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農財寶典】他對中國飯碗貢獻巨大——“半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丨矮化育種60年

時間:2019-06-21 09:23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這是簡單的一生。50多年,20000多個日夜,他隻專注於水稻育種一件事。

這是不平凡的一生。他開創水稻矮化育種,培育了大批高產水稻新品種,為解決溫飽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1959年到1999年的40年間,他主持培育的大麵積推廣的品種就有60多個,累計種植麵積達115億畝以上,為社會增產2100億公斤。

“半矮稈水稻之父”“世界上最有經驗的育種家”……這些美譽,足以證明他的地位和貢獻。

簡單和不平凡,巨大貢獻和尋常樸素,強烈的反差,卻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種家黃耀祥身上融合得十分自然。他為中國水稻事業燃盡生命,在中國水稻發展史上刻下了新高 度。

在家人眼中,他是把全部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水稻育種的“工作狂”;在同行眼中,他是注重實踐、嚴謹認真、敏銳執著、富有思想的科學家;在後輩眼中,他是對工作要求高標準的引路人;在農民朋友眼中,他是一位樸素而又親切慈祥的“祥叔”。

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兼程,任憑歲月雕琢,黃耀祥赤誠的育種初心卻依然閃亮。他孜孜不倦追尋育種夢想的精神,猶如燈塔,照亮了一代代育種人前行的道路。

圖片說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種家黃耀祥

“以農立國,振興中華”

育種夢落地生根發芽

人生有很多選擇。選擇自己最熱愛的事業,並創造價值,這一生將值得被銘記。


“說實在的,半個世紀以來,我是在和水稻種子打交道的過程中渡過的,除了種子還是種子,至今滿腦袋裝的都是種子。”從黃耀祥一份院士自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管窺到他對水稻事業的熾熱之情。

這是一位純粹的、有情懷的水稻育種家。心有大我,致誠育種,這份情懷,從哪裏來?

走上水稻育種之路,和黃耀祥的兒時經曆息息相關。

廣東開平百合鎮金龍村第十一巷,20多棟老磚房連成片。時間在這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走進一間老屋,樓頂已經坍塌,隻剩下幾麵牆,牆壁上長滿了青苔,老屋後麵是一棟三層樓的碉樓,已被蔥鬱的爬山虎占領了。這是黃耀祥出生的地方。老屋在5月的大雨中愈發深沉,滴滴雨聲帶我們回到了100多年前。

1914年8月17日,黃耀祥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父親漂泊海外,在加拿大以照相謀生,每隔幾年才回家一次。黃耀祥兄妹五人在母親的拉扯下長大成人。“豐年喝粥湯,歉年餓斷腸”成為他兒時的記憶,艱辛的生活,讓黃耀祥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從父親那裏了解到華僑在海外謀生艱難的情況,黃耀祥立誌“讀書救國”。1935年,他考上了中山大學物理係。

“1935年是決定我一生奮鬥方向的關鍵一年。”黃耀祥在自述中寫到。因目睹家鄉貧困落後,農民終年辛勤不得溫飽,黃耀祥不禁內心發問:“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不興,何來中華民族的振興?

“以農立國,振興中華”,這八個字深深地埋在了黃耀祥的心底。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入學半年後,毅然從物理係轉入農學院,學習農藝專業,主攻作物遺傳育種學。

一顆育種夢的種子,就此落實生根。隻待時機成熟,破土發芽,茁壯成長。

幸運的是,黃耀祥師從“中國稻作學之父”丁穎。1936年,丁穎將華南品種“早銀占”與印度野生稻雜交,從雜交稻後代中選出每穗幾百粒以至千多粒的係統,俗稱“千粒穗”。一個穗子帶有一千多粒稻種,震驚了當時的稻作學界。

“丁穎老師培育的千粒穗讓我對農業科學產生了更大的興趣,進而把樸素情感化為堅強的事業心,立誌以丁穎導師為榜樣,投身水稻育種事業。”黃耀祥在為實現水稻育種夢準備著。

從事水稻育種事業,黃耀祥卻幾經波折。

1939年,黃耀祥從中山大學畢業後,經丁穎導師推薦,分配到雲南省第一農事試驗場工作。1940年2月,他被調回廣東省稻作改進所,先後任技士、技正,一直工作了6年。1946年5月,因不滿權勢之爭,他辭去工作,改行邊教書糊口,邊自修英語,計劃出國深造。

黃耀祥再次經曆了人生重要轉折點。1949年10月,在廣州解放的第二天,黃耀祥主動要求回到農業科研戰線,來到廣東省農業試驗場工作。

從此,黃耀祥的水稻育種事業拉開了序幕,十餘年前的種子終於迎來了發芽之機。


水稻矮化科學育種第一人

廣州市天河區翰景街8號,一棟兩層的樓房坐落在一片高樓林立的鬧市中,在二樓的外牆壁上,掛著寫有“望稻樓”三個綠色繁體字的牌匾。這三個字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圖片說明

