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財網】高端訪談|冬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密鑰在哪裏?
“我國冬瓜育種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不存在種源被國外‘卡脖子’的現象。”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所長、研究員謝大森在接受采訪時說道。
近年來,冬瓜產業發展日新月異。謝大森感慨,“20年前我開始做冬瓜研究時,市麵上隻有農家種,8毛錢一包。”目前,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收集、創製的種質資源已達近1000份。謝大森表示,在今後的發展中打通產業鏈、深化深加工,冬瓜極具發展成為千億元產業的潛質。
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謝大森
鞏固優勢延伸價值
白皮長冬瓜、西安笨冬瓜、廣東青皮冬瓜……冬瓜,自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便有種植記載。作為我國的特色作物,冬瓜具有產量高、種植區域廣的特點。目前,冬瓜已成為我國第二大瓜類作物,種植麵積超過500萬畝,且品類豐富,市場上已有迷你型、中型到巨型冬瓜係列品種。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營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求。冬瓜營養成分豐富,具有清熱解暑、護腎利尿、降脂減肥、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營養價值。據了解,冬瓜的果肉、瓤和籽均含有蛋白質、維生素以及礦質元素等營養成分。
雅翠冬瓜
近年來,南方許多地區將冬瓜作為脫貧產業進行規模化種植,取得了良好效果。針對目前發展情況,冬瓜產業除鞏固生產優勢之外,還需要延伸產業價值鏈。謝大森指出,產品價值的提升有利於實現產業良性發展,深加工是冬瓜產業提高生產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正不斷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工產品品質的提升不僅需要開發優質高產的專用型品種,還需要選擇適宜種植的氣候、土壤,並結合科學的栽培方式。”謝大森說道。
較前幾年相比,疫情導致生產種植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升,消費市場對商品高品質、多元化的需求增加。生產端和消費端都對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提出了更高的訴求。謝大森提出並倡導“節本、提質、增效”的生產方式,即盡可能利用機械降低勞動力投入,並通過智能管控避免大肥大水為“節本”;在種性上提高品種營養品質、風味品質,結合科學管理肥水等品質栽培措施提升產量和品質,提純複壯地方品種,挖掘其特有的風味物質和營養成分為“提質”。“做到‘提質’與‘節本’,‘增效’水到渠成。”謝大森說道。
瓜類資源與育種學科團隊
據了解,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去年成立了蔬菜“節本、提質、增效”攻關小組,小組集合了所內各團隊精英力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蔬菜作物,把整體生產過程分成若幹環節,梳理和整合國內外各環節上的節本提質增效措施、加以示範與優化,取得初步成效。
攻關疫病直麵挑戰
“我國冬瓜產業在世界範圍內發展水平居高,但這並不代表冬瓜種業不存在問題了。在蔬菜領域中,與辣椒、番茄等大宗作物相比,冬瓜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謝大森說道。
疫病作為瓜類的通病,會對冬瓜產生致命性危害,尤其是在高溫高濕的華南地區。謝大森指出,冬瓜全生育期均易感染,稍控製不好,就會造成產量的“全軍覆沒”。“黑心病可能會毀滅冬瓜產業,如果不攻克此難題,也許若幹年後無冬瓜可吃了。由於果實外表看起來好好的,切開內裏全爛了,收購商在采購時無法判斷是好瓜還是爛瓜,嚴重打擊了收購積極性,流通環節受阻會威脅到全產業鏈。”謝大森語重心長道。據了解,黑心病於四年前在海南發生,逐步向沿海地區擴散,去年又在廣東台山、清遠等地區也出現了病株,擴散速度飛快,攻關刻不容緩。
謝大森介紹,目前尚無抗疫病冬瓜品種,抗性材料都非常少,利用常規技術難以獲得抗性材料,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編輯技術可能提供了新思想。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作為國內冬瓜研發團隊最強的科研院所,臨危受命,擔起重任。為創製抗病資源解決先導問題,建立和完善冬瓜基因編輯技術體係,該所自籌研發資金,成立攻關小組,下決心啃掉這塊難啃的骨頭。
據了解,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印度、巴基斯坦等東盟國家對冬瓜育種研究較多,韓國、日本利用冬瓜營養等價值進行產品研發較多。我國研發團隊對冬瓜的研究不僅範圍較廣,還於2019年謝大森團隊完成了冬瓜全基因組測序,為抗病基因等功能基因的挖掘、分子育種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敢為人先破壁前行
談及廣東省蔬菜產業的發展趨勢,謝大森表示蔬菜領域作物多,相對而言科研力量較為薄弱,水平參差不齊。目前國內蔬菜企業門檻較低,在種業、種植、加工等領域大多呈現小而散的特點,且普遍存在研發能力薄弱,引導能力較差的現象,與國際大型企業差距較大。
科企結合是解決當前行業研發能力欠缺問題的大勢所趨。如何整合科研機構與企業力量?謝大森表示,要尋找合適的契合點,逐步向商業化育種過渡。“以訂單式定向育種的合作模式開展科企共同研發工作,是過渡階段的良好切入點。”謝大森說道。企業定題、科研單位定向研究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重複性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據了解,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已與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麵對接,雙方均有意願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
而針對科研機構對市場了解不足,技術、品種的研發與市場需求不夠契合的行業痛點,謝大森則創造性的嚐試將科研人員推向市場。“不要閉門造車,要有競爭意識。”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自籌資金立項,由科研團隊示範種植管理,動員社會力量進行推廣。研發團隊從源頭端走向市場端,不僅為品種推廣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還能夠令研發團隊在深入一線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為後續研發工作矯正方向,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人們對品質的高要求是當前的市場發展趨勢,“優質的標準得到明確後,市場才能更有秩序的發展,針對不同農作物產業高標準的製定迫在眉睫。”謝大森表示,“標準的製定需要結合不同作物的特點、風味確定其最典型的代表性性狀,並將性狀進行量化、分級。”目前,許多蔬菜在全國範圍內並沒有統一的高品質標準,標準的製定是一個量大而基礎性的工作,目前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正在著手進行。
相較傳統的科研工作,謝大森將更多目光投向如何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讓產品技術獲得社會認可。“比起研究所的自身發展,我們更加關注社會的新業態、人群的發展需求,我們要思考如何更好的服務社會。”謝大森說道。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作為科研單位,將工作定位在根據農業新業態的需求轉化應用,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撐。在所長謝大森帶領下,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勇於實踐,發揮廣東在改革開放時的先行者精神,讓以蔬菜所為代表的高校、研究院在大種業時代發揮更加耀眼的光與熱。
“冬瓜作為第二大瓜類作物,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謝大森表示,目前冬瓜產業不同環節各自為政,隻有種業、植保、栽培、土肥、加工、流通等全產業鏈加強溝通合作,才能夠創造更多發展空間,發揮更大社會價值,讓產業更順暢的發展。
據了解,首屆冬瓜產業大會將於6月在東莞舉辦,廣東省農科院蔬菜所作為主辦方,謝大森表示,希望能夠借助大會搭建起一個融彙交流的平台,加強上下遊聯係,整合優勢力量破圈融合。同時借助大會影響力,樹立蔬菜產業的標杆,促進中國蔬菜產業積極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