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廣東舉行水稻矮化育種60周年紀念暨水稻產業科技大會
“長期困擾我國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水稻矮化育種功不可沒。”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29日說。29日,廣東舉行水稻矮化育種60周年紀念暨廣東水稻產業科技大會,聚焦矮化育種貢獻及國內外水稻產業前沿科技。
黃耀祥是我國水稻矮化育種的主要創始人,在國際學術界被尊稱為“半矮稈水稻之父”。上世紀50-60年代,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耀祥為首的研究團隊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第一個半矮稈水稻良種“廣場矮”,隨之又育成了珍珠矮、廣陸矮4號、廣解9號、窄葉青8號、雙桂1號、桂朝2號和特青2號等一大批早、中、遲熟配套齊全的矮稈新品種。
水稻矮化育種成功,使水稻的耐肥抗倒性大為加強,水稻產量由上世紀50年代的150-250公斤/畝迅速提高到350-450公斤/畝,大批矮稈良種在生產上廣泛推廣應用為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發揮了重大作用。水稻矮化育種是水稻育種史上的重大突破,這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被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
中共必威betways 黨委書記廖森泰研究員說,水稻是世界上和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它養活著世界上半數以上的人口。水稻更是廣東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播種麵積占糧食總播種麵積的80%左右。提高水稻產量,對於廣東糧食安全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謝華安表示,在過去半個世紀裏,中國的水稻育種實現了兩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矮化育種的成功,使水稻產量提高了50%以上;第二次是上世紀 70 年代的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使水稻產量在矮稈良種的基礎上又增長了20%左右。
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表示,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紀念農科先賢的實際行動,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甘於吃苦、為國為民的精神,多接地氣、多沾泥土,把實驗室搬到農業生產一線去,把成果體現在農產品增產增收中,在廣袤田野上創造一流成果、書寫精彩人生,努力用農業科技托舉起農民增收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