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日報】必威betways 成立60周年

將持續發力科技創新、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深化改革
時間:2020-11-20 16:55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圖片說明

  60年前,必威betways 成立(下稱“省農科院”)成立,當時僅有七係二組一室、200多名研究人員;如今,省農科院已發展成為綜合性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技實力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列。全院不僅設置了15個專業研究機構,建有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農產品加工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還建有7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種質資源圃(分圃);全院在編在職職工1118人,有高級職稱專家537人,博士483人。

  11月19日,省農科院舉辦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從1960年至2020年,省農科院以“科技創新,服務‘三農’”為己任,通過一代又一代農科人的團結拚搏、開拓進取,為廣東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取得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

  建院以來取得科技成果近兩千項

  六十載春華秋實,一代又一代農科人刻苦鑽研、勇攀高峰,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農業科研諸多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充分發揮了我省農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為廣東以及華南地區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為例,省農科院在矮化育種、超級稻育種、水稻栽培上勤懇耕耘,為中國用世界約7%的土地,養活世界1/4的人口發揮了重大作用。

  前兩項技術,都離不開曾任廣東省農科院副院長的院士黃耀祥。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的生產水平提高,增施肥料、小株密植等先進栽培技術普及與推廣,傳統高稈品種倒伏現象普遍發生,中南沿海地區,台風暴雨頻繁,倒伏問題尤為嚴重,成為當時水稻高產的主要障礙。

  黃耀祥提出選育矮稈品種的研究設想,以引進矮稈品種矮仔占為矮源,與廣場13高稈品種雜交,於1959年培育出我國第一個通過人工雜交育成的矮稈秈稻品種——廣場矮。

  廣場矮等一係列矮化育種的育成,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農民渴望解決的水稻倒伏減產、收獲指數和產量不高的問題。水稻產量由當時的畝產150—250公斤迅速提高到畝產350—400公斤,實現了水稻產量的第一次大飛躍,在世界農業發展史上被譽為“第一次綠色革命”。

  黃耀祥不滿足現有成績,1996年向原農業部建議開展超級常規稻研究,率先啟動我國超級稻育種工作,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成為超級稻育種的發起單位之一。

  目前,省農科院水稻所已育成天優998、五優308、金農絲苗、合美占、吉豐優1002等20個水稻品種獲得原農業部超級稻確認,占同期我國超級稻品種總數的15.27%。這些品種覆蓋早、中、晚不同熟期類型,可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的生產需要。超級稻育種居國內先進行列。

  在水稻栽培上,省農科院水稻所楊觀宋研究員帶領團隊研製出一套科學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給中國帶來了統一的種植標準,隨後省農科院水稻所引進與創新水稻拋秧技術,研發出了水稻“三控”施肥技術,這三項技術年覆蓋率占全省水稻種植麵積的90%以上,為廣東乃至南方稻區水稻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輝煌成績的背後,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農科人篤行實幹、砥礪奮進。據統計,建院以來,全院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勵近2000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8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95項;育成通過省級及以上審定品種1200多個,獲授權專利911項,獲植物新品種權154項,製修訂標準129項。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在“十三五”期間分別占全省的63.4%、70.5%,成為我省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近年來,省農科院還大力實施金穎人才計劃,培養支持金穎之光、金穎之星、青年研究員、優秀博士,一批既善科技創新、又善服務“三農”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茁壯成長。當下,科技人員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7人,廣東特支計劃傑出人才4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專家和站長24人、廣東省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專家127人。

  科技特派員工作全省唯一受科技部通報表揚

  六十載櫛風沐雨,一代又一代農科人堅守服務“三農”初心,沾泥土、接地氣,踏遍嶺南的山山水水,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成果走進千萬家。

  “前期溫度太低影響植物生長,隨風飄移的除草劑與淋施未腐熟的人糞尿水等也影響了植株生長,我們應該改良土壤質量、淋清水、科學施用有機肥、噴灑農藥……”在今年的春耕關鍵時期,省農科院韶關分院與共建單位韶關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科技人員赴省定貧困村厚坑村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工作現場指導農作物種植,解決農戶南瓜、辣椒等生長、施肥、病蟲害等問題。

  當地農戶及村幹部一邊聆聽科技人員建議,一邊積極提問和交流,認真做好記錄,為接下來的生產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如此,科技人員還與當地農戶、村委等互相留下微信、電話等聯係方式,實現“人走、技術指導不走”,保證了科技下鄉和農業技術服務及時和持續性。

