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農科新故事⑯|廣東省農科院動物科學研究所:餐桌背後的“動物世界” 動科研究人員的執著與堅守

時間:2018-11-28 09:52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常言道“畜糧安天下”“無雞不成宴”,可見畜牧水產業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曾幾何時,肉蛋奶對尋常老百姓來說是奢侈品,很多人過年才能吃上一隻雞。今時今日,肉蛋奶已成為餐桌上必備的食材,人們的需求已經從“有得吃”向“吃得好”轉變,優質放心的肉蛋奶也成為現代人對食材最基本的要求。如此巨大的變化,除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外,離不開一代代、一批批動科研究人員在平凡崗位的奉獻,離不開他們的執著與堅守。
  在廣東省農科院動物科學研究所(下稱“動科所”),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始終走在畜牧水產科技的前沿,一直圍繞“一頭豬、一隻雞(鴨)、一條魚”講故事,從一而終情係人們舌尖上的福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動科研究人員。
  66個春秋,動科研究人員始終以“蓄德勵精,鼎新致用”為行為準則,弘揚“求真務實,銳意創新,協力攻艱,追求卓越”的研究所精神,潛心畜禽水產養殖的科學研究,成就了一批批成果,有力支撐了廣東畜牧水產業的發展,也湧現出一批批的傑出人才。上世紀70年代,陳德強、梁錫齡、李寶澄、林國校等老專家參與的“大花白豬群體繼代選育”所選的品種在生產上應用取得良好效果並獲得1979年廣東省科學大會獎;上世紀80年代,由文伯珍、潘穗華、樊麗珍、姚開日等專家開展的“三黃胡須雞的選育及利用研究”、“廣黃雞的選育及利用研究”等研究,為後續的研究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由文伯珍、莫棣華、何霆等老專家參與完成的“雞的飼養標準和飼料配方的研究”並引進國外添加劑技術,極大地推動了廣東飼料工業的發展,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上世紀90年代以來,蔣宗勇領銜的動物營養團隊,圍繞動物的營養需求,進行了係統研究,解決了仔豬斷奶應激健康養殖、豬和黃雞的營養標準製定等關鍵技術難題,取得重大成果,獲得了5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舒鼎銘領銜的家禽育種團隊,緊扣地方品種的研發利用主線,培育出嶺南黃雞Ⅰ、Ⅱ、3號配套係,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類似的事跡不勝枚舉,一個個成就背後都蘊藏著獨特的“故事”。

圖片說明

良種培育和精準養殖 雙輪驅動引領產業發展
  良種良育,精準養殖,是畜牧水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直接關係到是否能滿足人們對“價廉物美”肉蛋奶的需求。動科研究人員緊扣良種培育和精準養殖兩大技術開展係統研究,利用依托動科所建立的“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華南動物營養與飼料重點研究室”、“廣東省畜禽育種與營養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創新平台,通過良種良法雙輪驅動,不斷推進產業發展。

圖片說明

  畜禽育繁譜華章。今天飽受好評的地方雞種,曾受冷落的十幾年間,國家肉雞產業體係崗位科學家舒鼎銘帶領團隊用行動詮釋了何為“耐得住寂寞”。首先在前人基礎上開展優質地方雞品種保護,並圍繞廣東四大名雞之一的惠陽胡須雞進行係統研究。家禽育種研究室副主任羅成龍告訴記者,“單純‘保種’的環節就得耗費大量時間和資金”。為改良惠陽胡須雞繁殖性能差、身型瘦小的缺陷,該團隊開展了“惠陽胡須雞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係列研究, 15年如一日,成功培育出國家審定肉雞配套係“嶺南黃雞3號”,摸索出地方雞開發利用的有效模式,並帶來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地方品種保護與利用掀開了嶄新一頁。該成果於2011年、2014年,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不完全統計,該團隊自主培育的“嶺南黃雞Ⅰ、Ⅱ、3號”三個配套係95%以上實現了產業化,被推廣到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上市嶺南黃優質雞近4億隻,在全國黃羽肉雞市場中占有率近10%。同時,該成果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直接或間接帶動養殖戶超過8000戶,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有效推動了黃羽肉雞的產業扶貧工作。

圖片說明

  在豬育種方麵,豬育種團隊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以廣東省優良地方品種大花白豬為基礎,培育了廣東花豬,其與外種漢普夏豬雜交,肉豬的胴體瘦肉率達53%以上,作為生產瘦肉型商品肉豬的配套品係,得到了市場的大力推廣。團隊研發的優質瘦肉種豬及其繁殖性能調控技術榮獲2018年“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該團隊還承擔了——廣東小耳花豬、藏香豬、粵東黑豬等地方品種的保種和開發利用的任務。另外,動科研究人員在育種基礎上,還根據品種特點建立了繁殖技術管理體係,先後研究開發了豬的人工授精技術、水牛超低溫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牛胚胎移植技術等繁殖技術,大大提高了畜禽的繁殖效率。

