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他率先解鎖了“南菜北運”的密碼!廣東省農科院飲下“頭啖湯”
編者按:如今的老百姓餐桌,無論南北,無論冬夏,瓜果蔬菜應有盡有,像這樣源源不斷地在全國實現周年供應,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這個過程,向上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回望可看到四麵八方遍地“種菜”。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尋根問底,繼往開來。當年的星星之火,是曾經的創舉,為今天的好日子奠基;挖掘底蘊,是無數研發人員在踐行“求實 創新 篤行 務農”的信仰。為記錄,並勉勵,特推出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底蘊”故事。第一位前輩,名叫溫基,來聽聽他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初種植成功的西蘭花、西芹菜。
溫基,1981年進入必威betways 經濟作物研究所蔬菜研究室(“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前身)工作。
在那個以計劃經濟為主體、市場經濟還處於萌芽的年代,廣東擔負著供港蔬菜的供應問題,拿最好的東西供港,卻賣不上價錢;食品進出口公司找到省農科院,想要好品種和技術指導農民生產,但也收效甚微。解決供港蔬菜優質和創彙成了食品進出口公司和科研人員的“心病”。
如何治療“心病”,蔬菜研究室支持創新,作為副主任的溫基成為“一線指揮員”,統籌種植、收購、保鮮、運輸、運營等環節,在海南、雲南等地率先組織生產,1988年實現空運香港和廣州。第一步供港,第二步供內地,這支團隊順勢點亮了“南菜北運”的星星之火。從1988年到1997年,溫基為蔬菜產業的發展揮灑了自己的黃金十年,也成為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1996年成立)發光發熱、可圈可點的一員。
要幹就幹得徹底
海南成為試驗場
“找小溫”,憶起三十多年前的事情,溫基仍曆曆在目。
1987年底,廣東省海南行政區的食品進出口公司科長伍紹春找到省農科院,想解決出口蔬菜品種問題。蔬菜研究室中日課題組主任周微波建議由溫基來對接。“我一生受周主任影響很大。”溫基說道。
改革開放,廣州市最先放開的是副食品、蔬菜價格。從1978年到1983年,廣州市對蔬菜流通體製進行了若幹次改革,由渡淡品種統購統銷到“管六放四”,當時全國其他城市的蔬菜是政府定價。1984年,改革開放在全國全麵展開。“出口環節是這樣的,集體安排生產,收購站收購,然後交給出口公司,出口公司交給運輸單位,運輸單位再由香港商人接收。共有五六道環節,每個環節分別負責一段工作。”溫基說,在香港,有商人專門代理內地蔬菜叫菜聯行,收手續費,當時內地很多人還沒有銷售意識。
溫基經過多年生產和科研一線的實踐,在這樣的形勢下,他認為,解決品種問題是不足以解決供港蔬菜問題,可以嚐試對生產布局和體係進行改變,徹底的改變。他給伍紹春開出的“方子”是,一是區域栽培,哪裏適合種就哪裏種,哪裏能賣就去哪裏賣,中間環節通過保鮮、運輸手段來解決;二是打破環節割據,從種植到運營都在一個體係內;三是改變“種出來是農產品”的觀念,要用商品觀念去做。“我負責總指導,從種子、生產到運輸至香港銷售;你負責協調,付單位指導費,賺的錢歸你,我們不分。”
難得的是,伍紹春接受了。
拉冰條“坐”飛機
雲南成為“第二個”
1988年,一腔熱情的事業開始了,“我記得很清楚,這一年,海南建省。”
沒電的海南夏天尤其熱。溫基和周微波一行人去了府城、文昌、定安、陵水等地布點,與進出口公司、供銷社一道,動員農民接受新的思想、要求、管理與技術。“種子、技術、銷售我們負責,冬天就開始種。”溫基說,知道當時是如何解決保鮮問題嗎?拉大冰條泡在水池裏,把剛摘下來的豆角放在竹筐裏,竹筐再放在冰池裏,把田間熱降下來後,將豆角打包用“安24”螺旋槳飛機運香港或廣州轉,開創飛機運蔬菜出口的先例。
海南豆角
就這樣,有組織有規模的海南冬種菜有了眉目;在那個年代,摸著石頭過河,一點點改變便能“引燃”生產力,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後形成習慣,形成市場。令溫基們感到驕傲的是,在香港代理麵前,他很快有了議價權,甚至可以取代對方,直供香港市場,接下來才有了雲南昆明供港蔬菜的故事。
“供港菜是做高端為主,低端為輔。”溫基說道,“這個渠道打通後,我們就在想,為了實現周年供應,海南是在冬天生產夏天的菜,像苦瓜、豆角,哪裏可以在夏天生產冬天的菜?”
