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廣東農科院密織院地合作網絡 大批農業科技成果走出“深閨”
廣東省農科院專家對農戶進行茶葉種植養護技術指導
通過院企合作,廣東省農科院大批優質科技成果走出“深閨”,依托企業實現產業化。廣東省農科院在全省建設了16個地方分院、55個專家工作站和一批特色產業研究所,通過院地協同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不斷推動科技資源下沉地方、導入企業。
“我們深愛著1002,買樓選1002,車牌也選1002,1002帶給我們成就感、幸福感,走上致富路。”廣東華茂高科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茂高科)總經理劉伯全口中的吉祥數字“1002”,指的是必威betways 水稻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稻所)吉豐優1002係列雜交稻組合。
從瀕臨重組到成長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劉伯全把功勞歸結為“院企合作”。在實現鄉村全麵振興的過程中,農業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正成為行之有效的農業科技應用方式,院企合作應運而生。
“借助院地合作構建起的科技服務網絡,立足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圍繞共性、關鍵技術難題,完善機製、創新模式,加強院企合作,多措並舉為企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支撐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形成了‘需求導向、資源共享、聯合研發、強企興業’的院企合作模式。”近日,在必威betways (以下簡稱廣東省農科院)院企合作工作推進會上,廣東省農科院院長陸華忠如是說。
與超2千家企業開展betway亞洲官方
事情還得從12年前說起。2010年前後,在市場萎縮、品種短缺、人才流失等多重壓力影響下,“華茂高科迷失方向,團隊失去靈魂,員工缺乏動力,公司瀕臨重組。”輾轉之下,劉伯全找到水稻所,並從2013年至今,和水稻所開展深入合作。吉豐優1002是雙方達成水稻新品種轉化應用合作中的品種之一。
“科技成果的植入,使公司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劉伯全自豪地報出一串數字:吉豐優1002組合連續4年單品單季銷量過百萬斤,2020年推廣種植麵積85萬畝,累計推廣麵積約450萬畝,實現水稻增產2.5億公斤,為農民增收約7億元,是廣東省單季節單品種推廣量最大的雜交稻組合。
華茂高科的發展變化,得益於廣東省農科院的院企合作製度。“企業家經常到科研院校找成果、找技術、找人才、找平台,但他們來到科研院校的時候更多的是談企業的需求,實際上就是給我們的科技人員出研發題目。”陸華忠說,“我們開展科技創新首先以產業發展需求、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在此之下,我們積極構建院地合作服務網絡,打造對接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並主動聯係企業、聽取企業家的意見建議,全方位了解企業的科技需求。”
廣東省農科院在全省建設了16個地方分院、55個專家工作站和一批特色產業研究所,通過院地協同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不斷推動科技資源下沉地方、導入企業。
據廣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廖森泰介紹,該院利用院內100多個科研平台優勢,為企業提供成果、技術、人才、實驗室、委托研發、合作研究和技術服務,向企業開放創新要素。重點針對企業產品開發、種養技術革新、生產工藝改進、市場開拓環節科技幫扶“企業強”,促進“產業旺”,帶動“農民富”。
“十三五”期間,廣東省農科院提供了廣東省63.5%的農業主導品種和70.2%的主推技術,與企業合作共建95家研發機構、441個示範基地,累計與2347家企業開展betway亞洲官方 ,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總數902項、科技成果作價技術入股30項,組建全產業鏈專家服務團209個,派出1000多名科技特派員服務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接服務全省90%的產業園建設。
“十三五”成果轉化合同金額超5億
我國推廣麵積最大的秈稻品種“黃華占”和“美香占2號”、引領廣東紅茶產業發展的“英紅九號”、占領高端市場的“仙進奉”荔枝、全國推廣的“嶺南黃雞”……這些響當當的農產品均為廣東省農科院的科研成果。
通過院企合作,廣東省農科院大批優質科技成果走出“深閨”,依托企業實現產業化。
黑水虻是一種環境昆蟲。能夠消納有機廢棄物,並轉化為昆蟲蛋白及生物有機肥,實現了物質的閉路循環和能量的梯次使用,是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廣東省農科院是國內較早從事這方麵研究的單位,並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2019年起,廣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和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城鄉有機固體廢棄物綠色循環利用研究院,以支撐黑水虻處置有機廢棄物的全產業鏈。
“我們已成功培植並獨家擁有了新的昆蟲種苗,使生產成本節約了30%,成為企業與同行競爭的‘護城河’。同時通過對昆蟲的深加工,形成新產品,目前市場占有率達70%,企業利潤率提高了25%。”廣州安芮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增豪告訴記者,“產業發展中,企業與科研猶如車之兩輪,合之兩利,相得益彰。像我們一起發現並挖掘了昆蟲中的多種功能性物質,這為企業乃至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以來,廣東省農科院累計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讓合同1200項,合同金額超5億元。
“通過院企聯合推廣良種良法,有力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陸華忠介紹。如由廣東省農科院科技支撐的海納農業不斷擴大種糧麵積;英九莊園實施“1+N+家庭農場+科技”紅茶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仙基農業的“仙進奉”荔枝在各產區布點、全國銷售;在廣東的惠州、江門、湛江等多地實踐“稻—稻—薯”一年三造栽培模式,實現每畝總產值突破8000元、畝均純利潤達3000元。
打造華南農業創新“矽穀”
廣州毅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直接把公司設在金穎農業科技孵化器裏。這是廣東省農科院建立的一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截至2021年底,該孵化器已累計吸引240家涉農企業入駐,孵化畢業企業27家。
“我們專注研發生物農藥。孵化器為企業成長壯大提供了成熟的科技、人才、資金服務平台,既為企業提升主體創新能力賦能,也打通了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通道,助力企業跑出‘加速度’。”該公司董事長桂豔男介紹,公司已和廣東省農科院相關院所成立了高抗性病蟲害研發中心、基地合作,未來還打算在柑橘、茶葉、荔枝等作物領域逐步和院裏的各個所、專家合作,讓企業走得更遠。
建企業孵化器培育創新型農業企業,是廣東省農科院不斷擴大院企合作內涵的舉措之一。3月10日,廣東省農科院正式發布“華南A穀”品牌,並舉行“1+8+10+N”華南A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孵化服務聯盟啟動儀式,打造華南現代農業創新“矽穀”,為院企合作注入新內容。
據介紹,從技術谘詢、成果轉化、聯合申報項目、共建研發平台到技術入股、資金投資,“華南A穀”將不斷創新轉化孵化服務模式。
“通過搭建平台、成果轉化、專家進企、科技孵化等方式,與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極大地激活企業科技創新潛力,有效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廖森泰表示。
據了解,廣東省農科院將繼續創新院企合作機製,圍繞企業發展需求,當好“答題者”,結合產業需求部署、聯合實施創新任務,即研即推,邊創邊推,提高科技產出質量和轉化成效。
“夯實農業科技基礎,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圍繞優勢產區和跨縣集群產業園建設,凝練優勢產業發展亟須突破的關鍵技術問題,聯合農科機構和農業龍頭企業協同開展科技攻關和產業化推廣。” 陸華忠透露,廣東省農科院將搭建科技服務平台,同時推廣院企合作模式,通過多種方式將研究項目、成果、技術、服務、人才、平台、品牌等科技要素與企業、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構建院企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