  陳衛東所長表示,“動科所高度重視畜禽品種的選育工作,在保護優質地方品種和開發利用方麵,不遺餘力。依托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創新育種技術,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選擇等方法,推進育種大數據應用,構建現代畜牧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係。接下來,將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加快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的畜禽新品種和配套係,提升畜禽業的核心競爭力”。

圖片說明

  畜禽養殖攀高峰。在有了優良品種的基礎上,除養殖模式和養殖環境外,動物營養需求和飼料成為提高生產性能的關鍵技術,直接關係到能否實現精準飼喂。上世紀90年代至今,生豬養殖業在廣東率先進入集約化,通過規模化養殖提高效益,但遇到了棘手的問題——仔豬斷奶應激反應導致腹瀉率、病死率居高,使行業損失慘重。當時國產飼料無法解決該問題,隻能依靠進口產品。為此,蔣宗勇研究員帶領團隊用5年時間研製了抗仔豬斷奶應激飼料配製技術及係列成果解決了行業的這個重大難題。豬營養與飼料研究室副主任王麗告訴記者,直到今天,該團隊仍未放鬆對改善仔豬斷奶應激的研究。目前該團隊主要通過改善腸道健康,通過使用益生菌、功能性氨基酸等添加劑、保育料等方式調節腸胃發育從飲食上解決斷奶仔豬應激反應。同時該團隊對全豬不同發育階段進行了營養調控技術研究,有效解決了精準營養和肉質調控的飼料配製技術。另外,團隊還建立了提高母豬生產效率的關鍵營養技術,使我國母豬窩產活仔數增加1.1~1.5頭,母豬年產仔數增加2~3頭,該技術已廣泛投入應用。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蔣宗勇研究員帶領團隊15年如一日,克服種種困難,堅持進行我國豬、雞飼養標準以及產業化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團隊係統提出了我國豬、黃羽肉雞的主要營養需求參數等,建立了適合我國豬、黃雞營養需要標準,提出乳豬料、雛雞料等優化配方技術,為我國豬、黃雞飼養與飼料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其成果獲得2002年、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動科所在水禽營養方麵也取得了良好的進展,鄭春田副所長帶領團隊,通過多年努力,建立了小型蛋鴨產蛋期營養需要標準,為蛋鴨的高效、健康養殖提供了重要營養技術支撐。總之,動科所從動物營養與飼料著手進行研究,有效提高了我國的養殖水平,勇攀畜峰;加快推進了飼料工業的發展及轉型升級,給畜牧養殖技術帶來不可忽視的貢獻。
  水產養殖顯特色。魚、蝦、蟹……各種味道鮮美的水產產品是餐桌上的飲食佳品,但華南特色水產養殖一直是動科研究人員的關注點。曹俊明、黃燕華研究員帶領水產團隊針對集約化養殖條件下魚蝦抗病抗應激能力減弱、飼料利用率低、不同品種的魚蝦缺乏精準配合飼料等問題進行了係列研究。

圖片說明

  水產研究室副主任趙紅霞告訴記者,該團隊聯合其他單位開展了“水產動物係列功能性添加劑及配合飼料的研發與應用”、“廣東特色水產養殖動物抗氧化應激與免疫力的營養調控研究”“乳酸菌等生物活性物質的生理功能等係列研究”,構建出生物技術添加劑主要生理功能評價技術平台,同時還開發了水產飼料專用核心設備和係列配合飼料產品,集成建立了產業化技術應用體係,並在通威、恒興等水產飼料企業推廣應用,有效促進了水產養殖和飼料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該團隊十五年來緊扣華南特色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研究這一主題,推動廣東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華南地區的空白。相關技術及新產品在8省市100多家飼料企業推廣應用,3年累計推廣水產動物功能性添加劑4500噸,生產高效環保水產配合飼料150萬噸,新增產值95.90億元。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轉化,為廣東水產養殖業做出了應有貢獻。
與時俱進,研究高品質肉蛋奶生產技術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曾經的“瘦肉精”事件,到現今討論得沸沸揚揚的肉品“抗生素”問題,無不反映出人們對舌尖上安全的擔憂。動科研究人員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對抗生素、微量元素等飼料添加劑可能導致食品安全風險的因素進行跟蹤,並尋求從技術上徹底解決此類隱患。

