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科新故事⑮|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科研試驗示範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大展台”
大片鮮花徐徐盛開,成熟瓜果沐浴著陽光,田野裏散發出清新的氣息……這是記者對大多數農場的固有印象。然而,在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有一個飽含科技氣息的“農場”突破了上述想象,專門以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示人,那就是必威betways (以下簡稱廣東省農科院)建設的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以下簡稱白雲基地)。
這裏不僅是廣東省農科院的科研成果聚集地,還是集設施農業、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培訓、科普教育學習等功能於一體的科研示範平台。如何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和示範?如何使農業科研成果更好地推廣落地?如何與企業及農戶合力發展現代農業?在白雲基地這座“大展台”上可以找到答案。
從2000畝到萬千土地,實現農業科技成果高效推廣
番茄樹長到兩米多高,技術員要爬上梯子才能修剪和固定枝條,甘薯懸掛在半空,一株冠幅達50平米,四季都可以結出果實。
這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品種在白雲基地隻是“小花小果”。如果不進去實地走走看看,你可能不知道,在這片2000畝的土地上,建有廣東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大樓、各種農作物種質資源圃和田間試驗站等農業高科技研究、示範場所,聚集著多個農業科技專家團隊。
2017年惠州市農業創業青年業務知識提高培訓班結業儀式
“將廣東省農科院育出的優良品種、研發的技術和產品推廣到萬千土地是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建立的初衷。”負責管理白雲基地的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場長羅國慶介紹,白雲基地占地2000畝,主要承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田間科研試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及相關試驗示範和推廣服務。
從1996年白雲基地建設至今,廣東省農科院已經投入數億元建設資金,建成了國家種質廣州野生稻圃、甘薯圃,農業農村部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廣州分中心、農業農村部國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分中心、農業農村部廣州有害生物防治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廣東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庫等18個國家或省級的田間科研條件平台;引入優良種子種苗、環保高效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加工等方麵的30餘家農業高科技企業。
將良種良法推廣到千家萬戶,是廣東省農科院的不懈追求。這個被大家稱為“良種場”的白雲基地,憑借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優勢和高水平、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優勢與省內外多家單位、農企共建農業產業項目,推動廣東農業不斷向高質高效及安全綠色生產方式邁進。近年來,廣東省農科院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服務方麵呈現“量”“質”齊升的局麵,“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推廣設施農業,開拓農業現代化新格局
廣東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廣東人均耕地麵積不足0.4畝,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農業現代化亟需找到突破口。
“設施農業不一定需要占用耕地,在非耕地同樣可以發展設施農業,不僅如此,設施農業受氣候、環境、天氣的影響相對較小。”羅國慶指出,廣東發展設施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而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在2013年就開始在該領域摸索發力。
都市觀光型番茄樹
走進白雲基地的農作物展示生態溫室,高達兩米的番茄樹頗為壯觀,撥開樹根處的泡沫板,能聽見潺潺的流水聲。這類具有觀賞價值的番茄,每株每批可結上千顆果實,果實單果重平均在100克左右。事實上,僅圍繞這種番茄就能探尋到不少奧秘:泡沫板覆蓋的並不是泥土,而是栽培基質,閉合循環係統中輸送的是專用的營養液,為番茄提供充足的養分;在物聯網調控下,溫室內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順應蔬菜的生長習性作出精確改變,營造最佳生長環境。在白雲基地,番薯樹、辣椒樹、南瓜也是以這種無土栽培方式種植。
“不同於傳統土地栽培管理方式,設施農業從根源上切斷了土傳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徹底解決了輪作障礙問題。”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設施農業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史亮亮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
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不僅追求技術層麵的創新升級,更注重成果推廣落地。據了解,在幫助貧困村發展扶貧產業方麵,設施農業發揮了很大作用。
2018年4月,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在對口幫扶的五華縣華陽鎮華新村引進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的設施農業技術,圍繞浮板水培技術建設了一處占地約3畝的設施大棚,種植6個優質櫻桃番茄品種。設施無土櫻桃番茄種植大棚示範展示了規模化、產業化無土栽培生產模式,已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亮點。
