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聚焦問題補短板 精準發力促提升
——關於推進廣東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如何在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征途上闊步前行,精準發力促提升,可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探索。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崛起”模式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崛起”模式是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可行之路,也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高度契合。廣東廣大鄉村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物產豐富,有利於發展包括有機農業、生態旅遊、度假休閑、生物製藥、文化產業、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產業等在內的一大批綠色產業。我們可以探索把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強勢,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引領廣東鄉村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崛起”。
挖掘農村土地潛力,探索“地票賦權”模式
當前廣東農村普遍存在土地浪費嚴重,空心村大量出現的現象,農民大量進城經商務工後,承包地撂荒棄耕造成大量土地閑置浪費。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廣東全省土地流轉麵積占家庭承包耕地麵積比重僅為29.2%,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與上海(60.1%)、浙江(53%)、江蘇(48.2%)等地相比更是差距巨大。但差距也意味著有挖潛空間,大膽探索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的方式方法是當務之急。肇慶市懷集縣梁村鎮當前進行的“權屬憑證”置換製探索,實質上就是“地票賦權”,其他地區可推廣借鑒發展,將閑置的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通過拆舊整理變成可使用的農村公共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用地,經由土地管理部門嚴格驗收後騰出建設用地指標,由國土房管部門發給(農民)等量麵積建設用地指標憑證(也就是地票)。地票能有效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有利於新農村建設,也有利於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可供參考的發展模式。
推進特色產業發展,探索“一村一業”模式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要求。培育特色產業,提高鄉村地區的經濟造血能力,是新農村建設的經濟保證。陽山縣的“光伏+”扶貧產業就是針對當地“年日照時間超過1200小時,發展光伏發電的潛力很大”的資源特點探索出的特色之路,通過吸納貧困戶入股發展“光伏+農業”“光伏+養殖”“光伏+漁業”等“光伏+”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通過利益聯結機製成功實現股本增收。在推進廣東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粵東西北協調發展進程中,要堅持把特色產業擺在重要位置,製定實施優勢特色農業發展行動計劃,加快發展地方特色種養品種,大力提升特色產業產值。多措並舉扶持廣大鄉村至少發展一項特色優勢種植、養殖業或者農產品加工、服務及其他產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主導發展“一村一業”,以龍頭連農戶、帶基地、接市場、創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攻堅扶貧就業先行,探索“魚漁雙授”模式
鄉村、農民貧不貧、富不富,關鍵看收入。要脫貧致富,首先要解決的是就業的問題。碧桂園在廣東省英德市樹山村的“綠色安居”扶貧項目,提出了“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就業扶貧理念,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苗木種植產業,讓樹山村民住上新房、走上大路、喝上幹淨衛生的自來水,使樹山村民依靠勤勞和智慧富起來。這是典型的“魚漁雙授”扶貧模式,我們應繼續深入探索,加以發展。“魚漁雙授”意味著要通過調研摸清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製定可行幫扶措施,按照“缺什麼、扶什麼”的原則,量體裁衣、因貧施策,幫助貧困群眾補短板強弱項,這是“輸血”;更要幫助貧困群眾生成“造血”功能,通過就業實現自力更生,建立起有內生動力和活力,讓貧困人口通過自身勞動致富的長效機製。
(作者:萬忠,係必威betways 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來源於:《光明日報》
網址鏈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7-12/17/content_279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