圖片說明

  針對抗生素等添加劑問題,農業部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至2020年,我國飼料實現全“無抗”、微量元素“鋅”在仔豬飼料中含量降至110mg/kg。動科所已開展了前瞻性研究,蔣宗勇研究員帶領團隊通過聚焦豬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篩選了益生菌代替抗生素,取得一定的成效。新成立的生態養殖與環境控製研究室馬現永研究員團隊利用柑橘提取物、菌類多糖等植物功能性物質代替抗生素,也取得可喜進展,利用納米技術實現微量元素減量化已進入中試階段。人們吃到放心、“無抗”的優質肉蛋奶已不再是奢求。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從量向質轉變,高品質肉蛋奶的生產技術成為動科研究人員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年來,蔣宗勇研究員帶領團隊主持的國家重大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優質商品豬高效安全養殖技術應用與示範”已獲立項。該項目組織了國內頂尖專家和溫氏、牧原等上市公司在內的大型養殖企業聯合攻關。豬育種、生態養殖與環境控製研究室聯合研究的高品質豬肉課題,有了較大進展。豬育種研究室主任李劍豪告訴記者,目前以藏豬等地方品種為主的三元雜交配套組合已進入肉質檢測分析階段,有望在生物飼料科技的配合下,生產出高品質豬肉,滿足人們的味蕾。

拓展新學科,發展智慧與環境友好型生態畜牧業

  以精準飼養為核心的智慧畜牧業與環境友好型生態畜牧業,是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圍繞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動科所在拓展新學科方麵也做了一係列布局。
  首先,以技術入股方式與廣州速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起組建了新型研發機構“廣東速率智慧畜牧水產技術研究院”,將動物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通過多學科融合實現養殖智能化、數字化。目前正在開展養殖場智能管理及環境監控、動物行為識別與健康狀況監控、冷鮮雞品種與品質識別等係統的研發,助推智慧畜牧業的發展。
  環保問題已成為發展畜牧業的主要瓶頸之一,建立環境友好型畜牧業勢在必行。為此,動科所新成立了生態養殖與環境控製研究室,以生態養殖、種養結合、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廢棄物減排、臭氣處理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利用納米技術提高微量元素吸收的減排技術;通過昆蟲過腹轉化糞汙達到資源高值化利用和零排放技術;利用酶製劑和益生菌降解臭氣物質,集成臭味綜合治理的生物技術。該研究室主任馬現永告訴記者,隨著這些研究的不斷深入,有望解決養殖場“髒”“臭”等環境問題。
  同時,動科所不斷致力於優化畜牧產業結構,針對廣東省草業與草食動物現狀,培育了適合廣東地區的柱花草新品種,建立了牧草種質資源圃,對廣東奶牛、肉牛和黑山羊的養殖技術做了係列的研究。王剛副所長表示:“依托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建設背景,做好現代馬業的研究將是草食動物研究室未來的研究重點”。
記者觀察| 蓄德勵精 鼎新致用

 “蓄德勵精,鼎新致用。”

  這是令動科所引以為豪的所訓——“蓄”與“畜”同音,動科所以前叫畜牧所,研究也圍繞畜牧開展;以“德”為先,強調科研工作者要德才兼備;“勵精”即精益求精,致力於科學研究;“鼎新”即創新,“致用”即成果實際應用,不難聯想到動科所一直踐行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66個春秋,其傳承和發展的厚度著實令人感歎。陳衛東所長談到:動科所根基很深,想發展必須有傳承,但必須結合時代需求,在發展中傳承。

  該所長期堅持“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逐漸形成了從基礎到應用的“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化集成創新”發展鏈。翻閱該所的論文成果彙編,發現從動物營養需求、代謝機製機理,到飼料營養標準配方,再到產業化應用,動科所給我國的飼料工業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從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到優良遺傳基因的挖掘,再到自主產權的配套係創製,直至生產上的推廣應用,均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就有6項之多,而且每個研究團隊均對應一個該所參股的科技型企業,其成果通過這些企業熟化後再進一步推廣到行業生產中,盡量避免了證書上“書架”,成果難上“貨架”的現象,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衛東所長表示:“做科研就要‘頂天立地’,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我院建立高水平農科院對我們提出的要求。‘立地’是我們永恒的職責,但在腳踏實地基礎上,必須敢於‘仰望星空’,這樣才能站在動物科學技術的前沿,達到相得益彰、止於至善的目標。我們所在頂層設計、資源分配上也是這樣規劃的。”

  據介紹,該所高度重視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在獲得科研成果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該所目前擁有我國動物科學領軍人物2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國家產業技術體係崗位科學家4人,廣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崗位科學家4人,其中一位為首席科學家,培養了省農科院“金穎之光”2人,“金穎之星”2人等等。近年來還招聘一大批有誌於動科研究的博士、博士後。陳衛東表示:“構建人才高地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我院對我所的具體要求,更是我所實現科研工作‘頂天立地’目標的迫切需求。”

  該所的科技人員不怕艱辛,甚至已退休的老專家仍繼續發揮餘熱。例如,原所長莫棣華研究員,還時常告誡年青研究人員在選題立項上要“嘴裏吃一個,手裏拿一個,眼睛盯一個,腦海想一個”,才能延續擬定的研究方向。正是這群“動科研究人員”的日夜堅守,才有了餐桌背後“動物世界”的動人故事。

圖片說明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