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探土壤奧秘,解耕地保育題

時間:2021-04-22 15:53 來源:本網原創稿 【字體: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一句話道盡了人類對終極奧秘的探索。宇宙很遠,銀河很亮。但在抬頭望的同時,我們似乎對腳下這塊踏著的“實地”,關注不太多。

  人不斷追尋著遙遠的觸不可及的星光,卻忘了腳下沉默的土地,以溫順的姿態保守了上億年的秘密。

  太空,需要探索;土地,同樣需要解密。

  所幸,有這麼一群人,與腳下這片土地一樣,沉默,但不沉寂。一點一滴揭露土壤神秘的麵紗。這就是必威betways 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廣東省農科院資環所)裏整日與土為伍的科研人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重點工作之一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土地作為萬物之源、立國之本,為人類的一切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因此,講好“土地”故事,至關重要。為深入了解廣東大地較之以往發生了什麼變化,取得了何種成就,南方農村報記者深入采訪了廣東省農科院資環所這群土壤專家,講述廣東土地故事。

“土壤是我們可見、可觸的另一個‘黑洞’”

  “人類好奇心很強,總想要探索未知的世界。殊不知,他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認知還不超過5%。”廣東省農科院資環所徐培智研究員告訴記者,廣東全省總耕地麵積約260萬公頃,但是中、低產田占比高達60%以上。倘若這部分產田糧食畝產可以提升10%的話,廣東省糧食年總產可以增加近9億公斤。

  健康的食品來自於健康的土壤,沒有健康的土壤就沒有好的糧食基礎。“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兩藏’戰略重點在於耕地。我們資環所一直以來的工作,就都是在圍繞這個‘地’來展開的。”

圖片說明

  “以往就是我們對土地認識不足,看產量降低了就猛加化肥;看作物生病了,就猛下農藥。找不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最終隻會適得其反。”徐培智說,“要提高耕地質量,我們首先要對土壤有基本的認識,要‘對症下藥’。”

  廣東省農科院資環所針對中、低產障礙土壤改良,就構建了包含“土壤障礙診斷(尋病因)—改良方案構建(開藥方)—效果評估(治病根)”在內的全套中、低產田障礙診斷與改良利用技術體係,形成了相應的技術標準與技術規範。

  “台山市衝蔞鎮的反酸田,以前幾乎寸草不生,經過我們整個‘療程’的診治,現在水稻已經可達500多斤的畝產量”,資環所張木博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目前農科院資環所已經建立了中、低產田改良示範基地15-20個,集成障礙土壤改良技術4-5套,示範改良障礙土壤20萬畝,作物增產10%,輻射推廣1000萬畝。

“從農民中來,最終要回到農民中去”

  耕地質量的提升或降低,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因素微小的變化,反映在作物上,都變得十分顯著。

  廣東省耕地質量要提高,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土壤酸化和有機質含量低這兩個問題。

  由於廣東工業化進程較快,以及農民為獲得更高的產量,在耕作中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土壤酸化加劇。

  酸化的土壤會抑製根係的生長發育,影響作物對大、中、微量營養元素的吸收利用,降低對肥料的利用效率;同時,造成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種群變化,影響土壤中礦質營養元素的良性循環,造成土壤綜合肥力下降。為保證產量,農民不得不又增施化肥。長此以往,土壤酸化越來越嚴重,有機質含量越來越低,陷入惡性循環。

  “針對土壤酸性改良主要有三種辦法。第一是利用酸性土壤改良劑調節土壤酸度;其次是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緩衝性,建立‘耐受’。三是優化耕作製度和施肥方案,合理進行輪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科學效益的三豐收,這也是我們現在著重推崇的一種改良方法。”徐培智介紹道。

圖片說明

  土地輪作一開始是一門經驗學,史書記載中國早在西漢時就實行休閑輪作,主要依靠農民在耕作過程中摸索嚐試適合在當地的輪作方式。而現在,輪作成為一門科學。“我們會通過實地考察,總結農民的輪作經驗,用科學的數據回答其合理性,並係統提升形成較為完善科學的輪作模式,並將之推廣出去,使得廣大農民提高收益。”

  根據不同地區土壤的差異,廣東省農科院資環所在粵東、西、北地區建構了多元化種植結構下的土壤質量提升技術模式5至6套。例如:水稻-花生輪作、水稻-玉米輪作、水稻-蔬菜輪作、水稻-土豆輪作等模式。

  “我們與基層的合作社、種植大戶建立技術合作,因地製宜推廣輪作技術,讓農民嚐到甜頭。實現經濟增長、土壤質量提升、新技術推廣的三贏局麵。”徐培智如是說。如今,資環所已建立示範基地10-15個,培訓農技人員1500-2000人,作物產量提升5%以上。技術輻射推廣500萬畝。

“打通科學家到農民的最後一公裏”

  從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到作物營養與高效施肥技術再到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利用技術。廣東省農科院資環所針對農業生產的基礎——耕地,做了方方麵麵的應用基礎及實用技術研究。

  “打通科學家到農民、理論到實踐的最後一公裏,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徐培智說。

  由資環所自行研發的冷浸田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在廣東、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份大麵積推廣應用,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與常規技術比較,經治理後的農田畝均可增產稻穀79.4公斤,新增稻穀1.58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3.97億元。

圖片說明

  資環所研發推廣的種種技術均從農田出發,走進實驗室、試驗田,又再回到農田裏去。“很多的技術推廣都必須是建立在提高農民經濟效益上來進行的。要發展起來是要先讓農民嚐到甜頭,才能被接受。”

  根據不同地域的耕作習慣,因地製宜,對新技術的實際應用進行改進。將經驗和科學結合起來,達到螺旋式發展。

  “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必須因地製宜,還要兼顧農民的效益。從技術研發推廣到傳遞給農民,再逐漸成為農民的自發行動,新技術才能算是真正落地。隻有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高度集中了,才能說是真正打通了科學理論到實踐的最後一公裏。”徐培智說。

版權所有:必威betways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29號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