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財網】五“菜”繽紛!看這支團隊在華南賦能“菜籃子”
不久前,我們慶祝了我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豐收來之不易,我們慶祝通過自己的努力端牢了手中的飯碗,也提醒自己需要比以往更加關心糧食和蔬菜。
“你一頓是吃飯多,還是吃菜多?”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
在如今倡導合理搭配、健康飲食的氛圍下,蔬菜被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上。市場供應是充足的,蔬菜品質是更高的,這繁榮穩定的景象背後,離不開蔬菜產業鏈條各環節的運作與配合,尤其是離不開科技創新的賦能那一端——蔬菜育種與栽培科研隊伍。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農科院蔬菜所”)便是這樣的一支隊伍,躬耕創新試驗田,賦能華南“菜籃子”。
賦能產業園,振興蔬菜產業
“到了產業園,不分你是研究黃瓜的專家,你是研究節瓜的專家……種植戶隻認你是來自省農科院蔬菜所的專家,各種問題谘詢,那一瞬間感覺自己須是全能的。”省農科院蔬菜所研究員何曉明說。
田間地頭,專家是種植戶最好的“朋友”。
始於2018年的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是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省農科院蔬菜所按照省委省政府省農科院的要求,積極對接蔬菜相關的產業園,提供技術支撐服務。省農科院蔬菜所所長謝大森表示,“目前省裏有17個蔬菜產業園,其中,16個有我們參與;9個是我們牽頭對接。提質當地特色品種,示範新品種新技術,進行人才培訓,延伸並規劃產業鏈等,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全身心投入。”
省農科院蔬菜所的科研人員幾乎人人都是廣東省農技特派員;省裏蔬菜產業園幾乎園園都能看到蔬菜所的躬耕身影。“我們會調研各個產業園的技術需求和存在問題,並製定相關技術支撐服務方案。”省農科院蔬菜所研究員羅少波說,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梅州市樂得鮮(梅江)蔬菜產業園(以下簡稱“樂得鮮”)挖掘了當地土椒品種。
它在當地叫“平遠土椒”,特點是脆而不辣,椒味清香,但有個問題是種性退化、果形不一、產量不高。以前它是露地種植,供應在6月到9月,現在利用產業園設施開展冬季種植,春節前就能上市。同時針對品種退化的問題,省農科院蔬菜所與樂得鮮共建的蔬菜產業研究院,共同開展平遠土椒的提純複壯和新品種選育工作。
“除了提純複壯,我們還從中選出了兩個新品種,命名為客家土椒3號、4號,還申請了國家品種登記。”羅少波說,今年5月組織召開了客家土椒新品種專家現場鑒定暨設施種植觀摩會,在當地反響很大。新品種既保持了不辣清香的特點,其整齊度、坐果率、外觀都比原來的好。
在省農科院蔬菜所,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汕尾市陸豐市蘿卜產業園(以下簡稱“陸豐產業園”)專注於蘿卜全產業鏈建設,省農科院蔬菜所研究員陳俊秋便是這裏的專家服務團隊領隊。“陸豐的蘿卜到了生產季節很壯觀,海灘、沙地一大片一望無際。不過受栽培條件限製,這裏的田間管理還需要提升,我們加強了水肥一體化設施應用,並開展標準化栽培指導。”
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這是省農科院蔬菜所的強項,陳俊秋說,除此之外,專家團隊還推動產業鏈延伸,開展蘿卜深加工,並且加強後續服務。“我們的專家團隊在搭配上是因地製宜、相輔相成的。像陸豐產業園專做蘿卜,我們團隊會增加加工所的專家;而肇慶市懷集縣蔬菜產業園蔬菜種類很多,那團隊會增加植保、農經等方麵的專家。”
“提供全產業鏈服務,這是省現代產業園對我們提出的服務要求。”謝大森指出,蔬菜產業園建設,聚沙成塔,是推動廣東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也是省農科院蔬菜所踐行“提質節本增效”的天然試驗場。
緊跟產業需求,加快科技創新
“提質節本增效”,六字蘊含深刻內涵,謝大森如是解讀。
在他看來,蔬菜產品眾多,同質化嚴重,在產業經濟效益持續低迷之時,工作要圍繞這六字開展。提質,是品種提質,在種性上提高品種營養品質、風味品質;栽培提質,通過科學肥水 管理,在獲得高產的同時,產品品質也得到了提升;對地方品種進行提純複壯,挖掘其特有的風味物質和營養成分,提高地方品種品質。節本,是忌大肥大水,宜智能管控;盡可能使用機械化,降低勞動力投入;提高投入品的利用率,減少投入品開支。做到提質與節本,增效水到渠成。
