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農村報】省農科院專家赴河源指導水稻災後複產
連日來,河源市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導致出現洪澇災害,部分地方水稻、玉米、花生、蔬菜等農作物大麵積被淹,局部受災嚴重。為了減少災後損失,盡快恢複生產,6月27-28日,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陳誌遠研究員、楊陶陶博士、巫浩翔博士,省農科院河源分院羅忠主任、姚丹丹博士,以及河源市農業農村局相關技術人員等一行深入河源市和平縣陽明鎮、連平縣忠信鎮和溪山鎮田間地頭,和受災農戶麵對麵交流,指導水稻災後複產技術,及時進行施肥噴藥,爭取減少生產損失,確保全年糧食生產穩定。
連平縣忠信鎮和溪山鎮部分水稻受災較重。
在連平縣溪山鎮溪西村,在當地種植大戶鍾必利種植的150畝水稻基地,由於此地春種比其他地區要遲,這裏的水稻正處於破口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專家對受災田塊進行實地察查,預估此地今年夏糧雖有減產,但後期管理措施得當,及時到位可以大大減少損失。在連平縣忠信鎮官陂社區的稈壩經濟合作社,此地的水稻已經處於黃熟期,即將迎來夏糧采收,而臨近排水溝的田塊受強降水影響,出現了倒伏現象。省農科院專家從病蟲害辨別、災後農田管理、藥物選擇以及施救應注意事項等方麵指導種植戶搶救田間農作物,專家指出現在的主要措施就是要保三片功能葉,如果這兩天都沒有下雨,第三天就要再灌“跑馬水”,同時抓緊時間噴藥預防病蟲害,如果後期還有大雨,再過十天八天就搶收,能夠收多少就搶多少,盡量減少二次損失。
省農科院水稻專家和河源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在宣傳調查水稻受災情況。
省農科院水稻專家和河源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就水稻災後複產與各鎮村負責人和種植大戶進行了現場座談和交流。座談會上,省農科院河源分院羅忠主任指出,農戶對水災後的管理恢複措施比較片麵,農田水利設施老舊和設計不合理,造成積淤排水不暢等問題。下來應該在災後減損措施、維護和升級農田水利設施等方麵多加注意。
省農科院水稻所陳誌遠研究員指出,本次強降雨時,水稻正處於孕穗和抽穗揚花期,易受洪澇災害影響。首先,應加快排水、分步排水,防止稻苗突然失水死亡;退水後及時清理田間垃圾,有條件的應及時清洗葉片泥沙,保證葉片光合作用;水稻受淹後根係吸收能力降低,應及時增施葉麵肥或水肥;同時要及時防治病蟲害,因為水稻受淹後植株損傷,抗病蟲害能力降低。此外,省農科院水稻專家還從水稻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病蟲草鼠害防控等關鍵技術對種糧大戶進行指導,全力推進河源優質稻米產業發展。
省農科院水稻專家、河源市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與當地種糧專業戶現場座談交流。