這塊牌匾是1988年春掛上去的。30年前,黃耀祥站在這棟樓上,可以360度欣賞在田間生長的水稻,“望稻樓”由此而來。

望稻樓所在地曾是廣東省農業試驗場。在這裏,黃耀祥度過了他人生中重要的階段,水稻矮化育種的奇跡在這裏發生。

圖片說明

早期工作照片,前為黃耀祥。

圖片說明

田間察看秧苗

圖片說明

早期工作照

初到育種崗位,黃耀祥就有了一些成果。短短四年時間,他帶領育種小組選育了“江南1224”“廣場13號”

1953年,“廣場13號”在參加高產栽培試驗,因顆大粒重,被人稱讚“好禾”。然而,一場台風卻讓田間的“好禾”全倒了。黃耀祥原本那份欣喜瞬間被台風刮跑了。

“多好的禾呀,全倒了,能不能搞出不怕台風的種子呢?”站在田間,聽完老農的一番話,黃耀祥便下定決心,培育出莖稈粗硬的“大個子”品種。隨後幾年培育了“廣場36號”,然而,即使莖稈再粗,水稻在台風肆虐下依然不堪一擊。

此路不通!麵對抗倒伏這個難題,在田間徘徊的黃耀祥陷入深深地思考,俗話說樹大招風,稈越高受到的風力越大,“大個子”不行,“矮個子”呢?尋找矮節密、根群發達的矮稻作親本,培育出矮稈稻新品種的想法形成了

正是他這一番思考,水稻育種史上迎來一次重大突破。

確定了育種方向,擼起袖子加油幹!

黃耀祥帶著團隊從廣東數千個品種中尋找矮稻,還寫信向外省尋求品種。功夫不負有心人,廣西百色寄來了“矮仔粘”,這是20世紀60—80年代矮化育種最重要的矮源。

圖片說明

矮仔粘和廣場13

圖片說明

從1955年起,黃耀祥利用“矮仔占4號”,與生產上推廣的高稈品種“廣場13”雜交與係選,1959年,他終於培育出第一個經人工雜交育成的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廣場矮”的育成,使水稻單產每畝由250公斤提高到400—450公斤,實現了水稻生產第一次質的飛躍。

“上世紀60—70年代,由矮化育種帶來的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稱為第一次綠色革命。事實上,真正的矮化育種始於必威betways 水稻育種家黃耀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說,“‘廣場矮’培育成功,比國際上曾經轟動一時的、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1966年育成的、被稱為‘奇跡稻’的‘IR8號’還早了7年。如果說矮化育種是引發綠色革命的主要因素的話,那麼黃耀祥院士功不可沒。”

前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熊振民在《我國超高產品種選育的理論與實踐》一文中指出:“矮稈品種的育成並在生產上推廣應用,中國比其他產稻國家領先了十年。矮化育種是中國水稻育種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在國際水稻研究上也是劃時代的成就。”

黃耀祥是中國矮稈水稻育種的先驅,‘水稻矮化育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通過人工雜交培育出半矮稈高產水稻品種並大規模推廣應用的人,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雜交水稻的研究與成功應用,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

國際水稻研究所稱他為“半矮稈水稻之父”,國際水稻研究所育種係主任庫希博士讚譽他是“世界上最有經驗的育種家”,這對黃耀祥來說,名副其實。

水稻史的驕傲

育種事業結碩果

興國為懷,兩論引路,構想實踐,不斷創新”,這是黃耀祥回憶這一生走過的道路,給自己總結的座右銘。他深信實踐出真知,也一直在解決各種矛盾中不斷突破,獲得新進展、新發現。

圖片說明

黃耀祥寫給自己的座右銘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正是在16字座右銘地激勵下,黃耀祥在尋求水稻育種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碩果累累。

開創矮化育種後,黃耀祥又研究提出生態育種理論科學體係,以“株型育種”為核心,沿著“矮化”“叢生”“早生快長”“穗大粒多”“光合勢強”等目標,逐步把矮化育種推向前進。

圖片說明

上世紀60年代,黃耀祥開創高光效株型與高產效功能相結合的“叢化育種工程”,於1976年和1979年分別育成了叢生快長良種“桂朝”“雙桂”。


80年代,開創實施“半矮稈‘早長’超高產育種工程”,培育了“特青2號”勝優1號勝優2號特大穗型、超高產品種。


90年代,開展“半矮稈‘早長根深’超高產、特優質育種工程”,育成“七秀占”“望稻1號”“奇妙香”“勝泰1號”等品種。

一組數據足以說明黃耀祥水稻育種的貢獻。

從1959年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第一個半矮稈品種“廣場矮”,到1999年的40年間,黃耀祥院士帶領團隊主持培育了大麵積推廣的品種就有60多個,累計種植麵積達115億畝以上,為社會增產2100億公斤,增值2100億元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矮稈品種年種植麵積高達1.5億畝,其中“廣陸矮4號”為矮稈品種之冠,“桂朝2號”最高畝產達1045.4公斤,是全國第一個畝產超噸糧的水稻品種,創全國水稻單產最高紀錄。