梅州市梅江區農技推廣人員能力建設培訓班學員在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英德基地參觀交流
此外,作為設施農業新形態之一,陽台農業受到了各大城市居民的歡迎。在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大棚裏,一片特製的海棉內含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圓錐孔育苗室,放入葉菜、西紅柿等蔬菜種子,不消三個月,就能長成組合版的“微景菜籃子”。利用陽台立體空間,通過營養液水培或基質栽培,在美化家居環境的同時,還能為家庭提供新鮮的蔬菜。
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正在研發陽台農業新技術。“大規模推廣陽台農業,讓人們轉變觀念,對農業不再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印象。”羅國慶說,陽台農業不僅能改善環境、陶冶情操,還能實現“食物裏程”的最小化,使陽台農業成為人們精神和物質享受的一個新載體,也是現代農業在新常態下的一個新經濟增長點。
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設施農業研究項目的優勢逐漸顯現。羅國慶欣喜地說:“設施農業的前景不斷被看好,它讓人們認識到,蔬菜品種的優質、高產不僅體現在品種特性上,優化創新栽培管理方式,也是突出品種特質的另一條捷徑。”
目前,廣東省農科院正在籌建設施農業研究所,由此對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新型農業主體,服務於其中的設施農業項目,助推廣東現代化農業發展。
創新農業科技培訓,打造服務三農“練兵場”
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農業科技培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白雲基地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以及國家和省市的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正在打造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振興教育培訓平台,以高效實用的農技培訓服務於“三農”工作,開展鄉村人才振興方麵的有益探索和積極嚐試。
浮板毛管水培櫻桃番茄
近年來,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承擔了農業創新創業技術培訓工作,開設各類培訓課程,精心為“三農”工作一線的企業和各級管理部門服務,同時作為大、中專院校學生以及中小學生開展農業科普教育實踐的基地。
農技培訓課程專門為創新創業人才、農業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骨幹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設計,依托廣東省農科院15個專業研究機構的成果、技術和人才優勢,通過廣東省農科院與各地市共建的10個分院預先了解學員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授課。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副研究員熊燕介紹,“大約一個星期舉辦一至兩期培訓,每場100人左右,常規內容包括廣東省農科院主要農業科技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展示與介紹,設施農業新技術培訓等,而各地市專門定製的創新創業培訓則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和生產需要不定期舉辦,由相關專家為每個培訓班講授特定的專業技術課程。”
2017年9月舉辦的“2017年惠州市農業創業青年業務知識提高培訓班”中,來自23家農業企業的30多位技術管理骨幹通過聽取專家授課,到各研究所與專家團隊結對,參觀考察廣東省農科院成果展覽廳、白雲試驗基地,全麵了解廣東省農科院的科研、人才、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強了與廣東省農科院果樹、茶葉、畜牧、農產品加工及農產品安全檢測等多個研究領域的技術合作,為促進惠州市農業科技發展和進步作出了貢獻。
羅國慶告訴記者,通過實地參觀種質資源圃、成果孵化企業、智能溫室無土栽培設施等示範展示項目,參加培訓的學員對廣東省農科院的農業科技成果有了更全麵的了解。培訓平台幫助來自基層農村、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農企的從業者們和省級農科專家實現精準對接,係統學習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成果技術,提升農業創新創業技能,為各地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一個高水平高起點的“練兵場”。
隨著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培訓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白雲基地吸引了眾多省內外同行前來參觀交流,接待了眾多來自荷蘭、南非、密克羅尼西亞、瓦努阿圖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節和交流學習的專家學者。
白雲基地作為省內農業科普活動的重要陣地,每年舉辦都市農業科普大講堂等“四進”活動20多場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的大學生更是這裏的“常客”。僅2017年到白雲基地內科普參觀、考察、體驗人數共19562人次,科普活動直接受益人數達到36558人次。
今後,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將繼續與廣東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合作,依托全院的科技資源,共同開展農業創新創業培訓,從培訓條件建設、專業師資力量和實訓基地拓展等多方麵入手,提升科技培訓質量和水平,為鄉村人才振興做更多更有效的工作。
落地科研成果、推廣設施農業、加強農業創新創業培訓……羅國慶表示,在助推鄉村振興、服務全省農業的路上,如何繼續提升白雲基地作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大展台的研發、示範和展示水平,廣東省農科院示範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將深懷一顆服務“三農”的初心,紮實工作,砥礪前行,努力為廣東農業科技創新和鄉村振興作出新貢獻。
策劃:陳永 何秀古 胡念飛 鍾小雄
統籌:喻淑琴 段冬洋 鄒文平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魏伯航 喻淑琴 實習記者 鄭玉婷 郭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