  近年來,省農科院持續推進科技資源下沉地方,大力加強產學研、院地企合作,與地方政府聯合建設了13個地方分院、30個專家工作站,組建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專家服務團隊,還建立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和科技孵化器,構建起以省農科院為源頭、分院為支點、企業為載體、專家服務團為紐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的院地企聯動的農業科技服務體係。

  除了在脫貧攻堅中形成“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協同創新、全鏈服務”的院地合作體係外,省農科院還建立了一支1000多人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

  省農科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何秀古不僅著眼全局,圍繞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誰、誰服務、怎麼做”三大核心問題,跑遍全省所有涉農縣區,給出了引領農村科技特派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浪潮的省農科院方案,還親自作為科技特派員,牽頭組建專家團隊為海豐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供科技支撐,打造出服務產業園的“海豐模式”。

  在示範效應下,省農科院全院逾七成科技人員已報名成為科技特派員,深耕基層,服務“三農”工作。2019年,在紀念科技特派員工作20周年之際,省農科院科技特派員工作受到國家科技部通報表揚,屬於廣東省唯一一個受到通報表揚的單位。

  近四年全院成果轉讓合同金額超3億元

  六十載薪火相傳,一代又一代農科人通過“傳、幫、帶”等培養模式,為省農科院發展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在發展過程中,省農科院堅持創新立院,以科技創新為使命,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堅持科研、推廣相結合,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加快科技推廣應用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支撐水平;堅持深化改革,以體製機製創新為動力,不斷改善科技創新生態體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出發點,促進幹部職工成長成才,讓幹部職工共享發展成果。

  據統計,省農科院充分運用政策、製度紅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製,積極開拓科技成果市場,成果轉化取得較好的成效。簽訂技術入股協議10項(折合金額1289.8萬元)。2016年至2019年全院成果轉讓合同487項,合同金額超過3億元。

  在實踐過程中,廣東農科人從上世紀70年代的“堅持開門辦科研,實行專業研究與群眾性科學實驗相結合”,到90年代的“麵向市場搞科研,立足科研搞開發,搞好開發促科研”,再到今天新常態下的“以黨建為引領,科技創新、產業支撐、人才培養和條件建設四輪驅動的工作主線”,淬煉出“求實、創新、篤行、務農”的院訓精神。

  省農科院院長陸華忠表示,新形勢需要新擔當、呼喚新作為,省農科院將持續在科技創新、服務“三農”、人才培養、深化改革等方麵攻堅發力,努力建設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產業支撐優勢明顯的高水平農科院,為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助推廣東高質量發展。

  撰文:黃鴻基

  農科院院史大事記

  1908年10月

  廣東省勸業道委派農學博士唐有恒籌建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試驗場附設農業講習所。

  1909年

  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成立,唐有恒任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兼農業教員講習所監督。

  1926年7月

  廣東全省農事試驗場及農業講習所部分並入國立中山大學農科學院,1931年改稱中山大學農學院。

  1930年4月

  中山大學農科學院丁穎教授在廣州創辦了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場址在石牌(今石牌村)。

  1950年1月

  廣東省農林廳在廣州石牌原華南區農業推廣繁殖站建立石牌試驗場,在原稻作改進所設大沙頭試驗場。

  1952年5月

  石牌試驗場與大沙頭試驗場合並,成立廣東省農業試驗場,隸屬省農林廳。

  1956年4月

  廣東省農業試驗場與華南農學院稻作試驗場(前身為中山大學農學院石牌稻作試驗總場)合並,在此基礎上成立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隸屬中國農業科學院,丁穎任所長。

  1959年1月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關於“將大區所下放到所在省領導,作為地方體製”的決定,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改為廣東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隸屬廣東省人民政府。

  1960年1月

  中共廣東省委作出了“關於建立必威betways 的決定”,設七係、兩組、一室。

  1999年

  根據《廣東省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實施方案》(粵府〔1999〕51號),必威betways 7個研究所被定位為技術開發型研究所;1個研究所被定位為谘詢服務型研究所;5個研究所被定位為公益型研究所。

  2012年5月

  根據《關於印發必威betways 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方案的通知》,必威betways 共有8個公益一類科研事業單位;8個公益二類科研事業單位,其中科研機構15個。

  2020年

  必威betways 成立60周年,甲子芳華再出發。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