當前,蔬菜產品出現季節性過剩,滯銷時有發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蔬菜產業轉型提供了新方向,“在這種大環境下,蔬菜所的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團隊布局也必須要做出相應調整。”謝大森說。
副研究員張白鴿所在的省農科院蔬菜所蔬菜栽培與智慧農業團隊,便是一支新型的團隊。團隊堅持“優質、綠色、輕簡、高效”的基本定位,密切結合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要求,重點開展蔬菜產量品質耦合提升的生理與生態原理、蔬菜集約化育苗關鍵技術、蔬菜測墒智能施肥灌溉技術、蔬菜園區種植規劃與景觀栽培等技術研究,以及蔬菜輕簡生產技術集成創新和示範推廣。
“現在種植基地,除了關心什麼好賣錢,更關心怎樣輕簡化栽培,因為人工太貴了。用哪些品種好,怎樣持續地收獲,怎樣投入搞設施,怎樣機械化操作,怎樣更方便,這些都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何曉明說,廣東是蔬菜大省,不管是栽培麵積還是產量,在全國都是靠前的,但是栽培水平不高。蔬菜產業如果不持續地投入,不長期地投入,那些負麵的東西還會卷土重來,比如病蟲害、供應不穩定等,這是一種平衡。
例如,以前廣東菜地枯萎病多,省農科院蔬菜所加大了抗枯萎病作物育種力度,種植戶使用了抗病品種,病害發生不起來,它就成為弱勢群體,逐漸消失。像疫病,這幾年水肥一體化等配套設施搞得好,使用潔淨水源,病情有所控製。不像十年前,大水漫灌,帶入病菌,作物成片成片的死。而這兩年,草地貪夜蛾來了以後,除了吃玉米,就是吃蔬菜,這是發生的新情況。“另外還有受幹旱、洪澇等極端天氣的影響,菜農種菜越來越不易。蔬菜賺錢並不見得,農民常說賺一年虧兩年,蔬菜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關注。”何曉明說。
躬耕菜地搞科研,又不脫離實際,深入產業有研究,省農科院蔬菜所憑借深厚的研發積澱與人才儲備,不斷攻克難題,攀登科技高峰,為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據了解,華南特色瓜類蔬菜這一領域,省農科院蔬菜所在種質資源收集鑒定保存利用,在瓜類蔬菜強雌性育種,在抗病抗逆優質新品種選育等方麵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特別是後兩者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項近20項。省農科院蔬菜所保存有5000多份華南特色瓜類的資源,在國內首屈一指;建有華南特色瓜類蔬菜農藝形狀基因數據庫,主持完成冬瓜、絲瓜全基因組測序,研製出華南特色瓜類枯萎病、疫病、霜黴病、白粉病等抗性鑒定技術體係等等,可謂碩果累累。近二十年來,省農科院蔬菜所育成的通過省審定的瓜類蔬菜新品種有50多個,在華南地區被大麵積推廣,大部分成為產區的主栽品種,同類品種市場占有率50%以上。
優勢學科精益求精,新的學科蒸蒸日上。
張白鴿所在的蔬菜栽培與智慧農業團隊僅有6人,卻已承擔各級科技項目2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30餘篇,獲得專利6項,製定地方、企業相關技術標準10多項。先後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廣東省農業推廣獎等科研推廣成果獎勵8項。
研究灣區“菜籃子”
賦能高質量發展
“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就要跳出灣區來看待這個概念。灣區‘菜籃子’的供應基地除了廣東,還來自全國其他省份,它們要以灣區標準來管理運作,灣區是最終的消費市場。如何通盤考慮全國800多家基地的生產安排,如何確保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的穩定供應,確保產品豐富、品質一流,這裏要研究的內容很多。2019年8月,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省農科院三方共建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研究院(以下簡稱“菜籃子”研究院),我們所是該研究院的建設主體單位,這是個年輕的平台,大有可為。”謝大森說。
廣東每年有接近2000萬畝的蔬菜播種麵積,有1億多人口的消費市場。負責“菜籃子”研究院工作的陳俊秋表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圈,菜籃子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以“一個標準供灣區”為首要原則,圍繞提高灣區蔬菜豐富度和質量安全度這兩個要點,“菜籃子”研究院正在開展生產體係建設、質量安全建設、監管體係建設等方麵的研究。
