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廣州斬獲22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它的“科創密碼”是……
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在這個全國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大考”中,廣州再次交出了靚麗的成績單:獲獎22項,占全省61.11%,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斬獲全國唯一創新團隊獎。
記者梳理發現,廣州所獲的國家科技獎凸顯出三大特點:數量比重穩步增長,獎項成色十足;院士團隊領銜攻堅,成為國獎“常客”;獲獎領域多樣,生命健康、信息技術、智能製造亮點紛呈。
看數量:占全省獲獎比重上升
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種中,廣州獲得了2項自然科學獎(占全省100%),2項技術發明獎(占全省33.33%),18項科技進步獎(占全省64.29%)。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總體授獎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廣州獲獎比例占全國比例保持穩定,占全省比重由2019年的56.25%上升為61.11%,廣東省牽頭獲獎的7個項目中,廣州市占4項,且獲得全國唯一的創新團隊獎。
數據顯示,廣州近3年來已斬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國家科學技術獎項70項,凸顯廣州科技創新實力節節攀升。
看質量:兩個院士領銜獲獎
看數量,更要看含金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州科技聚力攻關表現亮眼,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鍾南山院士領銜的“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了2020年度創新團隊獎,這是2020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創新團隊,也是廣東首次獲得該獎項。此外,廣東省中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的3個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
透過北鬥係統這一“千裏眼”,“無人農場”成為可能。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通過提高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主持的“基於北鬥的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今年是自華南理工大學陳克複院士團隊獲得了2019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來,廣州再有兩位院士獲獎。作為當之無愧的華南地區科學研究中心,廣州彙聚了“兩院”院士119人,擁有全省80%的高校、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近60%的省重點實驗室。
“頭雁”領飛,“雁陣”乘風,這些都是廣州科技的底氣。
看領域:重點產業創新蓬勃
縱觀獲獎名單,廣州在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大獎種——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上均有斬獲,這與廣州科技工作“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的全鏈條發力息息相關。
從獲獎主體分析,高校、科研院所的表現出彩,全省兩項自然科學獎均為廣州科研院所獲得。企業表現也引人注目:在廣州獲得的18項科技進步獎中,廣州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有6項,充分反映了企業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加大科研投入,突破關鍵技術,對產業的支撐能力也不斷提升。
從獲獎領域分析,生命健康、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是廣州科研團隊取得“國字號”成果的三大重點領域,側麵反映廣州圍繞重點產業布局科技創新資源的“成績單”。
生命健康方麵,廣州是全國三大醫療資源重鎮之一。此次國家科學技術獎,除鍾南山院士所在的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取得創新團隊獎外,廣東省中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的3個項目獲得了科技進步獎。
信息技術方麵,中山大學參與的“國家超級計算基礎設施支撐軟件係統”項目和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參與的“超大容量智能骨幹路由器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均取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暨南大學翁健參與的“物聯網係統數據安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智能製造方麵,廣州科研團隊圍繞工業發展和人民福祉需求取得了多項成就。特別讓人驚喜的是在“水”這一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廣州水投集團下屬廣州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參與的“城市供水管網水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應用”和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廣州市政總院”)參與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智能監控和優化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等兩個項目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們在項目中的角色是把理論科研成果融入工程技術應用研究,讓理論走向實踐。”廣州市政總院副總經理王廣華表示,在市政工程領域廣州有一批全國領先的原創成果,例如地下式汙水廠的建設、城市大口徑排水係統工程等,通過科技投入,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水環境的改善。
▶獲獎案例◀
“頂天”“立地”的鍾南山團隊
