展。
徐玉娟還強調,桑果是藥食同源農產品。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桑果在食品、保健品和醫藥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消費場景也呈現多元化發展。目前市場上的桑果茶飲、NFC果汁、果幹、果醬、果酒、果醋等現製茶飲、休閑零食、保健功能食品種類越來越豐富。有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桑果產品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76.16%,預計未來桑果的年消費量將保持增長態勢,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年增長率將維持在15%以上,尤其是在現製茶飲領域,市場規模巨大,且已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再加上桑樹起源於中國,是最具代表性“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具有深厚的蠶桑文化底蘊,桑果產業未來可期。
近幾年來,我國小漿果中的樹莓與黑莓產業又如何呢?以其富含SOD、花青素、鞣化酸等極其珍貴營養成分和藥物成分的樹莓,在中國的發展隨著國際國內需求不斷擴大,凍果加工型樹莓種植在未來也會實現加倍甚至數倍的增長。
中國林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經濟林協會首批聘任樹莓專家、中國經濟林協會樹莓藍莓分會常務副會長董鳳祥認為,雖然我國是樹莓資源豐富的國家,但產業起步晚,規模小,產業水平相對落後。以加工凍果出口為主的樹莓種植規模目前約1萬餘公頃左右,由於品種及種植技術落後,在國際上並不具備競爭力,同時也滿足不了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董鳳祥還說,在經曆了品種、技術、市場等諸多挑戰之後,鮮食樹莓的生產和供應麵臨的挑戰不亞於藍莓。優良品種、避雨栽培、冷鏈貯運等是藍莓樹莓漿果生產流通的“標配”,周年生產與供應是市場對樹莓等漿果產業設置的重要門檻。董鳳祥認為,國外樹莓種植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的成功,證明鮮食樹莓產業在國內極具發展潛力。在“營養中國,壯我民族”的新型消費文化的影響之下,我國鮮食樹莓將迎來它的發展高潮。隨著品種和技術的進步,隨著更多企業和資本注入,數萬公頃甚至更大規模的現代化鮮食樹莓種植將在國內迅速崛起。
黑莓是樹莓孿生兄弟,抗氧化物質豐富,具有抗衰老等多種功能,在全球利用空間非常廣闊,從鮮食到深加工等多用途均呈現出蓬勃生機的發展潛力。
據江蘇省黑莓科研團隊領軍人物,中國著名黑莓育種與種植技術研究專家,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吳文龍研究員介紹,20世紀80年代,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先從美國將黑莓引入我國,1996年開始在南京丘陵地區推廣,一度發展到2008年黑莓在全國種植麵積達到10萬畝以上。鮮果幾乎100%加工成凍果出口歐美。
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我國黑莓產業出現萎縮狀態。但吳文龍認為,近5年來,黑莓營養功能逐步深入人心,黑莓原漿、原液、果酒等越來越受到青睞,黑莓鮮果也走進市場,黑莓產業穩定向好。目前,種植麵積較大的區域還是江蘇,麵積在3萬畝左右。安徽、浙江等周邊省份也在緩慢發展,雲南利用其氣候優勢反季節種植黑莓,北京和東北等地利用溫室大棚種植黑莓。此外,河南、湖北、貴州、四川、福建,甚至新疆等地也有零星栽培,這些地區的黑莓主要用於鮮果銷售。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黑莓種植麵積約5萬畝左右,產量20000~30000噸,其中80%以上用於加工。
吳文龍強調,他們科研團隊目前已經選育的11個品種獲得國家林木新品種權,還有20餘個新品種正在測試中,不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黑莓品種將取代或大部分取代國外黑莓品種。近幾年來,在江蘇推廣的黑莓品種主要是其團隊自主選育的碩豐品種,目前推廣麵積已經接近10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