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產業要如何發展?政企研紛紛來支招
12月10日,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由廣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研究院、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聯合主辦,活動以“科技創新擔使命,灣區建設提質量”為主題,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彙聚院士名家,彙集產業鏈前沿思維,共商粵港澳大灣區蔬菜產業發展前景。
必威betways 院長陸華忠,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鄭宏宣,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林豐平等領導出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張友軍,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民進廣東省委副主委、廣東省政協常委陳日遠等專家學者和省級有關單位、高校院所的相關負責人,媒體記者共同參加本次論壇。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研究院,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必威betways 和廣州市農業農村局三方合作共建而成,研究院設在必威betways ,以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為建設主體。
研究院整合省內外科技資源,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安全綠色農產品生產體係、流通體係、質量安全監管體係的建設,推進質量安全優先發展戰略研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努力創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典範。
“跨入‘十四五’後,國家對科技支撐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陸華忠表示,廣東省農科院將圍繞促進大灣區菜籃子產業鏈提質增效,整合優質資源進行協同創新,進一步完善拓展全鏈條科學研究及科研團隊建設,重點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保障菜籃子供給的種業科研,蔬菜病蟲害防治的質量安全標準研究政策理論和規劃編製等方麵發力,為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理論支撐。
活動過程中,陳首鋼介紹了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所遵守的“三個一”原則,即一個標準供市場、一個平台流通、一個體係監管,采用政府監管和第三方實施相結合的方式,致力於為居民提供大量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提高居民獲得感,提升農產品的安全標準和質量標準,同時降低農業麵源汙染、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提升生態環境,同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廣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
“我們的‘菜籃子’建設工程已成為國家推進消費扶貧、對口幫扶工作的抓手。”陳首鋼表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工程已在全國範圍內認定生產基地962個、產品加工企業93家,建設成效明顯。
現場專家介紹,當前我國蔬菜育種趨勢不斷變化,從產量導向到抗導向再到好吃、營養和健康導向,功能性蔬菜品種的培育是重要的產業發展方向,在保住產量和抗性的同時要追求好吃健康,逐漸形成品質導向育種。
此外,隨著扶貧政策的退出、雙循環引起的農業生產資源重新配置、供求已達基本平衡,蔬菜產業規模增長空間趨小。加上蔬菜種植收益雖然比大宗農產品高,但近幾年蔬菜種植收益呈現下降趨勢,要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益的話,可以從降低損耗方麵著手發力。
而“菜籃子”問題則對民眾健康息息相關,要做到對每個環節進行把控,實現從種植到流通到菜市場到用戶全程的可溯源則需要信息化、數據化和區塊鏈等大數據生產方式進行協助。
據中國安全產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理事長、博士高精鍊介紹,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製、加密算法等新型應用技術,共享且不可篡改的大數據賬本。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的傳輸,共識機製、加密算法等新型應用技術,有助於實現蔬菜等農產品流通全過程的可溯源。
“廣東的蔬菜加工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蔬菜加工企業規模普遍偏少、市場占有率低、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高、蔬菜全鏈條的產業化體係不完善、蔬菜加工產品品牌創建較慢、商品化加工水平低。”徐玉娟指出了廣東蔬菜加工企業存在的短板。在營養健康成為食品消費主流,我國高度重視、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的大背景下,蔬菜加工產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
對此,徐玉娟建議,加工過程應該從安全、品質、營養和能耗等多角度考慮。特別是在能耗方麵,需要注重降低能耗、清潔生產和智能製造。
論壇同期還舉行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研究院谘詢專家委員會的聘任儀式,鄒學校、李天來、張友軍、項朝陽、蔣躍明、陳日遠、王富華和徐玉娟等行業專家學者獲聘。
獲聘後,張友軍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有一大批優質品種和產品,有許多先進技術,接下來將整合行業優勢力量,為大灣區的蔬菜產業發展貢獻力量,滿足大灣區人們對於優質安全蔬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