無霜期要長,日夜溫差要大,光照要足,有灌溉水,有飛機場,溫基心目中的理想地方是否存在?他不斷地查閱文獻,“雲南昆明”躍然紙上。
試種“三西”獲成功
蔬菜成為靚“名片”
昆明市官渡矣六鄉、呈貢縣,這兩個地名,溫基很熟悉。
“那時昆明沒幾種菜,沒有小白菜、菜心、荷蘭豆,還是半野生菜占半壁江山。”溫基說,“1989年,還是我和周主任,到處去看地,跑山寨,起早摸黑,有一次半夜車壞了,當地陪同人員給我們攔貨車回去,他們在大山路邊留了一夜”、
說到這裏,溫基感慨道,“沒有當地領導的支持,這件事成不了,它是按農業改革項目去做的。時任呈貢縣農業局副局長、縣種子公司經理楊培仁,是當地少有的文化人,抓農業的副縣長任宏明是老牌大學生,我們一拍即合”。
溫基(左)在雲南呈貢,中為呈貢縣農業局副局長楊培仁。
與海南不同,昆明的安排是“打時間差、打品種差”,並且全程自己收購。溫基指出,香港消費很多“西”字頭的菜,西生菜(結球生菜)、西蘭花、西芹菜,俗稱“三西”。西蘭花先在廣州沙河引種,結球很小沒成功。還有西生菜,當時麥當勞剛進入(注:麥當勞1990年在深圳開中國市場第一家店)內地市場,對西生菜的需求很大,“但我們總是種得不好,還是氣候不行,麥當勞得從荷蘭進口西生菜,它希望內地能解決這個問題。香港也是從荷蘭進口西生菜等”。
“三西”首次在內地哪裏試種成功?就在昆明。
“我們在昆明種成功後,才有了其他地方種。這些菜,從昆明由南航直飛到廣州,晚上就能拉到深圳文錦渡口岸出口香港。我拉著菜一到機場,南航的人就喊‘老溫,又來了’。”溫基笑著說,當時蔬菜成了雲南除鮮花之外的第二張名片;當地有一位年輕人跟著幹,後來成了昆明一家大型農業集團的董事長。
上世紀90年代溫基在育苗大棚做技術指導。
走“無人”走的路
默默成為“引路人”
待香港消費飽和之時,溫基的眼光已開始瞄向內地市場以及國外。他跑遍廣州有名的有香港大廚主理的高檔賓館,像三寓賓館、白天鵝、長城大廈等,去推廣“三西”菜、紫葉菜、豆苗等。他三更半夜蹲點廣州東風西,等昆明菜到達,再看著深圳、廣西的貨車接上菜開走,天亮後繼續回省農科院上班;無獨有偶,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廣州的年輕人後來成為廣州一家大型蔬菜流通公司的總經理。
路是蹚出來的。
經過像溫基這樣的“引路人”的實踐、指導與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有了海南的早瓜菜基地,有了昆明的高端菜基地,有了甘肅菜心、寧夏菜心等等,解決了區域市場上的蔬菜周年供應問題,為全國各地疏通蔬菜供應難題提供了“樣板”;創造了“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的觀點,以生產商品為主要目的,以“淨菜”形式上市。特別是,打通生產運輸保鮮銷售環節,形成一個循環,進而形成市場,具有“自我再生”與“自我調節”的能力。這條路,在當時顯得格外不同尋常。
溫基說,這條路能蹚出來,靠的是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幾十年積累的科研力量。“這些經驗、知識等財富,我做了一些實踐,把它們用起來。科研人員都是不辭勞苦、不計名利的,踏實去做事,不管多大困難都埋頭朝著目標去做,去解決一個個麵臨的難題”。
可以說,“南菜北運”的起源、開創飛機運蔬菜出口、“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全國蔬菜周年生產布局的理念與實踐都是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前輩做到的國內首創。也正是創新、務實、敢為人先的基因深紮在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的曆史進程中,廣東蔬菜產業一直處於全國的前列。
如今的溫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