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搭建創業孵化平台、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多途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多輪驅動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
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海納農業共建廣東海納農業研究院簽約現場。省農科院供圖
走進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0號的省農科院創新大樓,1到3樓共計1萬多平方米全是我省知名的農業龍頭企業辦事處和企業研發中心,加上4到13樓的各類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已然成為省內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新技術的集聚區。
這裏是廣東省農業科技成果線下轉化平台,是省農科院圍繞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的職能,助力全省農業產業發展,為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的重要平台。
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農業產業發展,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近年來,省農科院采取搭建平台、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強與農業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致力於解決廣東農業的科技難題,占領廣東農業科技高地,為加快建設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貢獻力量。
貢獻科技力量▶▷
搭建平台占領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廣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成立於2016年12月,以構建完整孵化體係,為創業者提供成長服務和集聚農業產業資源,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集科技人才創業、科技企業孵化、技術創新服務、成果轉移轉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入駐平台的涉農企業能夠獲得成果推介、合作研究、技術服務等多方麵的“優待”,“入駐平台的這些企業本來就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他們可以通過平台更好地跟省農科院進行對接,依托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持,從而使企業做得更好。”平台負責人周星星說。
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在企業和省農科院之間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大大縮短了企業和省農科院的距離,方便了企業和省農科院的合作、溝通和交流, “加入了平台,我們跟省農科院在項目合作等方麵的溝通和協調更加暢通、快速、便捷。”剛剛上市的和利農種業有限公司是最早加入平台的公司之一,公司業務經理謝少猛對此深有感觸。
“省農科院是農業科研人員的大本營。”周星星進一步解釋,企業入駐省農科院後,與科研人員的距離也更近了。當需要技術指導時,科研人員可以直接到企業進行指導,同時入駐平台的企業之間也可以實現互相交流,資源共享。
廣東橘香齋大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9月簽約正式加入了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入駐平台後該公司便直接與省農科院的監測中心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將大量的產品檢測任務委托給該中心來完成。
對於入駐平台的企業來說,省農科院的實驗室也是所有入駐企業的“公共實驗室”和“研發實驗室”,“企業可以利用省農科院的實驗室和設備來進行科研,能為他們省下不少錢。”周星星說。
正是具備這些優勢,平台成立至今還不到一年,就有25家涉農企業簽約入駐,他們的總營業額達20多億元。近兩年來,與省農科院合作的企業已有5家掛牌上市。
據省農科院院長陸華忠介紹,該院正以此平台為基礎,籌建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目的是把農業科技創新與創業者結合在一起,引導科研院所和大學的科技人員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列中,吸引社會上有誌於農業科技產業的人士依托科技力量來創業。
支撐產業發展▶▷
與企業“聯姻”為“培優工程”獻力量
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成功吸引了大批企業走進省農科院,主動和省農科院建立合作。省農科院還積極舉辦科技創新成果與龍頭企業對接係列活動,近兩年參加對接的企業超過700家,簽訂合作協議400份。同時,省農科院主動走出去和企業聯手,做好農業科技的合作研究和服務工作。
據平台的負責人介紹,目前入駐平台的企業中,與省農科院合作最深入、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企業是位於惠州的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農業”)。該公司於2016年5月與省農科院簽訂全麵戰略合作協議。“我們的合作不單隻是技術上的合作,還有人才、資金上的合作,雙方優勢互補,實現互利共贏。”海納農業董事長鍾振芳說。
海納農業是一家集水稻、有機肥料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與省農科院建立合作後,海納農業聯合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共同成立了廣東海納農業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後,省農科院派出水稻研究所從事水稻耕作栽培技術研究的研究員黃慶長期駐點在研究院,同時每年還派出5名博士到研究院,共同為海納農業的產學研提供技術支撐。“過去我們和高校合作都隻是解決某一個問題,跟省農科院合作後可以解決從品種、栽培技術到植保、加工等全鏈條的技術問題。”海納農業研發中心主任蔣耀智說。比如,海納農業種植的優質米品種主要為象牙占,該品種在種植過程中易出現倒伏,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省農科院科技團隊駐點到海納農業研究院後,便一直在努力解決水稻種植中的抗倒伏問題。
省農科院這種將專業科技人才輸出到一線的做法,不僅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人才成本,還提升了企業研發團隊的水平,增強企業的科研生命力。與此同時,省農科院在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麵也獲益良多,社會影響力擴大,許多企業慕名而來。
筆者獲悉,為了推動農業龍頭企業再上台階,根據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實施新一輪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
陸華忠則表示,“十三五”期間,省農科院計劃科技幫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建設新型研發機構10個、規上企業合作研發機構20個、龍頭企業公開掛牌技術依托200家以上,科技對接農業龍頭企業1000家以上,扶持農業企業成為高新、龍頭、上市企業50家以上。以實際行動來為我省新一輪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作出貢獻。
提振特色產業▶▷
做企業的科研“後盾”
助其邁上新台階
除了建立平台、與企業深入合作,省農科院還通過加強成果在企業中的轉化應用來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許多合作企業有了省農科院的技術和人才作後盾,公司的科技攻關和研發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公司在提升產品科技含量、保證品質、創建品牌方麵有了“金字招牌”,更有信心做大做強企業。
廣東永順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順公司”)是國內獸用生物製品行業的大型骨幹企業之一。多年來,省農科院動物衛生研究所與永順公司開展疫苗研製、診斷技術、疫病防控等科技研發,研製新產品,提供科技指導,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撐。2016年12月,永順公司順利掛牌上市。
省農科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簡稱“加工所”)作為河源市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的技術依托單位,為創立霸王花米粉品牌提供了技術支持。雙方共同合作研發的“南方傳統糧油食品品質改良關鍵技術與新產品研發”項目曾獲得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
同是在河源,加工所、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還與河源中興綠豐發展有限公司共建河源市國檸現代農業研究院,聯合開展包括檸檬無毒大苗的培育、標準化栽培種植、黃龍病等病蟲害防治、采後商品化處理、保鮮貯藏以及檸檬精深加工及副產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檸檬產業發展。
而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茶葉所”)經過係列研究取得的科技成果——英紅九號紅茶生產技術體係,在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應用後,極大提高了以英紅九號為代表的英德紅茶的品牌美譽。2014年,“鴻雁”牌英紅九號榮獲廣東首屆十大名牌農產品評比茶葉類第一名,摘取“廣東名茶”桂冠,成為實至名歸的廣東茶葉第一品牌。隨後,在茶葉所和廣東鴻雁茶業有限公司的引領和示範帶動下,2015年,英紅九號的省內種植麵積已超8萬畝,同時輻射至雲南、貴州等近10個省區及斯裏蘭卡,累計創造社會經濟效益30多億元。
撰文:黃進 陽婷 鄒文平
本文來源於:《南方日報》
網址鏈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11/01/content_7678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