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看“80後”農村科技特派員是如何煉成的?
先看一組數據:覆蓋廣東1300多個鄉村產業,推廣農業科技成果、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2190個,推廣先進農業和農村適用技術4615項;培訓農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約63萬人次,安置勞動力就業19.3萬人,帶動9.4萬戶農戶增收,輻射帶動824萬人受益……
數據背後是全省農村科技特派員有效促進了當地農民科技素質的提升,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真實寫照。
餘元善就是其中一位農村科技特派員,他是廣東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創新團隊的研究員,作為一名留學歸國博士,一直從事果蔬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他認為基層是年輕人可以施展自身才華的地方,也是可以實現自己理想的沃土,高學曆人才去了,要結合自身專業知識,更多地為基層做出貢獻。
而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能夠服務農村、服務企業,給餘元善提供了深入基層“接地氣”的機會,他經常深入從化、河源、茂名、潮州、湛江、韶關等地市、鄉鎮和農村,進企業進車間,對荔枝、桑椹、藍莓等果蔬加工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谘詢,為企業遇到的疑難問題“把脈問診”,大力宣傳最新“三農”政策、推廣嶺南特色水果加工新技術、新裝備,同時,還熱情的與企業、合作社互加微信,以方便及時解答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農業基層服務,助推果蔬加工科技創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一名留學回國博士,雖然有紮實的理論功底,但他深知書本與實際有巨大的差距,深入基層的目的在於應用,將理論知識充分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科研成果價值的最大化。
餘元善在企業中試加工實驗中發現以桑椹和藍莓為原料加工的果酒、果粉等產品色澤不穩定,加工和貯藏過程中容易變色。針對這些問題,餘元善的團隊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發明了低氧破碎打漿機,減少了桑椹和藍莓榨汁中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氧化損失;研創了發酵中花色苷穩態化技術,花色苷損失減少57%;創新了固態食品中花色苷的增穩技術,花色苷穩定性提升2倍。“原先一些產值低的加工企業,應用了這些技術和設備後產值迅速提升。”餘元善說。
多年鑽研,收獲多方麵嘉獎和肯定
在餘元善看來,科研人員要善於從實際生產中尋找科學和技術問題,反過來指導科研,最終將科研成果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多年的企業中試和反複鑽研,餘元善團隊發明了基於DMDC(二甲基二碳酸鹽)的果汁聯合非熱殺菌新技術,明確了DMDC和Nisin對果汁中的DMDC耐受菌的協同殺菌作用,從細胞和蛋白水平揭示了DMDC和Nisin的協同殺菌機製,創建了適合特色漿果汁的超高壓均質結合二甲基二碳酸鹽(DMDC)非熱殺菌技術(4-25℃),感觀風味顯著改善,總酚保留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製率均提高13%以上;集成創新了桑椹和藍莓果醬餡料加工新工藝及其配套裝備,解決了熱加工中局部溫度過高或粘稠餡料粘底焦糊問題,花色苷含量提高30%。
付出終有收獲。2020年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珠島賓館召開,大會表彰了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員和單位。其中果蔬加工創新團隊成員餘元善和徐玉娟等科研人員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特色漿果的營養健康效應及其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斬獲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外,餘元善先後入選農業農村部傑出青年農業科學家(2017年)、“廣東特支計劃”科技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十佳傑出青年科技人才(2017年)、廣東省“揚帆計劃”第五批引進創新創業團隊帶頭人(2018年)、廣東省百名博士博士後創新人物(2019年)等人才計劃。
快速融入團隊,支撐產業發展
餘元善作為一名80後的科研人員,能夠取得省級科技大獎及多項人才榮譽,自然離不開團隊和學科帶頭人對他的培養與支持,他所在果蔬加工創新團隊成立於1997年,主要從事熱帶亞熱帶果蔬加工科技創新與技術應用。
該團隊一直重視年輕人培養,形成了良好的老-中-青梯隊,現有科技人員共18人,其中研究員5人、副研究員5人,博士8人,有留學經曆的4人,於2015年入選國家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共獲得各級科技獎勵20項,其中省部級科技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廣東省優秀專利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4項。
在他們看來,技術源於實際生產,也應運用到生產中去,為企業和社會服務。因此,與企業對接成為果蔬加工團隊繁忙科研工作之餘的日常,他們堅持將科學研究融入到服務基層的工作中去,積極對接企業需求、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使基層服務成為了他們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品最好的“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