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科新故事⑨|廣東現代農業發展藍圖設計者
他們不是政府官員,卻心係地方的產業發展;他們不是種養專家,卻深入田間地頭,掌握農業生產一線的情況。他們是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下稱農經所)的“智多星”,農業區域經濟、產業經濟、農村發展、農業信息等“軟科技”研究是他們的主陣地。依靠自身的堅持、傳承與創新,農經所篳路藍縷,一路開疆拓土,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廣東省重要的決策谘詢研究基地、“三農”研究智庫。
|堅持,讓農經所“根深葉茂”
“這曾經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談及農經所過往艱難的創業曆史,農經所老所長鄭業魯娓娓道來。
農經所前身是必威betways 科技情報研究所,1980年由必威betways 科技處情報室獨立出來,1985年基本成型。1997年,正值廣東省農科院各研究所改革風起雲湧之時,鄭業魯來到了研究所。情報所人,他們自詡為“農業情人”。當時,所裏由於經濟困難一度麵臨發不出工資的危機。賣獸藥、賣苗木、開印刷廠……為求生存,研究所嚐試了各種“副業”,但這並沒有衝淡作為科研機構的擔當,並逐漸開始在全省農業“軟科學”研究領域積累力量。
1999年,科技人員嗅到了信息時代浪潮的氣息,決定在農業信息領域闖出一番天地。在全所人員的努力下,所裏建起了農業科技信息電子閱覽室。有了獲取信息的便捷渠道,研究所走上了“正道”。1998年參與籌建中山農業信息網、2000年承擔廣東農村信息村村通工程、2002年領銜“廣東省農業農村信息化規劃”……農經所逐漸成為全省農業信息化工程的主力軍之一,在將信息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前進道路上留下了堅實的腳印。
努力尋求改變的決心和堅持,農業谘詢業務逐步受到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的認可,使得研究所從2000年起終於取得突飛猛進,成長為全國農科院係統首個拿到國家發改委農業工程谘詢甲級資質的機構,規劃谘詢業務的發展引領全國農科院情報所轉型升級,研究所綜合排名位居全國農科院係統的農業經濟與信息類研究所前列。
從1998年珠三角十大現代農業示範區、2003年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十二大現代農業示範區,再到2013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的規劃編製、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專家組指導;從“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與功能區劃(2016-2025年)”,到“廣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及近40個縣(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的編製……為廣東省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劃出一張張科學可行的藍圖。
近年來,農經所更加注重參與全省“三農”重大決策谘詢、重大調研任務、農業戰略研究,已成為省內重要的“三農”決策智庫。
“農業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廣東農村研究院、“廣東省決策谘詢研究基地(“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新研究中心)”、“廣州市農業產業經濟與流通重點實驗室”……等一批科技創新平台獲批成立。
“廣東省現代農業強省評價指標體係與建設思路研究”(2010)、“南海政經分離調研報告”(2012)、“關於清遠英德市和韶關曲江區新村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情況的報告”(2016)、“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培育上市農業龍頭企業研究報告”(2017)、“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17)……等一大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肯定批示。
從鄭業魯老所長到萬忠所長,再到現在的李偉鋒所長,正是因為一屆又一屆所領導班子帶領大家久久為功的堅持,造就了農經所現有的“根深葉茂”。
|規劃谘詢,做農業經濟智囊團
“做決策谘詢難不難?”
農經所副所長萬忠博士微笑著告訴記者,要做好決策谘詢研究並非易事。他表示,與埋頭實驗室、看重技術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不同,做社會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需要點麵結合,既要把握好國家和省市出台的大政方針,又要有以寬廣的知識麵及充足的相關數據作支撐,這才具備了“提出有意義決策”的基本條件。
“做決策谘詢累不累?”
“累,那是肯定的。”農經所所長助理、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周燦芳博士回憶起自己當年做規劃的場景,頗有感觸:2004年,當時研究所裏隻有一輛麵包車,剛學會開車的她帶隊下鄉,在從化縣多個鄉鎮及相關企業深入調研達半個月之久,完成了當地的農業發展規劃。努力付出終於有所收獲,她笑道,“這個規劃獲得了當時全國優秀工程谘詢成果二等獎”。
2016年起,廣東省出台《廣東省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該規劃從優化產業布局、推進特色農業現代化、培育特色農業新優勢以及強化發展保障等方麵為廣東省在“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建設謀劃了發展藍圖。萬忠和周燦芳等農業規劃者,作為廣東省十三五規劃中“智囊團”成員,為廣東省的農業發展投入了熱血雨汗。
萬忠介紹,《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與功能區劃》“(2016-2025年)”,通過構建模型,從廣東省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關聯產業進行分析,可以精準判斷廣東省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獲取充足的數據支撐。該規劃從設想到發布曆時三年多,萬忠等人外出調研常態化,座談會多達上百次,內部會議更是家常便飯……從話語中不僅能體會到規劃者的艱辛,也能感受到洋溢著的自豪感。
“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與功能區劃(2016-2025年)”任務框架圖。
“規劃的意義在哪裏?”