矮化育種60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累計推廣矮稈秈稻良種175億畝以上,在高稈品種基礎上增產稻穀累計高達17500億公斤以上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1996年黃耀祥觀察國際水稻所超級稻

黃耀祥是中國超級稻育種研究計劃的發起人之一,促成我國1996年正式啟動“中國超級稻選育及其栽培體係研究”重大研究項目,拉開了倍受國內外關注的中國超級稻研究的帷幕。他育成的“勝泰1號”2005年被農業部遴選為我國首批超級稻示範品種之一。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仔細觀察稻穗

在育種方法上,黃耀祥創造了加快了育種進程的“組群篩選法”,提高了育種成效。

他的育種成果已成長為一株枝繁葉茂的榕樹。許多育成知名度較高的雜交稻組合都是由他育成的矮稈品種“廣場矮”“珍珠矮”以及它們的衍生品係(含二九矮)等參加組配而成的。

他的心很大,想用自己的力量,解決老百姓吃飯的問題;他的心又很小,小到裝不下自己和家人。他扛起了這份責任,最終,成為水稻史上的驕傲

執著追求

為水稻事業奉獻50多年

必威betways 裏,一棟房子掩蓋在幾棵大樹下,這裏是黃耀祥的家。在一樓有一間20多平米的房間,他命名為“論稻居”,這裏是他工作的地方。

圖片說明

論稻居,這裏是黃耀祥工作的地方。

走進房間,一排書櫃擺滿了水稻育種相關書籍和材料,泛黃的書籍講述著育種的故事。《中國導種資源目錄》《水稻生態育種》《雜交水稻育種》……這裏保存了大量黃耀祥的手稿和論文資料,還有一些種子包裝,上麵標明了品種名。好學的黃耀祥自學日語,其中還有不少日語書籍。

奇跡屬於執著者,成功屬於頑強者。黃耀祥是一位執著的頑強者。正是因為他的執著追求,才圓了他的水稻育種夢。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忠於水稻事業

從1949年開始,他懷著滿腔熱血,把全部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水稻育種事業,在必威betways 從事育種工作,而這一幹就是50多年。直到2004年,在病逝的前幾天,躺在病床上的他還仍不忘自己的育種事業,還惦記著地裏生長的水稻。他燃燒自己50多年的人生,為水稻事業綻放光芒。

我從事水稻育種,當我把它和祖國與人民的命運聯係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會感到一股無窮無盡的力量。不論麵臨什麼困難,我想到的仍然是我的育種事業,我真正做到‘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麵對困難,他從未想過放棄。在黃耀祥身上,每一份堅持,都是成功的累積。

在黃耀祥二兒子黃拱文的記憶中,父親對育種事業十分熱愛,不管條件多艱苦他也一直堅持。

他回憶,60年代,父親育種工作受到影響,家裏成為育種陣地,“父親在家裏買了很多大花瓶,我從郊區幫忙拿了很多泥巴,放在花盆裏,父親就在家裏培育水稻,水稻快成熟的時候,我們就買了很多的鐵絲網,架起了網室,防止鳥兒吃稻種。”

父親工作的認真勁給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親是一個很專心做事的人,我同學到我家裏來玩,他們都說我父親坐在那裏工作,不管怎麼吵怎麼鬧,父親一點都不受影響。”黃拱文說。

大兒子黃冉兌對父親的回憶,是背著書包和父親一起行走在田間,看一片片水稻。在黃冉兌的記憶中,父親隻有大年初一和過生日那天才會抽出兩個小時陪家人,其他的時間,他都給了水稻育種,“正是因為父親的堅持,他才取得了水稻育種的巨大成就。”

下田是水稻育種人的日常生活,而這一習慣,黃耀祥一直在堅持。翻看黃耀祥的照片,最多的是他在田間察看水稻的場景。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圖片說明

80多歲了,依然去田間。

一把雨傘,一根拐杖,一個放大鏡,這是黃耀祥老年下地時必備三件套。一頂帽子,一幅眼鏡,一身樸素的中山裝,這是黃耀祥的裝扮。1973年,陳順佳到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工作時成為黃耀祥的得力助手。陳順佳回憶,在十多年共事時間裏,60多歲的黃耀祥總是喜歡下地看看。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林青山在黃耀祥身邊工作多年,“黃院士80多歲,田間路不好走,在大家的攙扶下,或者讓人背,也要到田裏去看品種。”

圖片說明

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給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江奕君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寫學習報告或者論文,他要求我們寫兩行字空一行,黃院士要仔細閱讀並修改。”1998年1月,江君到華中農業大學參加國家農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建設研討會後,撰寫的報告上還保留著黃耀祥的修改痕跡。

黃耀祥也有親切慈祥的一麵,偶爾也會來點幽默,很多人叫他“祥叔”。

“黃老是很慈祥的,我在30多歲的時候和他相識,他叫我小陳,我從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啟迪,這對我育種事業幫助很大。”陳溫福說。

注重實踐、嚴謹認真、敏銳執著、富有思想,這就是水稻育種家黃耀祥。在黃耀祥執著追求育種夢精神地影響下,水稻育種人拿起了接力棒,正在創造新的成績。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