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百香果“一種多年”到“一年一種”種植模式轉變
廣東是經濟強省,也是農業大省。進入新時代,廣東省農業主要矛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廣大農民群眾有了更高的期待,對農業農村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由過去的“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大市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向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形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區域特色優勢明顯、市場前景較好、組織化程度較高、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專業村鎮,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由資源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名品,帶動產品開發、產業發展,富裕一方農民,以此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廣東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特色發展新動能,這與當前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對於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
一、深入生產一線,把脈百香果產業發展瓶頸問題
嶺南特色水果發展曆史悠久,具有很多地方特色的優良鄉土品種,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如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a),又名西番蓮,由於其果汁香味濃鬱,含有番石榴、菠蘿、芒果、香蕉、檸檬、草莓等多種水果的香味,是世界上已知最芳香的水果之一,被民眾愛稱為百香果,並且其全身是寶,日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
我國引種百香果時間較遲,至今隻有一百多年。廣東省屬較早引種百香果的省份,據老一輩人說,位於廣州海珠的嶺南大學園藝係教學園地裏20世紀50年代初就種有百香果。但廣東省百香果生產較大規模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十八次代表大會決定在黨建立100周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農民、農村按標準、按時脫貧為動力,一些地方認為百香果種植後結果快,果實鮮食和加工都受歡迎,鮮果收購價格比較好,廣受果農和生產單位的歡迎。百香果種植成為廣東省不少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由於對百香果生長特性缺乏認識,目前大部分仍以平棚模式種植致使修剪采摘工序繁重,大麵積種植後因管理不當常受病毒病、莖基腐病、實蠅、低溫凍害等因素影響,出現長勢弱、果實大小不均勻、坐果少等問題,極大的限製了百香果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亟需通過組織相應科研攻關來解決上述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科技特派員廖永林是廣東省和廣州市首批科技特派員,為服務百香果產業,經常深入全省乃至周邊省份的百香果生產一線,進村入戶、走到田間地頭,針對果農生產實際、園區建設、企業發展等開展需求調研、凝練服務方向,並製定解決方案。
二、探索百香果“一種多年”到“一年一種”種植模式轉變
2018年特派員廖永林在河源市和平縣內開展平棚式百香果種植管理技術指導過程中發現部分植株下垂枝蔓不僅坐果量多、果實大小亦較均勻(圖1),繼續尋找觀察類似情況在該園區內多處發現。
上述現象即刻引起我們注意,聯想起瓜類等藤蔓作物生物學特性即可很好解釋百香果下垂枝蔓坐果量多、果實大小均勻這一現象,當藤蔓平鋪或向上伸長時主要進行營養生長,當藤蔓下垂時有利於養分積累,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利於花芽分化和坐果。結合高密栽培,我們對此提出了一種設想即百香果當年種植,當年完成2-3造果采摘,到翌年即更新換代的“一年一種”高密度垂簾種植新模式(圖2),來實現百香果早結、豐產、穩產。
特別是近年來在結合廣東省首批科技特派員項目實施期間對百香果“一年一種”栽培技術研究上具有相關技術突破,並在省農科院植保所何自福所長和李振宇副所長的大力支持下,廖永林所在的科技成果轉化團隊於2019年—2020年在茂名、河源、雲浮等地區選取芭樂味黃金百香果為示範品種,開展新種植模式的試驗示範,其中一個示範園實現種植389株/畝,單造掛果可達88個/株,單果重可達0.121千克/個。
據茂名多名百香果種植戶介紹,得益於省農科院植保所科技特派員廖永林高級農藝師的技術支持,這兩年最的大轉變是由原來的“一種多年”到“一年一種”,結合大苗移栽既可提高存活率,還可提早上市,新模式種植下以標準商品果保守估算,第一造果畝產800斤左右,按市場價平均8-10元/斤,收益達6400-8000元;第二造畝產1500斤左右,按市場價平均6-8元/斤,收益達9000-12000元。頭兩造收益近2萬元,剔除成本已有盈利,若能做好第三造掛果則可獲得可觀效益。
三、科技賦能百香果產業,提振“粵字號”品牌
在中國共產黨十八次代表大會後,廣東百香果生產呈現了一個較大規模的發展,其中以河源市和平縣百香果最具代表性並成為不少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廣東農業銀行在和平縣推出“政府扶貧基金+百香果種植基地+貧困戶”的信貸模式,截至2018年5月末,發放“精準扶貧貸”,惠及167戶貧困戶。在這種模式下,農業銀行與扶貧辦,百香果種植大戶合作,由農業銀行為種植大戶提供資金支持,扶貧辦為其補貼貸款利息的方式,共同帶動貧困戶種植百香果,該縣百香果種植麵積已近3萬畝。2019年底,和平百香果成功入選年度縣域名特優新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粵字號”百強榜,估值4.7億元。
據和平縣農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受低溫凍害和病毒病影響,近兩年和平當地農戶對百香果種植熱情有所下降,種植麵積也出現下滑趨勢。在與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廖永林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其總結摸索出的“一年一種”新種植模式可有效克服“一種多年”遇到的生產瓶頸問題。在詳細了解“一年一種”技術成熟度後,決定在和平和燈塔盆地共同開展實驗示範。據示範基地負責人陳國富介紹2020年10月22日示範園迎來了第二批果的采摘上市,預計畝產1300斤,平均售價為13元/斤。由於新模式種植示範效果明顯,再次燃起了陳國富等對種植百香果的熱情,並計劃邀請廖永林作為技術指導專家從種苗繁育、栽培管理和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方麵進行全方位指導,重新提振和擦亮和平百香果“粵字號”品牌。百香果種植基地。
四、加強宣傳引導
百香果在國內雖有一定發展曆史,但尚未見較係統科學的研究,市麵亦未見正式出版的專業或者實用科普著作,鑒於此,科技特派員廖永林便在開展各種試驗示範的同時著手收集各類素材,曆時2年多在多家單位共同努力下完成《百香果優質豐產栽培彩色圖說》撰寫,實現“從0到1”的突破,該書圖文並茂兼顧專業性和科普性廣大農戶易學易懂。正式出版後,2020年中秋國慶雙節後第1個工作日廖永林便駕車赴科技特派員幫扶村東源縣新港鎮青溪村派送相關書籍,當果農接過書時透露自己在書店和網上尋找百香果相關書籍已多時,但未果,能夠第一時間獲得如此實用書籍表示感謝,要認真詳細閱讀,並應用於自己果園生產實際。除撰寫書籍外,廖永林還將“一年一種”新模式製作成科普小視頻通過朋友圈、抖音、微信公眾號等現代網絡媒體進行廣泛宣傳,以便進一步推廣和應用此技術,讓更多農戶獲得實惠。
以“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為己任,近年來省農科院在探索院地合作共建過程中已形成一隻 “想下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起作用”充滿活力的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歸功於黨的指引,提出了科技特派員製度,現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熱潮。科技特派員製度使到農村新產業出來的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解決,真正讓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為人民服務使命的一個具體的好措施,好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