如何讓市民在賣菜時感到質優而不貴,讓基地生產效益有保障,這是否可以兩全其美?謝大森表示,針對菜籃子珠三角產區,“菜籃子”研究院正在研究確保城市用菜自給率的問題,特別像今年疫情暴發,這個問題凸顯,需要在珠三角產區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在適宜的地方適宜的季節種植適宜的蔬菜,確保本地市場的供應。
針對省外產區,對於供灣區生產基地,如果沒有統籌安排,依舊會出現滯銷等問題。消費需求是怎樣的,什麼時間上多少量,如何錯峰生產,全年一個周期怎樣高質量穩定供應。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可調控,可監測,集成一個灣區“菜籃子”大數據庫,為政府提供參考,那麼“兩全其美”問題的解決就能找到方向。
既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是一個統一的市場體係,它的標準至關重要。謝大森說,“菜名有幾百上千種,僅一種蔬菜就有多個名稱,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現象都很常見。灣區‘菜籃子’的菜有多少種,標準的學名、所在的產區、營養價值等很多信息,需要進行統計,做成一個圖鑒,要知道我國北方菜和南方菜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消費文化。”
迎難開新局,後浪推前浪
“我們共有9個專業研究室,主要研究對象除番茄、辣椒、豆角等外,還有菜心、冬瓜、節瓜、有棱絲瓜、苦瓜、南瓜、華南型黃瓜、芥藍、紫紅茄子等華南特色蔬菜,這些特色蔬菜大多數是華南蔬菜中的主流作物,占我省蔬菜種植麵積70%以上,不過放在全國,它們卻是蔬菜中的小作物,很多國家級的研究專項輪不上我們。”謝大森苦笑。
安之若素,否極泰來。省農科院蔬菜所,在我國華南地區一直保持著影響力,並且還輻射到了東南亞。
馬來西亞Green World Genetics Sdn.Bhd是省農科院蔬菜所在東盟地區長達十餘年的重要合作夥伴,簽訂了“中國-東盟熱帶蔬菜資源利用、育種與市場開發”、“瓜類蔬菜國際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育”等諸多合作協議;與菲律賓第二大種子企業雷蒙國際公司簽訂了“中國與菲律賓熱帶亞熱帶蔬菜科技基地建設及蔬菜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與市場開發”合作協議;與柬埔寨萬寶農業國際投資公司簽訂了“熱帶亞熱帶蔬菜科技基地建設項目合作意向書”,等等。
通過技術輸出與betway亞洲官方 ,省農科院蔬菜所與東盟國家開展蔬菜育種合作,先後培育適合華南和東南亞國家種植的耐熱抗病新品種15個,保證我國蔬菜品種在華南地區蔬菜種業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們與東南亞的交流有著天然優勢,因為那裏有很多華裔生活,氣候相近、飲食相近。我們也幫扶一些太平洋島國,那裏菜價很貴,當地人不會種,也沒好品種。”謝大森說。
艱巨事業需要優秀人才,宏大事業感召優秀人才。
作為一名從事20多年育種研發的專家,何曉明說,自己剛到蔬菜所時,老專家們已留下了很多特別好的材料,工作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形成了一種創新的傳承,是團隊機製支撐每個研發人員在業內做出好成績。
作為優勢學科帶頭人,羅少波說,團隊在不斷地增強人才力量,瓜類育種團隊共有20個研究人員,博士有10人,正高有10人。我們是應用型科研機構,科研積累很重要,年輕人要把科學研究作為一項事業來做,不急功近利,不計較得失,踏踏實實搞科研。
農業人才的培養就在田地間。2017年,省農科院蔬菜所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佛山建立了廣東省第一家蔬菜“科技小院”,形成“地方農業部門協調+專家指導+企業參與+示範基地搭建+技術員跟進+多途徑培訓+回訪調研”的創新型推廣機製,這是一種“學校-基地-鄉村”三位一體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張白鴿說,研究生會在基地一線駐點兩年,在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目前科技小院已培育了2名中國農業大學的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