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⑪|“蟲蟲危機”來襲!廣東省科技廳緊急組織農村科技特派員分赴一線,指導抗災救災
在廣袤的南粵大地,一批又一批各行各業敢擔當、敢作為的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紮根基層,以服務“三農”為己任,踏遍青山綠水,行走在田間地頭,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幫助農民造血扶智、脫貧致富,用汗水和智慧書寫科技興農富民的炫彩篇章。
新時代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如何發力,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農村科技特派員製度自1999年推行以來,廣東省積極響應,深入開展。多年來,省科技廳將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建設了農村科技特派員庫、科技支撐成果庫和貧困村科技需求庫,安排農村科技特派員進行“點菜下單式”精準對接。2018年,全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入庫總數達1.4萬餘名,彙編實用科技成果1000餘條,打造新時代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廣東模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農村科技特派員有力激發了農村創新創業活力,為鄉村振興點燃人才引擎。南方農村報在南方+鄉村振興頻道特別推出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係列專題報道,展現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群體在服務三農方麵作出的重要貢獻、豐碩的人生收獲和閃亮的創新精神。
第十一期為大家介紹在當前草地貪夜蛾防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廣東省科技廳緊急組織廣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等科研院所的農村科技特派員,迅速開展草地貪夜蛾監控和防治工作,堅決打贏這一場艱巨的“蟲口奪糧”之戰。
玻璃容器裏蠕動的幼蟲、試驗箱裏肉眼可見的蟲卵、亂飛亂撞的成蟲……走進廣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實驗室,可以看到各個生長時期各種形態的草地貪夜蛾。就是這些“妖蛾子”,成為全球預警的重大蟲害,目前正瘋狂肆虐全省各地農戶們的糧食。
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重、防治難度大是草地貪夜蛾的四大特點。今年1月,草地貪夜蛾從東南亞首次遷飛入侵我國雲南,廣東於4 月 23 日最早確認在廣州市增城區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玉米。
日前,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省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指導專家組等部門、機構和組織正積極開展全省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基礎與關鍵技術科技攻關規劃的推動落地工作,為高效防控實踐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撐,為下一步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的聯防聯控打下堅實基礎。
現狀:打不死的“妖蛾子” 農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記者來到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象湖村調查時發現,農戶為打藥而打藥的現象仍普遍。“7-8天就打一次,一直用這種藥沒換過。”麵對記者的詢問,打藥農戶給出了這樣的回答。當下正值下午2時許,玉米田塊中溫度高,太陽光猛烈,並非打藥的最佳時間。據悉,施藥防治草地貪夜蛾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
農民之所以找不到正確的藥劑與施用方法,是因為他們對草地貪夜蛾的認識尚不充分。從4月底到5月初,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肖漢祥先後在從化、湛江、茂名的一些玉米地裏發現草地貪夜蛾,但是詢問負責人或技術人員,都表示不認識這種蟲子,以為是玉米螟。“當時我們去查看時,發現對於剛出現兩個多月的新物種,農民缺乏基本辨別能力,後續防控工作急需專業指導。”
“藥劑的選擇、施藥的方式、藥液的用量和打藥的時間不恰當,都會影響打藥效果。”肖漢祥表示,農民最關切的問題是怎麼樣才能防得好控得住,最大限度減少草地貪夜蛾造成的損失。研究、探討出一套草地貪夜蛾綠色高效防控技術、精準施用器械及配套用藥技術等已是當務之急。
舉措:“蟲口奪食”刻不容緩 農村科技特派員在行動
麵對來勢洶洶的草地貪夜蛾,廣東省科技廳緊急部署,號召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科研院所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奔赴一線,指導抗災救災。“草地貪夜蛾的入侵,關係到億萬老百姓的糧食問題。我們的專家緊急響應號召,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調研受災情況,研究討論應對措施。”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張振飛表示,繼4月23日廣東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團隊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派出專家於4月29號、30號分別前往最早報災的增城區和從化區展開調查。