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介紹,獲得殊榮的創新團隊由鍾南山院士、何建行教授、冉丕鑫教授領銜,現有成員50人。團隊的曆史可回溯至1971年。為響應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加強對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號召,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當年成立“慢支炎防治小組”,其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此基礎上,“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於1979年成立,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正式組建,成為中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團隊之一。
團隊以實事求是、敢醫敢言、生命至上的科學態度為指導思想,以社區防控、早診早治、精準治療為抓手,圍繞“呼吸疾病發生發展的流行病學特征、分子機製及早診早幹預”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進行研究,實現了醫療科研的“頂天”“立地”“為人民”。
“頂天”——在國家急需領域緊盯國際前沿,研發了針對呼吸疑難重症的新技術、新診療、新方法、新藥物。在國際上領先提出“隱匿性哮喘”“肺癌全鏈條式精準個體化治療方案”“無管(Tubeless)手術”“慢阻肺早期幹預與綜合防控”等新理念,構建了國際領先的突發呼吸道傳染病防控模式、肺癌術後風險物預測模型及慢阻肺早期幹預與綜合防控的社區模式。更值得關注的是,作為防治中國呼吸道烈性傳染病的主力軍,團隊建立了國際先進的新發呼吸道重大傳染病“防-監-治-控”鏈式周期管理體係,多次在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中主動承擔救治重症患者的艱巨任務。
“立地”——研發適合國情的防診治手段和藥物,讓醫學研究真正惠及普通民眾。例如在肺癌微創治療領域,建立了以無管手術為核心的全鏈條式肺癌微創根治術體係,廣泛運用於肺癌防、診、治療及預後;創建了早期肺癌的無創高敏感度(80%)篩查平台,讓三分之一的患者免受不必要的化療,使肺癌長期生存率提高了6%。
把“無人農場”推廣到全國的羅錫文團隊
遼闊的田野中,空無一人,隻有無人農機自動作業……在廣州市的“無人農場”中,有這樣一批機器人,它們能在人不進入稻田的情況下,自主完成耕、種、管、收的無人化作業。
從2004年起,羅錫文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基於衛星定位的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技術的係統研究,突破了導航定位、路徑跟蹤、電液轉向、電機轉向、速度線控、機具操控、自動避障、主從導航、車載終端和係統集成等十項關鍵技術,取得了三大創新成果:
實現精準定位,采用北鬥衛星定位技術和融合定位算法,農機上還配有姿態傳感器,突破了複雜農田環境下農機自動導航作業高精度定位和姿態檢測技術,定位精度小於2厘米。
探索路徑規劃,規劃拖拉機出入農機庫、機庫與田塊間運移和田間自主作業,田間作業路徑跟蹤控製精度小於2.5厘米。
實現自動作業,通過分布式農機自主作業係統,將轉向控製、油門調節、機具升降、動力換擋自動操縱控製裝置有效集成,實現了水稻無人農場自主旋耕作業。
通過使用該項技術,無人農場已經實現“耕種管收”全過程無人化。目前,這項技術成果已經用於水稻、棉花、小麥、玉米等作物生產,並在新疆等十個省區應用,累計推廣農機自動導航作業產品2679套。僅2017年至2019年累計應用麵積就達871.5萬畝,節本增收10.79億元,經濟效益顯著。該成果已獲授權發明專利17件,製定技術標準1件,發表學術論文46篇(SCI/EI 33篇)。
據第三方評價,該項目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水田自動導航作業和主從導航作業居國際領先水平,滿足了旱地/水田耕整、種植、植保和收獲等環節精準作業需要,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保障了我國農機導航裝備的自主安全可控,引領了我國農機導航技術的創新發展,為我國智慧農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農業科學家20年“煉”出荔枝龍眼“精華”
荔枝、龍眼、苦瓜和葛根這些亞熱帶果蔬,大多是新鮮銷售,很少見到精深加工的產品。種植亞熱帶果蔬的綜合效益不高,長期困擾著產業發展。
必威betways 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名位研究員紮根該領域研究近20年,創建了亞熱帶果蔬營養功能食品精準加工科學基礎與關鍵技術,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針對亞熱帶果蔬活性成分複雜、健康功效機製不明晰的問題,項目明確了多糖、多酚、三萜是荔枝、龍眼、苦瓜、葛根的主要活性物質,確證了龍眼、荔枝活性多糖調節腸粘膜免疫,荔枝、葛根多酚保護酒精性肝損傷和苦瓜三萜-多糖協同調節糖代謝等健康功效,並發明了多個技術,創製出係列功能食品新產品。
項目還創建了促進多糖-蛋白複合物形成並增強多糖免疫調節活性的龍眼、荔枝變溫節能幹燥-冷凍超微粉碎的龍眼、荔枝全粉製備技術,研發出苦味抑製結合微膠囊包埋的低苦味苦瓜全粉製備技術,並以上述果蔬全粉為基質,設計創製出適於腸道損傷、糖代謝異常等人群食用的特醫特膳食品新產品,在全國1000多家醫院臨床應用,顯著改善患者營養水平,縮短病程。
項目整體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獲授權發明專利35件,獲中國專利銀獎和廣東專利金獎各1項,發表SCI論文86篇,研發新產品28個,獲保健食品批文7個,技術和產品在全國10餘家龍頭企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
工程科研讓市民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當供水管網正在老化,如何防止管網對水質的汙染?如何以數據驅動、以智慧運營,讓城鎮汙水處理更高效、更環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廣州兩項與“水”有關的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在“城市供水管網水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中,廣州水投廣州自來水公司是項目第二完成單位,負責開發管網優化水力建模技術、管網診斷與優化改擴建技術,建設廣州市芳村地區供水管網優化布局改造示範工程等,還構建了首個供水管網水力水質實時監控分析與調度係統,為保障供水管網水質安全提供了從硬件、軟件到係統的整體關鍵技術的支撐,實現讓市民從“有水喝”向“喝好水”的轉變。
廣州水投廣州市政總院參與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智能監控和優化運行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則突破了微生物活性實時監測、微生物多維呼吸圖譜、智能優化控製等核心技術,構建了集優化設計、實時監測、智能控製與智慧運行為一體的城鎮汙水處理技術體係,將汙水處理由經驗依賴的粗放運營提升為數據驅動的智慧運營,提高了汙水處理廠的運行效率、經濟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