周燦芳解釋道,與專業研究所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等“硬科技”相比,農業規劃是一種“軟科技”,將眾多“硬科技”等各種生產要素集成起來,組成一個“多拚套餐”,即為技術、品種等搭建推廣平台、構築溝通橋梁。
自然科學方麵的專業研究所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如何有效實現成果轉化,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發揮?在編製規劃過程中,農經所會研究相關成果的“去處”,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緊密聯係,使成果“各就各位”,這種間接推廣也加強了其他研究所與地方政企的接觸。
與此同時,農經所也在尋求更好的發展之道,在現有的十多年現代農業、休閑創意農業等規劃經驗基礎上,努力建設“農業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嚐試通過都市農業實現軟硬科技的結合,希望能在未來幾年內成為華南都市農業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先進技術示範、高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這些年,農經所業務深入全省60多個縣,國內業務輻射至廣西、湖北、四川和新疆等21個省市,甚至在國外多個國家都有涉及。研究員們用堅持和傳承,堅守著農業信息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
|智慧溯源,守衛農產品質量安全
從一粒種子到餐桌上的一棵菜,掃一掃二維碼便可追溯全過程。在追求品質生活的年代,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隻增不減,這種全景溯源的快捷服務無疑是廣大消費者的福音。
農經所副所長林偉君拿起手機,通過手機app平台,向記者展示農經所建立的安全農產品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雲平台。農經所多年來捕捉民眾的需求,為解決這一困擾做了大量工作。如何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林偉君表示關鍵是要“讓買菜的人看見種菜的人”。
平台在農經所實施省級科研項目過程中著手創建,平台上的每個農產品都有溯源檔案,記錄著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目前,平台上賣的食品多為扶貧點產品和廣東省農科院自產產品。談到平台的創建背景,林偉君表示出發點很簡單,一是讓更多的放心農產品進城,二是讓城裏人感受農業的情懷。
平台推廣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但林偉君對平台的推廣很有信心:“首先,平台生產端有廣東省農科院做支撐;其次,在流通環節可以與批發市場、連鎖超市、單位食堂、社區等合作……”
據了解,除了安全農產品智慧供應鏈綜合服務雲平台外,農經所期間也推出了多個應用平台,包括廣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物聯網平台、農業生產監測平台、現代農業產業預警平台等,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最後一公裏,農業生產的智能管理等問題。其中,“廣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入選2017年廣東省農業主推技術(是當年唯一入選的農業信息化技術),平台搭建了網上征集係統、展示查詢係統、在線評估係統、供需對接係統和綜合管理係統,實現了成果展示、評價、交易、科技投融資等四大功能,截止2018年初,平台項目庫入庫信息已達5297項,其中省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省農業技術推廣獎等成果2002項、在研項目645項、技術需求808項、自主知識產權成果218項,植物品種1642項。
廣東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
人們的日常消費數據,會為農經所的不少決策提供靈感。
“要搞清楚廣東人每天的消費量、以及對質量的要求是什麼,才能考慮我們需要種什麼,在哪裏種。”萬忠介紹,他正在從事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研究,希望能通過設定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標,綜合評估農業的區域創新能力和龍頭企業創新能力,最大化了解農業整體發展水平,從而精準做出決策。
十餘載的堅持,換來農經所特有的“名片”。2008年以來,農經所通過持續跟蹤研究全省主要農業產業各環節發展的動態,以對信息的堅守連續十多年發布《廣東現代農業發展報告》,該報告已然成為廣東省農業產業發展風向標,捍衛著“不一樣的軟科技”給廣東省農業產業發展帶來的福利。
2008年以來每年編製《廣東現代農業發展報告》。
|記者觀察:“規劃專業戶”的遠景圖
小到自身發展,大到舉國壯大,規劃對於現代農業的發展舉足輕重。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需要因地製宜,資源整合,長遠地發展地區特色。農經所的成長與壯大有目共睹。建所以來,農經所取得110餘項科技成果,其中深圳市都市農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獲全國優秀工程谘詢成果二等獎、基於XML的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平台研究與利用和基於知識管理的農業信息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科技進步促進廣東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測度和應用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目前,廣東省農業發展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農經所所長李偉鋒表示,目前廣東省農業發展仍落後於江浙一帶,原因有三:一是廣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農業產業效益質量低下;二是農戶“守住自家地,生產自家米”的老觀念,集約化難度大,小農戶經營模式仍占絕大多數,產業鏈條不完整,難於形成規模效益;三是基層農業相關崗位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專業化、社會化農技服務機構未成氣候等。
“智育農經、慧澤三農”。農經所時刻銘記自身職責。李偉鋒表示,“十三五”時期,農經所將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繼續發揮農業經濟研究優勢,服務政府、服務產業,為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按照省委統一部署,省農科院農經所團隊正在全力配合省發改委編製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幫助謀劃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廣東省鄉村振興要實現的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
同時,作為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產業專家服務團中的產業經濟、規劃與信息化團隊,農經所承擔了全省超過40個市、縣(區)政府及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規劃與實施方案編製。
在精準扶貧方麵,農經所也能發揮自身所長,比如在承擔全省精準扶貧成效第三方評估的工作基礎上,設置長期調研觀察點,全程跟蹤研究扶貧措施的效果;待2020年國家實現全麵脫貧時,還要提出脫貧後的應對政策,解決脫貧後“農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
“新鮮的高端人才湧入會加速農經所的運轉,農經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壯大。”李偉鋒就科研人員的成長路徑與激勵機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是鼓勵科研人員積極承擔包括社科類的各類國家科研項目、各級政府部門委托的調研項目和各類企業委托的橫向研究課題;二是引導年輕科技人員積極參與谘詢規劃業務,把最新研究成果運用到規劃谘詢業務上,提高業務質量;同時有利於科技人員及時了解農業、農村實際情況,做到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不脫節。”
李偉鋒所長。
策 劃:陳永 何秀古 胡念飛 鍾小雄
統 籌:喻淑琴 段冬洋 鄒文平
采 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喻淑琴 實習生 邱卓秋 郭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