“專家們已經把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農業生物安全研究室呂利華研究員表示,在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過程中,團隊成員在做好專業知識儲備的基礎上,一定要到地裏跟農民交流,宣傳相關危害和應急防控措施,同時總結經驗,做好接下來的持續防控工作。
蟲災入侵雲南時,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農業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齊國君曾協助完成過一次區域分析,當時預測草地貪夜蛾能一直遷飛到東北地區。齊國君表示,因為該昆蟲有遷飛性,並且隨風遷飛,如果降落後有合適的食料和氣象源便會大量繁殖。“我們對增城的蟲源分析發現,因為廣東是4月23日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以高齡幼蟲為主,所以往前推15天,大概4月上旬。”通過對高空的風向、溫度、氣象源的模擬,齊國君團隊推測4月8日至13日可能是首批草地貪夜蛾遷入廣東的時間。
“那天夜裏,我剛好在試驗田裏收集昆蟲樣本,發現一隻疑似草地貪夜蛾成蟲,和中國農技推廣中心發布圖片中的雄蟲特征基本一致,於是馬上向所裏彙報。”5月23號,恰好是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一個月後,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生物入侵研究室石慶型博士在佛山分院的一塊試驗田裏發現草地貪夜蛾成蟲,成為省內最早在田間發現成蟲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成蟲的發現,預示著遷入蟲源的下一代開始陸續長成成蟲,是草地貪夜蛾蟲量將迅速增加的預兆。為了及時讓農民了解相關情況,石慶型馬上打印了200本宣傳冊,下鄉向農民介紹和宣傳。“草地貪夜蛾雖生命力極其頑強,但並非不能防控,在三齡之前用甲維鹽、茚蟲威或者其他混合藥劑一起防控,效果還不錯。一旦過了四齡,它的抗藥性就會迅速加強。”石慶型表示,一定要提醒農民早防控,草地貪夜蛾幼蟲吃玉米葉會吃掉葉肉部分,留下一層薄薄的膜,也就是常說的“天窗”,一旦發現就要馬上防控。
“草地貪夜蛾真是猛,細蟲大腦殼,大蟲頭有八萬,尾有四筒。吃起玉米來,輕時開窗,重時缺苗斷壟。發現零星為害時即用藥,小蟲用藥,大蟲手抓,遇到卵塊直接捏死。”為幫助農民更好辨認草地貪夜蛾,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副研究員黃素青根據其特征編了白話歌謠,幫助很多農民初步認識了這個“小幺蛾”,為防控蟲災奠定了初步基礎。
從5月初開始,黃素青就帶領團隊投入全部力量,走訪周邊農村,調查了珠三角、粵西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情況。黃素青回憶,有一戶農民種了十幾畝甜玉米,短短幾天內葉片就被草地貪夜蛾啃得破破爛爛。“這是他們家上半年的主要收成,再不防控就要欠收了。”得知情況後,黃素青團隊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推薦藥劑名單,給受災農民推薦了相關藥劑。“後來農民告訴我們,蟲害已經控製住,雖然對收成有影響,但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後續:同步研究持續防控方案 亟待展開立項研究
“我們根據防控夜蛾的經驗,在實驗室配了一些複配試劑指導農民用藥,實踐證明這種二元複配藥效果是很好的,噴藥得當的話基本上能控製在低預計值以內。”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章玉蘋在研製防治農藥方麵做了大量工作。
雖然農藥配置的工作進展得還算順利,但章玉蘋也有自己的擔心:“現在大家都在使用大量藥劑應急撲滅,但估計草地貪夜蛾的抗藥性很快就會增強。”為此,章玉蘋的實驗室裏養殖了數千頭草地貪夜蛾,涵蓋從卵、幼蟲到蛹、成蟲各個階段的樣本,她正在為培育草地貪夜蛾的敏感品性做實驗。“農業農村部推薦了一個病毒產品叫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後續我們會做藥效對比研究,在持續防控中應用生物防治手段。”
“目前通過媒體宣傳、相關農業部門普及教育,在田間準確識別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對於這種遷飛傳播速度極快的入侵害蟲,在當下應急防控階段,還需要借助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更精準的識別,並建立預警數據庫,為打‘持久戰’做好準備。”廣東省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指導專家組副組長、華南農業大學陸永躍教授提到,想要達到精準識別,建立實時網絡監測體係,並與其他遷飛性害蟲監測相結合,一起建立智能化遠程識別服務平台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考慮到入侵生物定殖後,天敵將對草地貪夜蛾種群的後續控製起到關鍵作用,華南農業大學害蟲防治專家陳科偉將工作重心放在本地天敵資源的收集與評價工作。目前,他已發現多種捕食性與寄生性天敵和病原微生物。陳科偉表示:“捕食性天敵叉角厲蝽與卵期寄生性天敵夜蛾黑卵蜂均為本地優勢天敵,在室內易於大規模繁育,有望在草地貪夜蛾的可持續控製中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目前專家們在草地貪夜蛾防控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實並沒有相關經費支撐,他們之所以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一是出於科研服務國家的初心與使命,二是身為科研人員,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群眾較少損失。”張振飛的一席話道出了農村科技特派員的使命與擔當。他認為,草地貪夜蛾防控形勢嚴峻,亟需政府和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立項研究,拿出行之有效的成果,幫助農戶減災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