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農科新故事⑩|如何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這個團隊用監測守住安全底線

時間:2018-11-08 10:06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食品安全,是當下國人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如何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監測是一條路徑。

廣東作為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省,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並通過引導企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名牌帶動、加強監管等方式,想方設法破解食品安全命題。

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現有監測技術基礎上,接連開拓出指紋圖譜、電子鼻等新技術,用嚴謹、踏實、創新的態度給農產品質量樹立起一道“安全屏障”。他們就是廣東省農科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下簡稱“監測中心”)的科研人員,專業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相關研究。

近日,南方農村報記者走進廣東省農科院,探訪這個監測團隊致力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研故事。

圖片說明


監測水平領先,爭做質量安全衛士

“老王,在你們專家眼裏,這道菜能吃嗎?你們的儀器設備能否檢測出來?”這是廣東省農科院農產品公共監測中心主任王富華在飯桌上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放心,市麵上的菜基本都能吃。”他的回答,簡單卻又能安撫人心。

王富華認為,從之前解決溫飽、有吃就行,到之後注重營養成分,再到現在關注食品安全,中國的食品行業進程隨著時代發展呈現出不同風向。盡管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安全質量法律法規、管理模式、管理措施等方麵的體係漸趨完善,也依然存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他說,期望農產品安全合格率達到100%,這個要求在歐美發達國家也難以實現,但通過監測可以有效地促進農產品質量監管,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

圖片說明

監測中心主任王富華。

作為廣東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相關研究的專業機構,監測中心的工作主要涉及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量檢測等方麵,下麵設有四個研究室,分別為農產品標準與法規研究室、產地環境監測研究室、農產品監測研究室與畜產品監測研究室。

2012年,監測中心建立之初,團隊經費低、設備少、存在感弱。現在,監測中心研究項目立項數和經費同步增長,平台項目申報立項成功率增高,農產品汙染控製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王富華介紹,他們建立的高通量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方法可同時檢測180種農藥,準確性和靈敏度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圖片說明

製定行業標準,助政府實施質量監管

標準在農產品監測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心髒之於人類、大壩之於河堤。標準化與產品質量、經濟發展、社會秩序等掛鉤,是企業在市場的“通行證”,是貿易發展的“橋梁”。

標準化研究及行業標準的製修訂是監測中心的重要工作,僅農業行業標準製修訂就達80多項。在全國58類無公害農產品標準檢測目錄中,監測中心連續6年承擔了37類種植業產品的技術評估,占到整個無公害農產品的2/3。在綠色食品標準體係中,製修訂了《綠色食品產品檢驗規則》等40餘項綠色食品標準,占綠色食品種植業標準的30%以上。

監測中心研究的行業標準被社會廣泛采納應用,企業使用這些標準來通過認證,得到“三品一標”(即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證書;政府用這些標準監管企業,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測中心的標準化研究及行業標準的製修訂成果獲得了2016年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

圖片說明

光環背後是監測中心研究人員傾注的努力與心血。王富華說,行業標準的建立不是坐在辦公室就能信手拈來,更不是短時間內能完成。首先要收集大量的樣本數據,之後研究人員采樣檢測,接著需對比國內外同類產品標準整合分析數據,建立限量指標,最後還要經企業、行業專家論證修正……通過一套嚴密的製定流程,行業標準才能“入世”,完成一個行業標準的製定至少需1-2年。

進行環境監測,為安全種植“畫圈”

土壤是農產品的養分來源,土壤汙染被稱作“看不見的汙染”,產地環境監測是監測中心的又一項重點工作。由於部分土壤鎘、鉛汙染較嚴重,廣東省重點區域農田正麵臨“耕地失守”的危局。為了保護耕地,產地環境監測研究室根據不同土質進行地塊區域劃分,實行“畫圈把關”。

“畫圈”就是把汙染的土地“圈”起來,打上“標簽”。科研人員從土壤生態出發,找到汙染控製區的主要汙染源和汙染特征,針對性地實施相應修複手段,降低汙染帶來的危害,還原生態良好的土壤環境。這種方法的推廣和應用十分必要,它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國家農作物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

圖片說明


“把關”就是對照“標簽”,根據種植土壤情況和種植農作物需求等調整種植方案,從而減少安全問題。例如,在重金屬超標的地塊中專注篩選重金屬低累積農作物,用於汙染區的種植。目前,監測中心已從廣東常規種植的20多個水稻品種中篩選出6個具有重金屬低積累的特征的品種,“另外,70個葉菜品種中有甜白菜心、水東紅燈籠脆甜芥菜等14個品種對重金屬表現出低積累特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王富華說。

除土壤外,農產品中也會積累重金屬。重金屬殺傷力之“強”,可能會讓許多消費者聞之色變。對此,王富華解釋道,農作物中重金屬檢出率較高,因為大自然土壤幾乎包含著所有被發現的元素,農作物生長過程中自然吸收到重金屬,但隻要含量不超標,日常攝取不會出現問題。

有些人追求食品安全,甚至跑到外國去背一袋大米回來,但在研究人員看來,中國在土壤汙染及農藥殘留方麵有著嚴格的標準,沒必要舍近求遠。

監測產品,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一種農產品質量是否合格,食用是否安全,能否用儀器設備檢測出來呢?答案是能!這就是農產品監測研究室和畜產品監測研究室的主要任務,他們首先對殘留農藥等汙染物進行實驗測定,然後對殘留量進行風險評估,實現對農產品進餐桌前的“入口”把關。

隨著科技突飛猛進,越來越多先進昂貴的儀器被用到食品監測行業中,例如氣相色譜儀、液質聯用儀、高分辨質譜儀等,一次性可檢測數十上百個樣品,操作方便,結果準確。

圖片說明


王富華強調,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應以客觀公正的心態去看待。農藥不是“洪水猛獸”,隻要合理使用,利大於弊。

據介紹,監測中心還提供“三品一標”相關知識培訓、農產品安全知識科普、農產品安全質量技術谘詢等專業服務。

此外,監測中心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技術轉讓等方麵也有不錯的成績,製定了《科技成果技術轉讓與技術入股實施方案》,分別完成與江門、梅州、韶關、惠州等地區的成果轉化對接,包括與江門農檢中心、深圳安鑫寶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與17家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創新科技,樹起“安全屏障”

為解決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監測中心的專家們正在尋求創新方法和技術突破點,要為農產品樹起“安全屏障”。

科學技術的創新從來就不簡單,除了方法本身,還需要大量的樣本數據作為依托。如利用電子鼻識別農產品品質,電子鼻是模擬人的嗅覺,內置多個性能重疊的氣體傳感器,主要通過識別、分析、檢測自然散發的氣味判斷農產品的品牌和存放時間。利用電子鼻“聞一聞”農產品,就能知道它的“身份”和“年齡”。近期,監測中心對上百個柚子進行實驗,就是為了觀察室溫或冷藏不同時間對不同品種的柚子各個生化指標的影響。

食品安全不僅是一種理念,更需要切實有效的技術和製度支撐。作為“舌尖上的保衛者”,監測中心一直在努力為消費者打造安全環境,在製定農產品行業標準、汙染物檢測、產地環境改善的路上奮勇前行。

圖片說明


策劃:陳永 何秀古 胡念飛 鍾小雄

統籌:喻淑琴 段冬洋 鄒文平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喻淑琴 鄭玉婷

原文鏈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7/27/c1345343.html?layer=5&share_token=NTljYzUxZGEtY2M2Zi00YjM1LTkxMmMtMTBiOTMzMzdkMzI3&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