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走進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來一場科普與人才的新對話
“這次活動上見識到各種甘薯新品,對我們未來從業方向選擇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剛參觀完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正值大四、2017級華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廖同學對記者如是說。
9月20日,恰逢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之際,必威betways 作物研究所舉辦了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種質資源科普開放日活動,前來參觀的人員有華南農業大學相關專業的100多名學生、甘薯企業代表、廣州113中學陶育實驗學校學生以及部分陪同家長等。
據悉,國家種質廣州甘薯圃於1990年經農業農村部批準建成,依托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主要承擔國內外甘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鑒定、分發、利用等工作。目前,圃內已擁有甘薯種質資源2000餘份,是全國最重要的甘薯資源交流中心之一。
甘薯研究團隊的楊義伶博士現場為同學們介紹了廣東省農科院甘薯研究團隊的概況以及甘薯的品種、育種技術、用途、病蟲害研究等。同學們不僅在現場見到了紅黃紫白等不同顏色、不同用途的甘薯資源,而且對甘薯的經濟價值、莖尖脫毒種苗繁育技術和分子育種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隨後,楊義伶帶領學員實地參觀了甘薯溫室大棚和實驗室。楊義伶談到,每一盆都是一個品種,每一個品種都有自身特色。大多學員還是首次近距離接觸到這麼多不同品種、不同外形的盆栽甘薯。
走進甘薯品質和生理分析室後,講解員之一陳新亮還向同學們介紹了實驗室中的甘薯培育技術,同學們看著小瓶中培育的小苗,眼裏滿是好奇。
在參觀學習後,研究成員們還擺上了烤紅薯的機器,現場烤紅薯供大家品嚐。讓同學們不僅看到了甘薯的豐富多彩,也在味蕾的刺激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科普一直在做,將來也是重點”
為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繁榮發展,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國家製定實施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等方針政策。而隨著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提出,國家對科普方麵的工作更是引起極大的重視。
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近幾年在在科普方麵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微信公眾號、抖音以及開展的一些活動。如公眾號“六朵金花”、在南方+開設的賬號中發布科普文章、經常舉辦的麵向大眾的田間示範展示會等。同時,廣東省農科院也常與地方合作,讓專家走到基層去普及相關農業知識。
研究員李育軍表示,老百姓對於科學研究也具有知情權,有必要開放科研院所和一些高校,尤其是學生而言,他們作為國家的未來,更需要開放相關研究機構去學習。對此,他建議將科普與研學旅遊結合在一起並將其作為重點實施下去,通過在路上去擴展自己的科學知識麵。在新媒體方麵也拓展科普傳播渠道,或可邀請教授、研究院去學校給學生講專題課,要作為一個文明城市,隻有科普能力越高,大眾科學素質越高才行。
科普開放日不僅是學生學習了解甘薯種質資源的良好契機,還是廣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將辛苦研究出來的成果向外展示的平台。對於公眾而言,這對農業科學知識走向大眾化走向基層農戶也具有重要影響。
“通過這種科普活動日,打開了科研院所的窗口,讓他們看到了更加全麵的甘薯品種,是一個很好的將實驗室的東西展示給社會的平台,”黃立飛博士表示,在學生科普方麵,不僅要學生走到這裏來,也要研究者們走入到學校去做交流。如果條件成熟,希望也能夠將甘薯圃打造成一個科普基地,讓更多人了解甘薯。”
科普落腳點在人才
科普作為一種科學知識的傳播,不僅對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具有重要影響,對與國家科學人才培養也具有重要意義,而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方麵還存在與市場不對稱,供不應求的問題。尤其對於農業而言,留住人才特別是留住高水平人才是一個痛點。
“科普開放日等科普活動,能夠想進入社會職場的學生能夠直接下到田間地頭,看看真正的種植是什麼樣子的,而對於想做科研的學生而言,給予了他們與科學研究人員麵對麵交流對話的機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深耕科學研究,這也是一種重要鼓勵方式。” 李育軍告訴記者。
楊義伶針對此問題表示,高校不僅要培養從業人才,更有必要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讓學生擁有創業的成就感,增強農學對學生的吸引度,使他們感受到農產品如甘薯的經濟價值,這樣人才流失可能就不會那麼嚴重。
“科普開放日對學生來說提供了一個觀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知道,書本上學習的是一些基礎知識,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還需要付諸實踐,需要向現有專家學習,確定好自己的發展方向,走到產業發展一線去”。廣東省農科院副院長何秀古表示,要培養好人才,首先大學生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基本功,其次要確定好自己的發展方向,堅定不移走下去。
科普開放日隻是開始,科普之路會繼續走下去,農業人才培養也需要學校、科研院所齊心協力,攜手共創人才科技強國、農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